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朱模就藩交趾,没兵权
作品:《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十一月,寒意渐浓。
这半个月里,朱元璋先是两次风寒缠身,加上老毛病风湿又犯了,每天几乎都在钻心的疼痛中煎熬。
太医院那边倒是琢磨出了个止痛的方子,其实就是在补药里掺了点大麻,靠着麻痹神经来缓解痛苦。
这方子虽能止痛,但对身体的损害却极大,无异于是饮鸩止渴。
可孙一脉瞧着朱元璋晚年受这份罪,实在心里不落忍。
所以偶尔会熬些药汤,供他疼得实在扛不住时喝上一口。
昨夜一场大雪席卷应天,今儿倒是放了晴。
大清早的,老爷子裹着厚实的棉袄,朱文坤也被裹得像个圆滚滚的粽子,一老一小正在文华殿前忙活着堆雪人。
“祖爷爷,这雪人头顶光秃秃的,咱给它插几片树叶当头发呗!”
小胖子如今都快跟雪人一般高了,他踮着脚把树叶往雪人脑袋上插。
朱小宝在远处瞅着这一幕,眼神里满是无奈,念叨道。
“雪人哪有头发啊!难看死了!”
他伸手要把叶子拿掉,朱文坤立刻嗷嗷叫了起来。
“住手!雪人就该有头发,就得有!”
“那叫帽子!”
朱小宝耐着性子道。
哪料小胖子梗着脖子喊。
“我就要给它戴绿帽子,戴绿帽子!”
朱小宝顿时没了脾气。
得,童言无忌,犯不着跟这小屁孩较真。
雪人总算堆好了,朱小宝赶紧拉着老爷子往屋里走。
“皇爷爷,外头天儿冷,咱回屋歇着去。”
朱元璋捏了捏腿,慢慢站起身,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朱小宝见状忙问。
“腿又疼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
“唉,老毛病了,不打紧。”
“这么冷的天,您犯不着陪他在这儿瞎折腾,让他自个儿玩去呗!”
朱小宝担忧道。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应了声,跟着朱小宝进了屋。
进门后,老爷子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朱小宝心里咯噔一下。
“还是疼得厉害?”
“扛不住了。”
朱元璋捂着腿,一脸的痛苦。
“这冬天,真是熬人啊!”
谷大用见状,赶紧去准备药汤,朱小宝忙吩咐道。
“先端盆热水来给皇爷爷泡泡脚。”
说罢,又转向朱元璋道。
“皇爷爷,孙大夫那药,能不吃就尽量别吃,毕竟是药三分毒……”
朱元璋摆手打断了他。
“咱都这把年纪了,还怕啥?这药虽说伤身子,可好歹能少受点罪,过一天算一天吧!”
看样子,老爷子也知道自己没多少日子了,对这些事早看开了。
谷大用端来热水后,又立马去煎药了。
等老爷子把脚放进热水里泡上后,那痛苦的表情才稍稍缓和了些。
很快,谷大用端来了药汤,朱元璋喝了后,苦笑道。
“你也别总围着咱转,该忙啥忙啥去。”
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对朱小宝说。
“老二十一也到该去封地的时候了。”
“时间不等人啊!那小子一眨眼都十八了。”
朱元璋感慨道。
朱小宝这才猛然惊觉,当年那个小不点,如今都到了就藩的年纪。
朱元璋接着说。
“咱寻思着把他安排到交趾去,你觉得如何?”
朱小宝点头。
“好。”
朱元璋又道。
“那你去后宫跟他说一声吧,具体咋安排,你看着办就行,咱也懒得操心了。”
“孙儿这便去,争取今年过完年就让他动身。”
朱小宝道。
“去吧。”
老爷子挥了挥手。
临走前,朱小宝又叮嘱道。
“您老可别再往外跑了,等过了这冬天,咱再陪您出去转悠。”
“好!”
得到老爷子肯定的答复后,朱小宝便起身去了后宫。
见朱小宝来了,张德妃和沈王朱模连忙上前恭敬行礼。
张德妃在后宫里远不如赵惠妃、张美人那般得朱元璋看重,位份平平,说不上什么体面。
她和儿子朱模能在宫里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全靠着朱模与朱小宝的那份情分。
宫里的太监宫女个个都是人精,见朱模能搭上皇长孙这条线,自然不敢轻易怠慢。
朱小宝笑道。
“张姨娘不用这么客气。”
“今儿来也没啥大事,就是通知二十一叔一声,明年差不多要去封地了。”
张德妃忙问。
“太孙殿下,知道给模儿安排在哪儿吗?”
这封地的好坏,全凭皇帝一句话,她怎能不紧张?
要是分到云贵川,那自家孩子可就得遭罪了。
朱小宝答道。
“交趾。”
张德妃顿时喜上眉梢。
“多谢太孙殿下!”
朱小宝摆了摆手,笑着解释道。
“张姨娘别客气,交趾那边还算太平,不像北疆那么凶险,经济也不错,二十一叔去了不会吃苦的。”
“但有件事,我还是得说清楚,跟北疆不一样,二十一叔去交趾就藩,王府就不会再有军权了。”
这是朱小宝对藩王制度的初步调整,第一步就是收回兵权。
从沈王开始,往后的藩王都别想再掌兵权,各地尽量维持三司主导的行政架构。
朱模倒是满不在乎。
“那敢情好,我还懒得管那些事呢!”
他打小就跟着朱小宝上树撒尿、下河摸鱼,如今都要成年了,还是这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张德妃心里却门儿清,军权这东西就是把双刃剑,自家儿子根本驾驭不了。
如今朱小宝把话说在前头,她反倒更放心了,知道这是为朱模好,忙又道谢。
“多谢太孙殿下!”
朱小宝笑了笑。
“张姨娘太见外了,您放心,我会跟交趾那边打招呼的,保证二十一叔不受委屈。”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
其实这也是朱小宝释放的一个信号,就是给各地藩王们提个醒,他要调整藩王的权力和职能了,好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
谨身殿的案头上,已经堆了好几份奏疏。
朱小宝拿起李景隆的那份,内容是说北平王府的俸禄比其他王府高太多,请求削减。
这李景隆倒是深得他心,没提削减地方军费,专盯着王府俸禄。
要知道,大明早就明文规定了各王府的幕僚人数和俸禄标准。
这几年,北平王府总以增设幕僚为由,一个劲儿地加俸禄。
朱小宝暗赞这奏疏写得有水平,批阅后让郑和送到司礼监,转内阁处理。
经三位阁老分析后,当即决定裁掉北平王府二十九名幕僚,削减六万两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