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大明缺铜钱

作品:《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朱元璋的儿子并非都像朱棣那般,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秦王打仗确实勇猛得没话说,可论起做人,那股子横冲直撞的劲儿跟老朱有得一拼,可偏偏他没老爹那份运筹帷幄的脑子。


    秦王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贩运的那些兽筋牛皮、生铁熟铁都是朝廷严管的玩意儿。


    可他的脑回路就是这么清奇。


    朝廷不让随便买卖,不就是怕有人拿去造兵器谋反吗?


    可他是那种胆大包天的人吗?


    赚来的钱还不都是花在地方建设上?


    这不就是从老百姓那儿来,再用到老百姓身上去嘛!


    他哪儿知道,自己早就被隐鳞密卫给盯上了,正一步步掉进人家设好的圈套里呢!


    四月,春末的阳光暖洋洋的,可户部却犯了愁。


    国库不缺银子,就是钱不够用。


    这话听着绕口,其实里面门道多着呢!


    自打朱小宝主持朝政这五年,大明朝的家底儿越来越厚实,尤其是开了三个市舶司之后,从海外赚来的金银能堆成小山。


    朱小宝正打算在山东再开个市舶司,专门跟朝鲜做买卖。


    可眼下有个更棘手的问题。


    铜钱快不够用了!


    大明朝的铜钱叫洪武通宝,是用铜和铁按八比二的比例熔铸的。


    大额交易能用金银,可老百姓平时赶集买菜,掏出来的大多是这铜钱。


    偏偏产铜的地方就那么几处。


    湖广、广州、山东、河北的铜山,如今都快被挖空了,铁倒是还够用,铜却成了稀罕物。


    铸钱司的人早就给户部打了报告。


    再不想办法,三年后铜钱就得断供,到时候经济非崩盘不可!


    这天一早,朱小宝在谨身殿召集大臣议事。


    聊完山东市舶司的事儿,傅友德赶紧站出来禀报。


    “太孙殿下,三年后铜钱要是真没了,国家经济怕是扛不住啊!”


    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提前好几年就做打算。


    傅友德话音刚落,内阁首辅杨靖就出主意。


    “要不恢复洪武宝钞?用纸钱代替铜钱?”


    詹徽一听就摇头,苦着脸说。


    “洪武二十年那次印宝钞,最后乱成一锅粥,如今再弄,老百姓指定不买账。”


    朱小宝皱着眉琢磨。


    “宝钞为啥流通不起来?”


    傅友文赶紧认错。


    “都怪我当年考虑不周,没想着旧钞怎么回收,也没顾上纸币能存多久、怎么防假,才出了乱子。”


    “那现在再印宝钞,这些问题能解决不?”


    朱小宝追问。


    傅友文答。


    “解决倒是能解决,可要说用纸钞全换掉铜钱,没个十年八年怕是难。”


    大伙儿正愁眉苦脸呢,郑和气喘吁吁地跑进来。


    “太孙殿下,蓝玉来了!”


    朱小宝兴致不高,摆摆手让蓝玉进来。


    “臣蓝玉,参见太孙殿下!”


    “平倭王不用多礼。”


    朱小宝有气无力地说。


    蓝玉往前一步。


    “太孙殿下,臣在倭岛发现了几十处铜矿,还有五处金矿、银矿!”


    这话一出口,谨身殿里瞬间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眼睛都瞪得溜圆,直勾勾地盯着蓝玉。


    蓝玉被看得发毛,挠挠头。


    “咋了?咱说错啥了?”


    傅友文激动得声音都抖了。


    “平倭王可别开玩笑!”


    杨靖也跟着点头。


    “这事儿太大了,可不能瞎说!”


    蓝玉不乐意了。


    “我蓝玉是那种在殿上胡扯的人吗?”


    大伙儿闻言,一个个倒吸凉气,转头看向朱小宝。


    傅友文率先跪倒。


    “天佑我大明啊!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蓝玉这才明白过来,赶紧补充。


    “这可不是臣的功劳,都是太孙殿下当初叮嘱咱多留意倭岛的地下资源,咱才发现的,那儿的宝贝真是藏得够深!”


    大臣们一听,更佩服朱小宝了,纷纷磕头。


    “太孙殿下真是深谋远虑,堪比尧舜啊!”


    朱小宝笑着摆了摆手。


    “行了,兵部赶紧派人去倭岛,把铜矿全运到铸钱司。”


    “遵旨!”


    等这事儿落定,朱小宝又问。


    “琢磨这么久了,凿齿布政司该咋治理?都说说想法。”


    杨靖说。


    “那儿靠海,天生是做买卖的好地方,不如建成商业重镇。”


    詹徽补充。


    “我觉得以商业为主,再种点庄稼补贴补贴。”


    朱小宝点头。


    “就按詹徽说的办,可迁谁过去呢?”


    这事儿确实头疼,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落叶归根,谁愿意背井离乡啊?


    梁焕出主意道。


    “要不迁流民过去?只要在倭岛给点好处,还怕没人去?”


    他接着说。


    “现在好多老百姓因为战乱、饥荒,没在官府登记造册,成了黑户,想找活儿干都难,要是朝廷给他们上户口,说不定乐意去倭岛闯闯。”


    朱小宝想了想。


    “流民手头没钱,工部去民间招些工匠,给重赏,让他们去倭岛盖房子。”


    他又冲傅友文说。


    “户部把从倭岛运来的钱,让铸钱司铸成银钱,给工匠发工钱,记住,得盯紧了,谁敢中饱私囊,往死里罚!”


    “臣遵旨!”


    朱小宝又吩咐。


    “内阁挑些土豆、玉米、红薯等好耕种的种子,送倭岛去,先把庄稼种起来。”


    安排完这些,杨靖又问。


    “太孙殿下,派谁去管凿齿布政司啊?”


    朱小宝看向众人。


    “你们有推荐的人选吗?”


    詹徽说。


    “解缙!他在交趾干得不错,把那儿从乱糟糟治理得欣欣向荣,是个能干事的。”


    朱小宝点头。


    “行,就让解缙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封凿齿侯,兼任布政司使。”


    大伙儿都觉得靠谱,倭岛那烂摊子,除了他还真没人敢接。


    “都指挥使司和按察司使呢?”


    朱小宝又问。


    詹徽推荐。


    “刑部左侍郎刘鉴明当按察使吧,他懂刑法,在地方待过,资历也够。”


    “准了。”


    朱小宝应道。


    詹徽又说。


    “五军都督府指挥同知付长星当都指挥使司咋样?”


    朱小宝没吭声。


    詹徽已经推荐了一个人,再占一个位置,倭岛的官儿就都成他的人了,这可不行。


    这时候,梁焕站了出来。


    “我倒有个人选,原武襄军指挥使,徐膺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