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思念的歌谣

作品:《秘方

    果然居的秦掌柜回来了,只是人似乎受了点皮肉伤,在家中卧床几日才有动静。


    村里的老主顾们听闻后纷纷送了些土鸡蛋、青艾糕一类的吃食过来,但除了象征性地问候几句,对此似乎也并不大担忧。


    丁翁村田间的野草踩倒后半日便能立起来,果然居的秦掌柜自然也花不了太久。


    事实证明,朝夕相处了这些年,大家对秦掌柜还是有几分了解的。


    一天过去,秦九叶一直在床上维持着同一个姿势,脑海中思绪万千、似已度过千年。


    三天过去,她已能扶着墙下床走动,背着手在院子里转来转去,指挥着金宝将过去这些天耽搁下的活计一一整理妥当。


    七天过去,她开始撑着身子到前厅坐诊,起先坐半天,后来坐一整天,再后来从天没亮坐到入夜,就同以前一样。


    没有了那远房阿弟“二掌柜”,金宝重新成为了果然居里唯一的小药童,虽说干活比从前利落了不少,但模样依旧没什么长进,果然居的生意也跟着清冷了些,从前总是上门求药的窦五娘近来都瞧不见人影了。


    起先几乎每日都有人问起,怎地不见了那位乖巧伶俐的果然居“二掌柜”?那秦掌柜闻言只淡淡说上一声:回老家了。多了的一句没有。


    再后来问的人便少了,可私下议论却多了起来。


    有人说,许是司徒家那孩子不能“容人”,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找了个借口将人挤兑走了。


    还有人说,那姐弟二人之间可能生了嫌隙,而这嫌隙八成是因为银子,毕竟谁不知道果然居的掌柜最是吝啬,在那样的地方做工,也只有金宝那样的木墩子才待得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能耐的自然是要去见识外面的天地的。


    甚至有人说,那秦家阿弟本就是因为身子弱才来投奔果然居的,眼下瞧那秦掌柜闭口不提、面色沉郁的模样,只怕不是病重了没留住、让老天爷收了去,只可惜了那样一个标志的人,真真是“红颜薄命”啊。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巴掌大的小村里的人来说,自己眼皮子底下这一亩三分田的事聊起来最容易上口,那些搞不明白的糟心事反而没人提起。譬如那天夜里出现在村子里的血迹,譬如那消失了几天又回到村里的窦五娘,譬如那位骑着高头大马、穿着一身黑甲的年轻督护,又譬如村外老桃林里埋着的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少年少女们。


    一切都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只有村口那断了一半的老榆树在无声宣告着:那夜确实曾发生过一些事情。


    伏天将近,农忙的季节又快要到了,村里人趁天还没亮便下田干活,到了日头高挂、最是闷热的时候便聚在村中那棵老槐树下谈天,聊鸡鸭,聊菽粟,聊谁家又添新丁、谁家又遭了难,七嘴八舌到了激烈处又齐齐叹口气,末了以抱怨今年的天气和收成告终。


    九皋的雨依旧没有要停歇的意思。不止是九皋,整个龙枢都泡在了水里。


    良田十有九涝,剩下的苗子也病病歪歪,一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过后,所有人都站在田里叹气。


    入夏后降下来些的米价又暗中涨了回来,附近的村子都在议论,今年冬天比之上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怕是注定不会好过。


    秦九叶扎紧了束发的带子、泡上最醒神的薄荷茶,在药房和诊台之间一转便是一整天,督促起金宝简短而严厉,凡事都会追个有始有终。金宝哭天抹泪了几日,最后也只得认命,倒也渐渐有了些“二掌柜”的样子,能够一人撑住半间药堂了。


    半个多月后,窗根底下那棵从听风堂移来的荷香兰开花了。


    那棵兰花曾是老唐的心肝宝贝,只是人在的时候总是半死不活的,如今人走了,倒是想开了。


    花开当日,秦九叶拎起药箱,带着金宝进城去了。


    春天的时候,她还几乎从未在城北走动过,眼下却已是熟门熟路。只是她这次进城不是去见那些熟人,而是去收债的。


    收账能收到城里去,也算长了能耐。从前果然居账本上最遥远的名字也不过是城东外的某个村子,大户人家的生意她向来是不敢沾手的,总觉得那样赚来的银子迟早惹来麻烦。然而如今她已不这么想了。毕竟这九皋城里就不可能有比天下第一庄与孝宁王府更大的麻烦,她早已是“百病缠身”,何惧区区几只蚊蚋虱子?不如趁机捞些金银。


