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外面全是革新派

作品:《金身不破

    对于老朱的反应,陈景恪毫不意外。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再强大的武器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有时候武器太强,还会让大家没有安全感。


    但粮食不一样,对农业文明来说这就是一切。


    谁能给粮食增产,谁就能封神享受祭祀。


    自洪武十五年改革开始,朝廷就组建了很多实验室,研究农作物增产的办法。


    之前基本都是从改良种子方面着手。


    至于施肥,大家自然知道这玩意儿很好,可肥料怎么着都是不够用的。


    现在有一种肥料,可以无限生产,可以全民推广。


    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还不是增产三五十斤,而是直接翻倍。


    在这个数据面前,民爵又算得了什么,老朱都恨不得立即给他们封神。


    包括其他勋贵,此时也都不再反对民爵之事。


    他们怕自己要是再反对,会损了阴德,死后下十八层地狱。


    朱雄英悄悄竖起大拇指,厉害,直接掐住了大家的命脉。


    陈景恪依然觉得不够,又加了一把火:


    “土地轮耕是为了养地,有了足够的肥料,就无需轮耕了。”


    “所有的土地,都可以全年耕种。”


    听到这话,大棚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大家知道土地要施肥,没肥料怎么办?


    暂停一年不种庄稼,靠自然恢复,也就是所谓的轮耕。


    所以,天下的土地,永远都有一半是慌着的。


    如果把这一半土地也利用起来……


    “嘶……”大棚里再次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老朱已经不只是手抖了,浑身都在抖:


    “你说的这肥料……真的能不限量生产吗?”


    陈景恪点头,肯定的道:“可以,但……”


    老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没有但是,倾尽一切努力,必须把肥料作坊建立起来。”


    陈景恪郑重的道:“是。”


    生产化肥很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的地方在于,用土法不顾后果的去做,确实也能生产的出来。


    后果吗,经济效益低还是小问题……想想各种化学污染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复杂的地方就在于环保、高效率生产。


    这就要求必须从零开始,打造生产线。


    这不是一条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每一个需要用到的地方,都要打造一条完整生产线。


    把化肥工厂建立起来,差不多相当于建立了一整套的基础化工品生产体系。


    其中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以前有需要都是实验室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大大限制了理科的发展。


    尤其是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应用。


    目前也确实有必要打造一整套的化工产业体系了。


    还好,洛下书院十几年来,已经培养出了两万多名学生。


    这些人都接受过系统的理科培训,在这个时代那都是理科精英。


    其中一部分没有天赋的,或选择出仕,或选择去当老师教育更多学生。


    目前在书院和朝廷各技术部门工作的,有七千多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动用,抽调出来两三千,再把毕业生召回一部分。


    组建一支五六千人的团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么说吧,前世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团队的国家,都不超过三分之一。


    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再加上朝廷的支持,陈景恪有信心把这套体系弄好。


    而且作为过来人,他很清楚工业污染的严重性。


    从一开始就会把环保这个概念,植入工业中去。


    大明现在是领先者,没必要搞先污染后治理那一套。


    困难怕什么?


    一项一项去研究,没有啃不下来的骨头。


    而且陈景恪的计划还不只是如此,他要借着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基础建


    设做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


    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


    -----------------


    因为化肥的插曲,大家也没了游玩的心思。老朱恨不得立即回宫,将此事给敲定下来。


    还是朱雄英劝说:“大家早就在期盼着我们的到来,现在来了不见见他们,恐凉了人心。”


    “况且,以后生产肥料,也要从他们这里抽调研究人员的。”


    老朱这才带着大家去吃了顿饭。


    饭菜很丰盛,大多都是山里打的野味。


    不过很显然,老朱吃的是食不知味,扒拉几筷子就声称吃饱了。


    之后就是例行的领导讲话。


    将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组织到一起,老朱、朱标、朱雄英分别讲了几句。


    三皇同时现身,还鼓励表彰大家,很多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大明尽忠。


    这一套流程做完,老朱才带领大家离开。


    回去的时候,陈景恪被喊到了老朱的御辇上,亲自向他讲述了肥料,以及工作建造的事情。


    陈景恪就将自己的计划和他讲了一下,并且还拿火柴举例:


    “火柴看似简单,单独造几盒也很容易。但想要大规模生产,就非常麻烦了。”


