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皇帝和皇长孙回凤阳

作品:《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三份奏疏分别发往北平、河北、山东,北方三地封疆大吏无不为之震动。


    奏疏内容平常,但其政治意味却不同寻常,这预示着陛下正逐渐退居幕后,大明国政和权力将逐步过渡到皇长孙手中。


    当然,在此之前,必有一件大事尘埃落定。


    定储。


    尽管没人知道确切时间,但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一刻近了,陛下恐怕即将确立储君!


    三日转眼就过。


    这三日间,北方三地的震动已无法掩盖。


    在官场中,任何风吹草动都无需正式通知,就能迅速转化为有效信息,供人精准推测。


    在国朝为官的人,历经数十年体制打磨,个个精明至极,言行举止间无不是高超情商与谋略的体现。


    官场,本就是历练人的地方。


    这三日里,北方三布政司的官员们心中各有打算。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储君如何,需要一步步磨合。


    虽说他们和应天相距甚远,但应天的每一道国策都和他们息息相关,没人敢忽视应天的动向,众人都如饿狼般紧盯着都城,暗中观察。


    当北平的寒风卷起落叶时,应天正下着绵绵秋雨,一直下到今日未停。


    通淮门外,一辆马车在雨中缓缓前行,车轮溅起阵阵水花。


    天气越来越冷,秋日刚到中旬,气温却诡异地骤降。


    昨日,朱元璋大赦天下,与民同乐,并宣布于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十五在武英殿宴请百官。


    虽没明说原因,但百官何等精明,都知道这是为定储君之事预热。


    国事安排妥当,老爷子心中稍安。


    前往凤阳府的马车内,坐着当朝皇帝与皇长孙。


    马车内饰奢华,木板上铺着厚厚的软垫,尽量减少颠簸。


    朱元璋坐在软垫上,案头茶盏正腾起袅袅白雾,这是他近年少有的闲适时刻。


    老朱面色忧虑,强打精神对朱小宝道。


    “咱已快三十年没回过老家了。”


    笑容中带着苦涩。


    “富贵还乡,却不得不微服出行,天家的无奈啊!”


    朱小宝知道老爷子此刻无心看风景。


    这些年,他活得太孤独,眼睁睁看着身边人一个个离去,这对暮年之人来说,已是致命打击。


    “爷爷,您昨夜加急批了一夜奏疏,睡会吧。”


    朱元璋应了一声,喝完杯中茶,便在马车内躺下了。


    朱小宝给老爷子盖上毛毯,自己也背靠车厢闭目养神。


    一路无话,到下午时分,马车顺利进入凤阳府。


    外面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老朱在车内微微打鼾。


    朱小宝偷偷掀开轿帘,望着斑驳的凤阳府城墙,心中感慨万千。


    微弱的光线照进车内,朱元璋眼睑动了动,微微眯起眼。


    “到了么?”


    朱小宝放下轿帘,回头道。


    “爷爷,您醒啦?”


    朱元璋中途醒过一次,爷孙二人吃了些糕点充饥,随后又睡去,直到此刻醒来。


    朱小宝给朱元璋倒了杯茶,老爷子咕嘟喝了两口,渐渐恢复精神。


    “好了,马车进城了,咱爷孙下去走走,看看老家变成啥样了。”


    朱小宝点头。


    “好。”


    他弓身掀开马车门,对何广义道。


    “停下吧,我和皇爷爷走会儿。”


    何广义连忙答应。


    朱小宝先跳下马车,搀扶老爷子下车,何广义赶忙递上油纸伞。


    朱小宝对何广义道。


    “你先把马车赶到信国公府。”


    宽阔的凤阳府大街上,古色古香的景致映入眼帘。


    朱小宝为朱元璋撑着伞,老爷子脸上渐渐露出笑意。


    “这条路,从前都是泥土路。”


    他望着脚下的主城道路,感慨道。


    “当年只要下雨,路上就泥泞难行,‘要想富,先修路’,这话真是没错。”


    物是人非,凤阳府的街巷中,曾有几个孩子在泥地里奔跑,那是朱元璋和他的兄长们。


    时过境迁,老朱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感慨万千。


    朱小宝笑意盈盈地说道。


    “全赖爷爷您治世有方,藏富于民,许多银钱都用在修筑道路上,凤阳百姓的幸福感自然大大提升。”


    “幸福感?”


    朱元璋反复咀嚼着这个词,感慨道。


    “这词用得贴切,老百姓日子舒坦,咱这心里也就踏实了。”


    街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朱小宝嗅着香气,腹中不由得咕噜作响。


    朱元璋见状,勉强挤出几分笑意,对朱小宝说道。


    “咱先垫垫肚子吧,要是饿到汤和府上再吃,显得咱不懂规矩。”


    朱小宝点头称是。


    正值饭点,不远处的包子铺,食客渐渐多了起来。


    几名乔装成平民的锦衣卫交换了个眼神,抢先步入店内布置警戒。


    朱小宝搀扶着朱元璋走进店铺。


    “爷爷,您坐这儿。”


    朱元璋笑着落座,向店主人招呼道。


    “老板!来两笼热乎包子,两碗胡辣汤!别拿剩包子糊弄咱啊,咱可盯着呢!”


    店老板一愣,满脸狐疑。


    “老爷子,您是熟客?”


    被戳穿行径的老头倒也不尴尬。


    毕竟在那个粮食金贵的年月,店家将食客吃剩的包子重新蒸热再售,也并非稀罕事。


    朱小宝好奇地望向朱元璋,低声问道。


    “爷爷,您咋知道这老板的事儿?”


    老爷子笑道。


    “这老头不地道,他爹以前就这么干,所以得防着点。”


    老朱总爱为这些琐事较真,但也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计较,让爷孙俩能吃到新鲜的包子,花最少的钱,尝最地道的滋味。


    朱小宝有些不解。


    “那咱为啥不换家实在点的店啊?”


    朱元璋摇头叹道。


    “咱当年穷得没饭吃,他爹偶尔会给咱兄弟分点剩包子,这味儿咱记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来一趟,再不尝就没机会咯!”


    “老哥,再来两瓣蒜!”


    店主人闻言大笑,递上蒜头。


    朱元璋看着朱小宝,感慨道:


    “妹子活着的时候,常给咱做面食,没菜就着蒜吃,那叫一个香!”


    “现在当了皇帝,竟有酸秀才说咱‘吃蒜没体统’,真气人!”


    朱小宝哭笑不得,豪迈道。


    “别管那些酸文人瞎叨叨!吃饭没蒜那能叫香吗?必须整两瓣!”


    朱元璋拍案叫绝。


    “对对对!就是这个理儿!书呆子懂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