    “烦请小哥通禀一声,说果然居秦九叶前来收先前问诊的药钱。”


    她客客气气同那门房说明来意,对方上下打量她一番、只轻声应了一声,随即便缩回了那座深宅大院。


    说来也巧,这大院里的“主顾”不是旁人,正是当初在宝蜃楼挨了她一脚的白二当家。


    彼时两人因野馥子而“结缘”,她已看透对方又蠢又坏的本质,压根不想多打交道,却没承想入夏后竟得知那身体向来朗健的老茶王已经病重的消息。


    城中药堂都在传,白老爷子活不到这个秋天了。


    白家长子雷霆手段,次子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两方都对那金山银山堆成的家业虎视眈眈,整个白府内又是一番明争暗斗、鸡飞狗跳,应当是顾不上她这个送药的乡下郎中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门房终于再次探出头来,一番客气说辞外加废话连篇,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没钱。


    以前的秦九叶绝想不通,有钱人家为何也会欠债,可现在的她倒是没有太多惊讶。毕竟人若是无耻起来,和有没有钱一点关系也没有。


    她一时间没说话,眼睛却往斜里望去,果然瞥见一辆马车停在巷口。那“不在府中”的白二当家正要往车上钻,被她一把扯住长衫后摆,差点摔个狗吃屎。


    眼瞧着对方发怒,金宝大惊失色,秦九叶却越发气定神闲。


    在见识过那咬人的和沅舟、杀人的朱覆雪、喜欢折磨人的庄主狄墨之后,她面前这些曾经高大恐怖的身影突然间变得平凡普通起来,就连面容也变得模糊,令她提不起兴致来。


    “还请二当家将先前未付的药钱一并给了我,莫要让我总是上门叨扰。”


    她客气提出了诉求,对方却正在气头上,当下怒斥道。


    “你还有脸上门讨钱?我父亲都快被你给治死了,我不找你赔钱就不错了!”


    “令尊病势汹涌,自己也已知晓寿数将近、时日无多,在下的方子只能缓解他的病痛,不能将人彻底治愈。这件事,在下当初来问诊的时候便已说明了。”


    白浔依旧是那副鼻孔对人的架势,当下哂道。


    “庸医!乡下地方出来的,连个名号也无,果然信不过。听闻先前碧鹤宝观的圣羽真人还未动身云游,明日我便差人备上厚礼亲自拜访,务必请他老人家出山一趟……”


    对方正滔滔不绝地说着,无意间视线自面前女子脸上扫过,突然便一顿,随即想起什么,有些惊惶地捂住自己的屁股,惊怒交加地抖了起来。


    “你、你不是那个……”


    秦九叶依然得体微笑着。


    今日决定亲自上门讨债,她就没想过要避这一遭,当下面不改色地重复道。


    “还请二当家将先前未付的药钱一并给了我。”


    新仇旧怨叠在一起,那白浔一阵摩拳擦掌,心下显然已想过无数种连本带利讨回公道的法子,那股子坏水都快从他那眯缝眼里冒出来。


    下一刻,只见面前女子踮起脚尖,凑近他那颗高高扬起、不可一世的头颅,细声细气地说道。


    “二当家记性不好,我当然要帮忙记着。您当时在宝蜃楼时说过,说什么并不在意自家老爹和兄长的死活。那番话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不转述给老爷子实在令人惋惜,趁他还有一口气在,不如叫了大当家的一起来听听,您意下如何?”


    白浔最终还是一声不吭地付了银子。而对这一结局,秦九叶一直深信不疑。


    对方虽然恶劣难缠,但本质仍是个草包。


    她行云流水做完这一切,揣上银子已走出去两三条街,金宝才突然颤巍巍地开口。


    “你可吓死我了。”


    秦九叶脚下不停,半晌才回过头来。


    “本就是他们理亏在先,你怕什么?”


    话虽如此,可这世间不是占理之人就能占得上风的。


    金宝嗫嚅一阵,半晌才低声嘟囔道。


    “……你、你从前可不这样。”


    她终于停下脚步,但目光仍望着远方。


    “我从前是怎样?”