    要建造采木场、要加工木料,这一整套体系都要从零开始建设。


    红磷也一样,要选矿、采矿、提炼等等。


    这还只是原材料,还需要交通运输配合,将材料运到一起组装。


    最后的产品还要通过交通运输,送往全国各地。


    产业链越完整,效率越高,运输越方便,这一盒火柴的价格就越低。


    “纯手工生产,这一盒火柴得卖十文钱。如果我说的产业链能建立起来,一文钱能买十盒。”


    “这套产业链不只是可以用来生产火柴,很多设备和原材料都是可以交叉使用的。”


    “木头除了造火柴,还能造家具、建房子;冶炼厂还能冶炼金银铜铁等其它矿石。”


    “它的很多设备,也可以为生产肥料提供原材料。”


    “修好的铁路、公路和航运体系,应用面就更广泛了。”


    “只要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有什么新发明想要应用于实际,就不用再这么麻烦了。”


    “到时候,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东西,价格都会变得非常低廉。”


    “肥料可以运送到千家万户,所有百姓都能买得起。”


    “全新的衣服只需要几文钱,普通人工作一天就能买一件。”


    “食盐运送到全国各地,可能只需要一文钱一斤。”


    老朱听入迷,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种种画面,好半晌才说道:


    “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是的,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


    老朱看着他,说道:“你说的东西,很多咱想都想不到该是什么样子的,但咱相信你的话。”


    “咱还是那句话,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需要钱财就去国库里取,需要人才就让朝廷帮你找,务必要将你说的东西建造出来。”


    陈景恪都有点惊讶,本以为这么大的事情,老朱起码会慎重思考一段时间。


    谁知道根本就没有。


    老朱痛快的有点不像是个皇帝。


    不过紧接着老朱喃喃自语道:


    “做到这些,应该就能平稳度过寒冷期了吧,咱能为后世子孙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一旁的徐达、傅有德等人,也都深以为然。


    陈景恪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并为此忧心。


    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


    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挂在嘴上,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别人罢了。


    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并不是特别重视。


    很简单,大明灭亡的主因并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士绅集团做大,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财政破产。


    气候变


    冷,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可他们靠着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


    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财富,坚持了两百多年,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


    只要大明朝廷的财政健康,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


    当然,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


    改良土豆,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


    可是,就算没有小冰河期,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


    所以总体上来说,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吓别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只是没想到,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


    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


    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


    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


    说白了,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吓唬人,达到传教的目的。


    小冰河期在他这里,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随着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


    报纸出现后,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


    大家选择保守,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


    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


    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会倾向于保守。


    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随,且追随者越来越多。


    就算是保守派,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


    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


    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士。


    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


    大明的这场大变革,史无前例的剧烈,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


    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


    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选择保守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


    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岖和未知,也总比走死路要好。


    老朱、朱标、徐达这些人,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必然是殚精竭虑,在寻找应对之法。


    如他们一般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陈景恪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


    想明白这一切,陈景恪既感到开心,又有些五味杂陈。


    开心的是,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


    复杂的是,自己一再自我警醒,不要小看古人。


    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着有色眼镜俯视古人。


    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


    殊不知,是大家看到了危险,选择跟随一次次正确的他。


    套用一句前世的话:个人作用不可忽视,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因。


    这一刻,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回宫之后,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


    两人都觉得,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最终确定为三等。


    第三等为科士,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


    第二等为专士,在某一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


    第一等为院士,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一代宗师般的巨匠。


    三等民爵,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


    只不过,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民爵只能本人


    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


    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两人都一致赞同。


    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


    “那种肥料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


    “况且工匠地位低下,这是几千年的习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我们强行设立民爵,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然后再引导舆论。”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阻力会小很多。”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主意确实更加稳妥。


    陈景恪也赞同的道:“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态,真正要迎来大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于一时。”


    “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再顺势设立民爵。”


    “有粮食增产的功绩在,就算在顽固的人,也不敢阻挠此策。”


    老朱见他都同意了,也不再说什么。


    于是这件事情就此确定。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另外一件事情,惩奸除恶。


    老朱杀气腾腾的道:“必须重拳出击,尽快将这股歪风邪气制住。”


    “如此才能腾出手来,建设景恪所说的产业链。”


    朱雄英也恶狠狠的道:“本来我还想给他们几个月时间自我整改,现在没必要了。”


    “明日早朝我就宣布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