第196章董小宛做的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作品:《让你写日记,你咋写古代女人们?

    【冒辟疆只想逃离,他当时压根就没有把董小宛放在心上。


    但是,董小宛真的是恋爱脑吗?


    不是的。


    董小宛身处的时代,是明末清初的乱世。


    她目睹陈圆圆被抢,吓破了胆。


    与其日后被贼人掳走,不如主动出击,找个君子终生有靠。


    “宁做君子妾,不做庸人妇”。


    冒辟疆送上门来,董小宛哪里肯轻易放过?


    这就是为什么,董小宛厚着脸皮、死缠烂打地跟冒辟疆求婚的原因。


    所以,哪怕被当场拒绝,董小宛还是痛哭相随,不肯返回。


    谁说女追男隔层纱?董小宛的眼泪,一点都没让冒辟疆心软。


    硬的不行来软的,冒辟疆改变战略,开始柔声哄骗:


    “我高中后才有心思顾及儿女私情,现在缠绵在一起,对两个人都没有好处。


    你暂时先回苏州,等我金榜题名,我带你去金陵玩啊!”


    终于,连哄带骗把董小宛劝走,冒辟疆如释重负。】


    【董小宛回到苏州后,闭门吃素、翘首以盼,等待着其共赴金陵。


    冒辟疆当然没有履行约定。


    他履约去找陈圆圆,却失约董小宛。


    这里面说明了什么呢?


    然而,他错误地低估的董小宛的决心。


    这小娘子,人家认定你了。


    逃到天涯海角也得找到你!


    董小宛又追到南京来了。


    那天,冒辟疆刚出考场,就看到董小宛等在那里。


    —路上她躲避劫匪、三天没吃东西。


    她讲得声泪俱下、凄惨异常。


    冒辟疆的朋友们都感动了,纷纷夸赞董小宛有胆识、有诚心。


    冒辟疆本人呢,估计躲都躲不及。


    正好,他得知父亲从战火中归来,立马找到借口,说自己要追随父亲,当即撇下董小宛,从龙潭飞奔到銮江。


    董小宛赶紧坐船去追,一路穷追不舍,终于在銮江追上冒辟疆。


    怎么办?还有什么借口呢?


    有!


    冒辟疆落榜了!


    于是,冒辟疆说自己意志消沉,现在没心思管董小宛,冷起脸面、铁了心与她诀别。】


    【万万没想到,董小宛最后还是嫁给了冒辟疆。


    怎么回事呢?


    原来,董小宛回到苏州,一直穿着分手时穿的衣服,哪怕天冷了还不换,还扬言说:


    “如果他不去接我的话,那就让我被冻死吧。”


    结果,圈内人看不下去了,指责冒辟疆。


    说他一个讲风度有义气的男人,怎么能没有一点担当呢?


    怎么能辜负一个女子对你的一片痴情呢?


    说到冒辟疆的朋友,其中还有柳如是的夫君——钱谦益。


    这个人前面和大家聊过的。


    他亲自出面去半塘,给董小宛赎身,削除了她的妓女身份。


    然后这哥们也是够勇的。


    直接把董小宛带到了冒辟疆的府上。


    这一下,冒辟疆彻底难办了,只能答应。


    董小宛经过时光多月的波折,总算完成了得偿所愿。】


    【其实,董小宛天性闲静,倒追冒辟疆,怕是她一生中最出格的事情了。


    因为出身青楼,董小宛自知地位低下,将自己当做仆婢一般,尽心地侍奉冒家老小。


    每天吃饭的时候,董小宛都不上桌,拱手站在边座上侍奉。


    冒家人要她坐下吃饭,她坐下吃上几口,又起来侍候大家,随后又拱手站立如初。


    九年之中,董小宛小心翼翼,从未顶撞过主母。


    无论是对待家人,还是管理下人,她都努力做到仁慈谦让,终于赢得了冒辟疆母亲和娘子的喜爱。】


    【冒辟疆喜欢精美的食物,于是董小宛费尽心思,制作出各种美味佳肴。


    董小宛制作的熏肉,有松柏的味道。


    咸鱼干有麂鹿的味道,醉蛤色如桃花,酒渍鲟鱼骨洁白如玉。


    油渍贝肉鲜如鲟鱼,虾松味似章鱼,用烘烤的兔肉、酥脆的鸡肉做成饼馅,蒸来吃。


    烹调的菌子如鸡肉粽子一样鲜糯,豆腐汤像牛奶一样洁白……


    天哪!我哈喇子都流出来了。


    可这样厨神级的娇娘子,可在逃难途中,冒辟疆却屡次丢下她。】


    【董小宛聪颖勤勉,有情、有趣,品味不俗,这方面,她得到了冒辟疆的赞赏。


    然而,她毕竟只是一个侍妾。


    在危急关头,冒辟疆屡次丢下她。


    崇祯十七年,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占京城。


    冒辟疆带着一家人老小逃难,一手扶老母亲,一手牵着妻子,根本无法腾出手来扶董小宛。


    他让其在后面跟着。


    一个人在后面跌跌撞撞,摔倒了又爬起来。


    对此,董小宛没有埋怨,反而安慰冒辟疆说:


    “当大难当头的时候,你首先照顾母亲,再考虑你的妻子、儿子、幼弟才是应该的。


    我即使没跟上,死于竹林中也没有遗憾。”


    后来,南京被清兵攻陷、烽烟四起,人们开始自相残杀。


    冒辟疆将父母转移到城外,让董小宛一人带领众婢妇守护城里的房子。


    再后来,清兵颁布了要人人剃发的命令,弄得人心惶惶。


    冒辟疆不愿降清,带着家人继续逃亡。


    他觉得人多负累,于是,再次舍弃董小宛,将她托付给朋友。


    董小宛含泪道:


    “先生上有父母、下有妻小,都比我重要百倍,如果我成为先生的拖累,不但无益,反而害了先生。


    我随先生的朋友去,倘若可以活下来,我发誓无论如何都要等待先生回来。


    如是我遭遇不测,以前我与先生纵观大海时,那波澜万顷的海水,便是我的葬身之处。”


    真是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啊!


    好在,冒辟疆的父亲通情达理,说为什么不带上董小宛啊,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有什么关系?


    如此,董小宛才能和冒家一起逃难。


    在长达几年的逃难里,冒辟疆不幸病倒,前后生了三次重病。


    董小宛做牛做马,寸步不离,贴身照顾,几年如一日。


    冒辟疆在病重的时候脾气变坏,动不动就对她辱骂交加。


    董小宛却没有一点埋怨之色,只是自己慢慢脸黄如蜡、骨瘦如柴。】


    【可怜董小宛嫁到冒家,卑躬屈膝、谨小慎微,处处留心事事小心,不到九年竟然劳累致死!


    董小宛红颜薄命,死的时候才28岁。


    她弥留的时候,还要拜见完婆婆才肯瞑目,并且说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都不要陪葬,戴着手上那对金钏走就行了。


    因为金钏上面,冒辟疆镌刻了四个字:“比翼”“连理”。】


    【董小宛的这一生好像就是为了董家人而活的,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也许她自己会觉得值得吧。


    那谁又知道呢?


    也许找到她,亲自问一问她,或许她会有一番别样的感触也说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