    “你从前遇事都是要忍的,有时候我都替你憋屈。”


    是吗?原来她到底还是和从前不一样了。尽管日子还是老样子,但出入过江湖留下的印记已经永久刻在了她的身体里。


    这是他留给她的。


    虽然这一切,他并不知晓。


    “忍还是要忍的。不过若是实在忍不住,不忍也罢。就当是打了个喷嚏。”


    喷嚏嘛,无论如何都是忍不了的。


    人活一世,究竟是忍下来的时候更多、还是忍不了的时候更多呢?


    秦九叶先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她每次都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忍下来,因为忍不下来的后果她无法承担。


    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突然领悟了一件事:那便是不论她忍或是不忍,有些事根本不会因此而发生转移。


    而她连滕狐那样的人都骂过了,这白浔又有什么骂不得的呢?


    秦九叶默不作声向前走去,金宝讷讷跟在她身后,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九皋城里的人潮一如往常,这里的日子每一天似乎都差不多,但她偶尔抬眼深深打量四周微末之处时,又觉得不过短短数月的时日,这高高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已物是人非。


    紧了紧背上的背篓,捂好揣在腰间的银子,她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踏上出城回家的路,脚步走得飞快。


    苏府、督护府院、码头、听风堂、陆子参的面摊……这些地方她连路过都不想路过,她只想背着装满药材的药筐进城,再背着换来的银钱出城,越快越好、不要停留。


    她怕多待一刻便会想起从前的事。


    可她活了二十多年,从前明明发生过许多事,为何此刻想起来就只有那几桩呢?


    “今日生意不错啊,这才离家半日,便有人找上门了。”


    不过一晃神的工夫,秦九叶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丁翁村。她听到金宝开口蓦地抬头,这才望见果然居那道柴门前立着个瘦瘦高高的少年,乡下青年的装扮,沉默而安静,只是三五不时地向果然居里张望着,似乎在等什么人。


    她望着那人影有些恍惚,在远处站了一会才走上前去。


    那少年听到脚步声转过身来,是个陌生面孔。


    夕阳在这一刻沉下山头,光从女子眼底褪去,她又恢复了往日里七分精明、三份疲惫的模样,推开柴门招呼道。


    “小哥可是来问诊的?进来说话。”


    少年飞快摇摇头,一字一句地说道。


    “掌柜的可算回来了,城西菜刀铺子的王婆差我来告诉你,说你先前订做的东西已经做好了,就在铺子里,让你想着这几日去找她取。”


    秦九叶顿了顿才想起来对方口中的东西是什么。


    当初邱陵找来王婆帮忙取出青芜刀刀鞘里的东西,那王婆曾在她这讨了笔“顺水生意”,而她这只铁公鸡当时正情到浓时,一时间没克制住,竟花银子订做了一把刀鞘。


    这老太婆,先前接活的时候推三阻四,转头做事倒是突然快起来?不是在敷衍她吧?


    秦九叶勾了勾嘴角,眼睛却耷拉下来,自觉现下的表情应当比哭还难看。


    许是见她久久没有回应,那来传信的乡下少年挠了挠头。


    “你、你是秦掌柜吗?莫不是我寻错了地方……”


    她还没说什么,一旁的金宝已经按捺不住,在她耳边“兴师问罪”起来。


    “你何时又做了把菜刀?现在那把不还能凑合用吗?实在不行找人再磨磨,你那把能退掉吗?不如退掉吧……”


    能退掉吗?应该不行吧。


    毕竟有些东西一旦出现就再也无法抹除,何况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依她这抠门的性子,又怎么会舍得将它丢弃呢?


    秦九叶深吸一口气,轻声同那少年道了谢,说自己改日便会去取,让他给王婆问安带好。


    回到院子里半刻钟后,金宝仍然在不停地唠叨。


    他并不知道她究竟在王婆那花了什么钱,只知道那钱不是花在米缸里,心里那股不满便越积越多。


    而不论他如何抱怨询问,那女子也不做回应,甚至没有冲过来揪住他后脖颈上那撮毛、叫他闭嘴,只等他发泄完后往角落一指。


    “东边墙根堆着的柴都潮了,你整理一下,再去拾些新的来。”


