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清算开始

作品:《金身不破

    内阁学士詹徽带头弹劾二十三位守旧派官吏,这些人全部都是守旧派在中枢的代表性人物。


    也是守旧派为数不多的核心力量了。


    如果这些人被罢官,意味着守旧派将彻底失去在中枢的代言人。


    其余六位内阁学士,全部选择了支持。


    各部尚书、侍郎,除了少数默不作声,大多数也都选择了支持。


    就连向来不对行政事务表态的大都督府,都表示支持内阁的所有决议。


    军政高层共同做出的决定,在大明几乎就意味着最终答案。


    朱雄英虽然没有当场罢免这二十三人的官职,却也勒令他们回家反省。


    说是反省,其实就是给他们留最后一点颜面。


    识趣的回去找个机会自己请辞吧。


    这件事情实在太大了,退朝后就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京畿之地,并迅速向天下各地扩散。


    不出意外的,引起了朝野震动。


    不明就里的,认为这是新旧派系之争,担忧宋朝新旧党争旧祸重演。


    只有深入了解大明情况的人才明白,这是大明在与旧传统做彻底的切割。


    最先忍不住跳出来的,是洛下学宫的守旧派。


    他们联合上书,说这是部分人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希望皇帝不要上当。


    同时,他们也找到陈景恪,要求给个说法。


    我们已经如此配合朝廷的政策了,为何还要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对待我们?


    不是说好的求同存异吗?


    陈景恪也一改之前的温和,态度非常强硬:


    “陛下已经确定,革故鼎新乃大明祖宗之法,且已经获得圣皇和太上皇的许可。”


    “朝廷与我本意是希望给你们过渡时间,但奈何有些人始终食古不化。”


    “现在人权法案形同虚设,民间乱象纷生,社会风气日渐败坏。”


    “你们不但配合朝廷治理乱象,竟还想重走老路来解决问题。”


    面对社会乱象,你们认为是给百姓的自由过了火。


    应该效仿前朝,以保甲连坐制,严格的户口管控,将百姓锁在村子里。


    有人认为,是工商业太发达,人吃得太饱才导致的这个结果。


    还说什么饱暖思淫欲……


    应该继续打压工商业,继续将百姓锁在土地上,这样他们就没心思去想别的了。


    “靠贫穷和束缚,来维持社会的公序良俗,这就是你们所学的圣贤之道吗?”


    “你们自己为什么不甘于贫穷,想要读书改变命运?”


    “如果有谁认为自己是对的,那请从你自己开始做起。”


    一席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


    这还是陈景恪第一次用如此严厉的口吻,对他们说这样的话,一时间很多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但反应过来之后,他们却没有羞愧、悔改之意。


    反而恼羞成怒,认为陈景恪在羞辱他们。


    甚至有十几个学者当场表示,做就做。


    我就是要告诉你,我不是只会嘴上说,也愿意身体力行的去践行自己的信仰。


    见有人带头,剩下又有数十人表示谁怕谁。


    陈景恪什么话都没说,直接下令将这些人送到圣贤庙。


    “燧人氏做火,有巢氏做屋,缁衣氏做衣裳,神农氏尝百草,嫘祖采桑纺织……”


    “先贤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先贤以生命为代价,带领世人过上好日子。”


    “面对华夏先贤,你们摸摸自己的良心,不会痛吗?”


    “今日就让华夏圣贤做个见证,看看你们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心中的道。”


    之后,陈景恪在圣贤庙的后面,为他们修建了土坯茅屋,并分了三十亩地。


    同时还收走了他们所有的精美衣物,统一换成了粗布麻衣。


    “我已经令锦衣卫将你们的家眷全部接过来,三十亩地已经是大多数百姓所拥有的土地了。”


    “相信能够养活你们一家。”


    “诸位,请当着先贤的面,来践行你们心中的道。”


    眼见他动真格的,不少人心中暗暗懊悔。


    然而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谁也拉不下那张脸,只能摆出大无畏的模样住进了小屋。


    没多久,家离洛阳较近的学者的所有家眷(包括子女),全都被锦衣卫押送过来。


    这些人有多惊慌可想而知。


    锦衣卫亲自登门,他们差点给吓死。


    还以为自家老爷们得罪皇帝,要被抄家灭族了。


    虽然后来知道是虚惊一场,可被从温暖的家里拖出来,穿上粗布麻衣。


    只能吃粗茶淡饭,连油腥都没多少。


    现在又要住土坯房子,还要亲自下地劳作。


    对于优渥惯了的他们来说,简直无法忍受。


    当这些人到来之后,纷纷对自家老爷展开了语言攻势。


    不少家庭都出现了打骂声。


    其他家离洛阳较远,家眷还没有被送过来的人,则是心有戚戚焉。


    内心里将陈景恪痛骂了无数遍,也懊悔了无数遍。


    为啥自己要凑这个热闹?


    于是,当天晚上就有七八个人,悄悄找到看守他们的锦衣卫。


    表示自己想通了忏悔了,希望能放自己离开。


    锦衣卫倒也没有为难他们,直接就将他们的衣物钱财还给他们,并放他们离开了。


    其过程之顺利,让这些人都有些不敢相信。


    但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了。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声誉大于一切。


    现在自己当了逃兵,哪还有什么声誉可言。


    第二天,当其他人得知有人退出,更是跳脚大骂。


    但更多人却产生了异样的心思。


    于是,当天晚上又有几人离开。


    陈景恪以如此手段来对待守旧派学者,也同样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都在骂他以强权服人,打压异己思想云云。


    然而更多人却选择了支持。


    老朱得知他采取的办法,笑的一整天都没合拢嘴:


    “早就该这样了,否则哪来那么多麻烦事儿。”


    马娘娘还是比较理智的,叹道:“这事儿不该由你来做,让雄英来做更合适。”


    朱标也颔首道:“是啊,恐怕会有损你的声誉啊。”


    陈景恪很是感激,但却有不同意见:


    “如果我自己都不敢为了我的道冲锋陷阵,又如何来说服其他人?”


    “我现在才明白,以前很多人其实都在观望。”


    人都不喜欢改变,尤其是不愿意接受陌生的改变。


    当他们发现朝廷给了他们原地踏步的机会,就会停下来。


    如果朝廷的态度足够坚决,他们就会强迫自己跟着改变。


    这次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陈景恪亲自出手,把最顽固的那批人送到圣贤庙过苦日子。


    虽然遭到了很多非议和谩骂。


    但洛下学宫剩余的那些人,都秒秒钟改变了立场。


    再也没有人说什么大同思想太激进,需要过渡,需要时间适应什么的。


    当然,倒不是说他以前的过渡政策做错了。


    那会儿革新派人才不够,且大同思想还没有成型,确实不适合彻底和守旧派切割。


    可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就没必要再和他们磨磨唧唧了。


    要么接受新思想,过上新的生活。


    要么就抱着陈旧思想,去无人的角落自生自灭去吧。


    眼见陈景恪觉悟,马娘娘也终于笑道:


    “不错,你就是太心善了,给了那些人太多机会,这次做的就很不错。”


    心善吗?或许吧,陈景恪默默的想道。


    那些人也都是华夏的精英,他只是希望多转化保留一些人才。


    但很显然,他对变革的认识还是不够深。


    此时的他,越来越了解那个人了。


    前世很多人都在质疑他的某些做法,认为太过极端了。


    什么地主里面也有好人,什么阶级叙事太过片面。


    到了二十一世纪,给被打倒的人翻案的事情层出不穷。


    甚至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始为汉奸、奸臣竖立雕像纪念碑。


    然而那些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


    纵观全世界,中国是变革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日韩是我们最熟悉的国家,现在是什么样子大家有目共睹。


    即便是创造了新思想的欧美,其国内依然残余大量旧思想。


    至于那些边缘小国就更别提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成功的转型?


    就是因为他的‘极端’手段,强迫所有人必须接受新思想。


    并在极短的


    时间内,就完成了对整个社会的改造。


    让中国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为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彻底崛起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正确的思想加强硬的手段。


    -----------------


    就在朝廷对守旧派发起总攻的时候,凤阳那边也开始了接连不断的大动作。


    留守衙门被烧,钦差桑敬生死未卜,在凤阳来说可谓是十二级大地震。


    就连最普通的百姓都知道,事情大发了。


    平日里嚣张跋扈的老朱同乡,也都变得老实起来,街头混混也全部消失。


    但在平静的表面下,却是暗流涌动。


    冯汝杰等人频繁出手,意图在新钦差到来之前,将自己之前的手尾清理干净。


    粮仓里缺少的粮食,被重新填满。


    各种账目做的一清二楚。


    有些不该存在的人,也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有一双眼睛一直在默默的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元月二十三日,朝廷派来调查此事的人员终于到达。


    冯汝杰等一众官吏集体到码头迎接。


    只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官船上首先下来的不是钦差,而是一群手持火器的禁军。


    朝廷竟然派神机营保护新任钦差?