    金宝泄气地站了一会,这才腆着小肚子去背柴篓。


    烦闷归烦闷,日子却还得过。


    这不光是那小小药童的人生,也是这天底下绝大多数人的一生。


    秦九叶望着那拎着柴刀不得要领、磕磕绊绊离去的背影,转身默不作声地干起活来。


    好不容易将院子里收拾妥当,她把先前从王逍和元岐那里用命换来的银子整理出来,加上从白浔那收来的银钱一并揣好,往东边小厨房而去,心下试着宽慰自己,这趟“入江湖”的历险还是有些收获,至少她的小金库又充盈了不少,生活也算有了些新的盼头。


    擦了擦脸上的汗,秦九叶迈进小厨房、将银钱带到土灶前,摸下那块熟悉的的砖块,拿出自己的点心盒子。


    盒子拿到手里的一刻,她的动作突然一顿。


    她太熟悉这只盒子了。盒子里有几块碎银、掂在手里是什么重量,早已刻进她的骨头里。


    可眼下,这盒子明显重了些。


    心下一颤,她急急忙忙打开盒盖,整个人不由得愣住。


    她那些大大小小的碎银都还在,一块都没少,也没被人换成石头。


    除此之外,角落空隙处还闪着些淡淡的金色。


    那种光她只在元岐的炼丹炉里瞥见过,见过一次便再也忘不了。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日自己能在果然居看见这种光。


    原地呆坐了片刻,秦九叶缓缓伸出手,将那金色抠了出来放在掌心。


    那是六七块金子,小指甲盖大小,形状也不大规则,因为有意被人揉捏过,已经看不出原本的形状和出处。


    这盒子她藏了很多年,莫说旁人几乎不会知晓,就算进了个贼,一个荒村药堂掌柜的土灶也不会有人去翻。而若她没记错的话,上一个动过这盒子的人应当是金宝,她当时让他取了银钱去买鸡吃。依金宝的个性,当时若是瞧见这几块金子,当下就能将这破瓦房的房顶掀了。


    剩下的可能只能是,在金宝离开后的某个时刻,一个对果然居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来过这里,悄无声息地留下了这几块金子又匆匆离开。


    而能做到这一切的人……


    砰。


    秦九叶恶狠狠地合上盖子,捏着盒子的手因用力而扭曲。


    为什么要这样?


    为什么要在她已经决定放下他、忘记他、过没有他的日子的时候,突然从一个看不见的角落里钻出来,拼了命地在她面前彰显存在感?


    被捏瘪的金豆子可怜兮兮地在她手心咯吱作响,不知过了多久,终究还是被放回了原处。


    那空隙还是三个月前,她为了买米“养他”掏银子而留下的空隙。三个月后,他用金子帮她填上了。


    思念无孔不入,何况她已千疮百孔。


    吱呀一声,有人推开柴门迈了进来,随即是一声重物落地的闷响。


    那是捆好的柴火落地的声音。


    秦九叶动作一顿。


    尽管知道拾柴砍柴的另有其人,她还是几乎是下意识地转过身去。与此同时,那个已经决定再也不去触碰的名字就这么从她心底溜了出来。


    李樵……


    少年猛地睁开眼。


    半梦半醒间,他好像又听到那个人在喊他的名字了。


    眼前是晃荡的碧波,耳边是行舟时的水声,小小渔船在他身下随波晃动,西斜的太阳挂在船头,似乎快要被打哈欠的鸬鹚一口吞下。


    他已经很久没有合眼完整睡过一个觉了。离开九皋之后,他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


    他的眼睛、耳朵、鼻子必须时时刻刻清醒着,只有这样,危险来临前他才能有所察觉,不至于沦落到任人鱼肉的地步。


    “醒了?饭就快好了。”


    渔娘的声音在他身侧响起,他点了点头,又轻轻合上眼。


    掌船的船夫是经常跑江河的老把式了,船虽老旧破烂了些,可在那浪头间穿梭一点也不落下风,船娘烧得一手地道郁州菜,夫妻二人搭档,跑船的生意虽辛苦,却也足够养活自己。


    何况这段时日的船客出手大方,人长得也好看。


    船娘一边做活、一边偷瞄那假寐的少年,她与自家汉子撑了这么多年的船,可头一回见到长得如此好看的小伙子,难免多看上几眼。


    这小哥真是哪里都好,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也彬彬有礼,唯独就是话少些,入了夜好像也不怎么睡觉。她有几次以为对方睡熟了,正要上前为他添条毯子,还未靠近几步对方便睁开眼。那双眼睛颜色比寻常人浅些,看人的时候似是含情,细看却又冷冰冰的,让人不敢盯着瞧。