    冯汝杰心中一沉,看来朝廷不准备息事宁人啊。


    不过他依然不担心,首尾早就收拾妥当了,怎么都牵连不到自己身上。


    很快,一名身穿甲胄的将领,在一群人的簇拥下从船上走下来。


    冯汝杰等人都有些疑惑,莫非朝廷派了个武将当钦差?


    没有先例啊。


    不过他们也不敢多犹豫,连忙上前迎接。


    然而,等他们看清楚那名将领的模样后,心跳骤然一停。


    桑敬?他怎么在这里?


    冯汝杰还以为自己看错了,使劲擦了擦眼睛。


    没错,就是他。


    这……


    虽然还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掉进了一个陷阱。


    其他人的情况也比他好不了多少,一个个都犹如见到鬼一般。


    桑敬走到他们面前,讥笑道:“诸位看到本侯,似乎很吃惊啊。”


    冯汝杰用手抖的手,擦着额头不停冒出的冷汗,挤出一丝难看的笑容道:


    “啊,我们是为侯爷高兴。”


    桑敬说道:“是吗?”


    其他人纷纷点头:“见到侯爷平安无事,我们都由衷感到高兴。”


    桑敬忽然叹道:“哎,原来诸位如此关心本侯,这让本侯如何狠得下心杀你们啊。”


    冯汝杰结结巴巴的道:“侯……侯爷说笑了,我们……我们……”


    桑敬脸色一变,冷声道:“你们算什么东西,也配让本侯与你们说笑?”


    “来人,将这些人全部拿下。”


    冯汝杰大惊,却强自镇定道:“啊……侯爷这是做什么?”


    “我们皆朝廷命官,若无朝廷命令,侯爷怕是……”


    他接下来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冲上来的神机营禁军,一枪托砸在了脸上。


    “啊……噗……”他惨叫一声,血水混合着牙齿喷出,剩下的话也被打断。


    接着就被几名禁军摁倒在地。


    他身后二十余名官吏,都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


    面对冲过来的禁军,再不敢有丝毫反抗。


    而这一幕,也彻底惊呆了远处的百姓。


    什么情况?这么多官吏,怎么全都被抓起来了?


    反应快的,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


    朝廷来清算钦差被害的事情了。


    很多心中有鬼的人,转身就往家里跑,想办法躲一躲吧。


    等所有人都被抓起来,桑敬扫了一眼人群,看着庞修德说道:


    “将他放开吧。”


    众人哪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都用眼睛死死的盯着他。


    尤其是冯汝杰,挣扎着向庞修德扑去,两名禁军将士都差点没能压住他。


    然后一名士兵用枪托,在他肚子上狠狠的捣了一下,他才如虾米一般倒下。


    庞修德活动了一下手脚,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来到桑敬面前,叹道:


    “永义侯下的一手好棋啊。”


    桑敬笑道:“怎么,怪本侯将你的身份暴


    露出来?”


    庞修德苦笑道:“不敢,到了这一步已经没什么好隐瞒的了,只希望侯爷能信守承诺。”


    桑敬说道:“我向娘娘求情,她做主饶你一命,并将你以及你的家人全部发配到我的永义国。”


    “如何?本侯没有食言吧?”


    庞修德不敢置信的道:“啊?这……这……”


    没想到不但保住了家人,自己竟然也不用死?


    桑敬笑道:“怎么,不信?”


    庞修德深吸口气,郑重下拜道:“谢侯爷救命之恩,罪人唯有以死相报。”


    桑敬说道:“不用死,帮本侯将凤阳的事情处理好即可。”


    庞修德回头看了看这些前同僚,又瞅了瞅周围的百姓,冷笑道:


    “保证不会让侯爷失望的。”


    劳资终于可以出这口恶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