    但能有如此美景为单调的生活添些乐趣,船娘心里美得很,每日做活也不觉得辛劳了,嘴里哼起愉悦的调子,整个人都跟着鲜活起来。


    那是一种悠长的调子,但声音高亢婉转、似水鸟在哀泣,同九皋城河道旁经常听到的那种绵软轻浅的调子不大一样。


    李樵眼睛微转,睫毛也跟着轻颤。


    从前他向来不会注意到这些。他只会去观察他们腰间是否藏了兵器,去试探他们是否收了买凶钱,最终权衡自己是要先下手为强、还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一会就要路过镇子了,小哥可要上岸买些东西?”


    一曲终了,船娘的声音再次响起,少年望了望四周,似乎过了片刻才意识到什么,轻声问道。


    “可是到了兴寿镇?”


    船娘点点头,又不由自主地望过来。


    从付了船资登船的那天起,这少年便几乎从未下过船,更不会离开码头去到热闹的镇子上闲逛。不仅如此,他们每日走的水路都较为偏僻,常常行船两三日也瞧不见一个人影。


    渔娘是个爱热闹的人,她不能理解对方此举背后的含义,只有些好奇地问道。


    “小哥可是曾来过这?之后还要去哪里?是去探亲还是归乡还是游历山水?”


    他要去的地方整个江湖也没几个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而他要见的人、要做的事更不为人知晓。


    他从不会踏上不知目的地的旅程,但他已经走投无路。


    撑船的船夫狠狠咳嗽一声,眼神示意自家婆娘不要多嘴问东问西,少年却只是浅浅笑了笑,将话题岔开、随口问道。


    “你方才唱得是什么?”


    渔娘也笑了,一口牙明晃晃的,转瞬间便忘了方才的事。


    “是我们大山里的调子,不是什么有名的曲儿。”


    他其实一点也不好奇这些事。可不知为何,对方一回答、他便几乎本能地问了下去。


    “这曲词是何含义?”


    船娘还未来得及开口,撑船的男人已毛毛躁躁开口。


    “乡下话,拗口得很,随便听听得了。”


    他虽这样说,垂下去的脸却红了。


    “他不好意思说,我替他说。”船娘毫不掩饰地大笑着,红扑扑的脸上因为这笑而显出细纹来,“这曲子是有情郎唱与他心爱之人的。他遭了贼人流落至外乡,身上一无所有,只有一颗真心和金子不换的忠贞。他在问心爱的姑娘,他愿意将自己的一切虔诚献上,她是否愿意同他在一起。”


    好一个澄澈的心和金子不换的忠贞。


    在这污浊的世间,真心能有几人看见?去到任何一个当铺,忠贞又能换得几文钱?几年过后,那颗多变的人心和摸不着的忠贞又能剩下几分?


    眼前闪过瘦小女子每日叼着笔算账的样子,少年不自觉地喃喃道。


    “还是银子重要些。”


    他实在太贫瘠,只给得起金银。旁的东西……他只会搞砸。


    他的声音很轻,站在船尾的渔夫却听见了。他有些不认同地拄着长篙望过来,声音中有种简单的固执。


    “银子谁都能赚,心和忠贞才是这个世界上珍贵的东西。”


    李樵抬起头望了过来。


    “可怎样才算得上忠贞?”


    “一颗心,一个人,一辈子。”


    船娘说罢,放下手中淘洗了一半的菜米,又张口轻轻唱了起来。


    她的声音已不如年轻时那样清澈婉转,气息也不再充沛绵长,但那略有瑕疵的歌声穿透黄昏雾蒙蒙的水面回荡在山间,那船尾撑船的身影本来如石头般冷硬,在这一刻也都为之变得柔软荡漾。


    李樵静静听了片刻,再次开口问道。


    “她又唱了些什么?”


    这一回,撑船的船夫再不掩饰,他望着渔娘的眼睛里满是笑和暖意,等那歌声彻底消散才俯下身来,用三分羞涩、七分感慨的声音悄悄说道。


    “你看那奔腾的河水为何这样清澈、雨后的晚霞为何染上红色?那是因为不管姑娘如何回答,年轻的外乡人早已献上了他澄澈热烈的心,在他没有察觉到的每一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