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非他不可

作品:《穿越朱由校:我选择做个暴君

    朱由校选官宗旨十二字。


    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做好事。


    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火器五方面。


    他比较钟意的内阁六部人选,即内阁刘一燝,李国普,刘鸿训,三人主管吏治。袁可立,孙承宗,申用懋,范景文主管管军事,郭允厚,苏茂相,毕自严主管经济,徐光启,孙元化,王徵主管工部,宋应星,郑三俊主管农业。


    圣旨颁发出去,内阁首辅李国普,吏部尚书周应秋匆匆进宫。


    两人行完君臣大礼,周应秋面容惶恐,一言不发。


    李国普略微纠结说:“陛下,十余日前,袁公三上疏辞,自此绝意仕进,一纸诏书,恐难召回。”


    “袁公,何人?”


    朱由校暗自纳闷。


    袁崇焕?


    他有这么大架子吗?


    李国普答道:“禀陛下,是袁可立袁大人。”


    呃...


    袁老啊。


    三上疏辞,自此绝意仕途?


    这是对大明朝堂多失望,对自己多失望。


    马德。


    熊廷弼之死,袁可立辞官,全因东林党弹劾而起,阉党借机搞事。


    党争。


    必须停,


    袁可立,登莱巡抚。


    他在辽南的胜利,恰好从战略上实现熊廷弼三方布置的战略。


    天启二年到天启四年之间,他率领的毛文龙东江战区和沈有容登莱战区,实际占领和纵横驰骋的区域,比朝廷举国之力布局的辽西走廊范围还大得多,近乎十倍十倍大小。


    三年间,袁可立以骇人的战略布局,和惊人的战术指挥,一举改变大明和建奴交战以来,明军处处被动挨打的困军,改变熊廷弼王化贞辽沈战役和广宁战役败退以来,全辽沦陷建奴的处境。


    将建奴侵略大明辽南军事要冲或收回,或实现敌我掎角对峙,尤其收复辽南的复州,永宁到金州、旅顺间数百里良田沃土。


    从而加重建奴战略物资短缺,对建奴政治经济军事造成沉重。


    让建奴落进西边关宁军、东边毛文龙部,辽南袁可立的三线夹击中。


    可惜前线吃紧,后方紧吃。


    朝廷党争四起,袁可立惨遭问罪,心灰意冷致仕。


    所幸,袁可立尚未死于党争中。


    朱由校微微沉思,翘起眼皮瞥了眼周应秋:“又是尔等做的好事儿,携旨圣去找倪元璐或黄道周,必须邀请袁公入京。”


    廷弼死,袁可立堪称明末首席战略家。


    其深邃的战略眼光,老辣的行军作战手段,远超于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


    他对辽东的军事部署中,把袁可立视为总揽全局,统筹全军,镇守辽东的领袖级人物。


    一句话,辽东,非他不可。


    召不回袁可立,还打个锤子。


    “臣遵命。”


    周应秋慌忙领命,吓的大气不敢喘。


    这时,李国普掏出名册,狐疑说:“陛下,臣详细核实您遴选的官吏,孙承宗,袁可立,申用懋,李邦华等均为良臣,然而名册内未见韩爌韩阁老,是否补录?”


    漏掉韩爌。


    朱由校是故意的。


    韩爌,堪称真清太祖。


    没他,努尔哈赤起不来。


    没他包庇的八大晋商,皇太极捉襟见肘。


    此獠,叫声亡明总工程师不冤。


    他本眼不见为净。


    既然李国普提起,恰好调回朝廷,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朱由校端起茶杯轻吮小口,拖着额头违心说:“名册人物繁多,难以面面俱到,爱卿迅速补录。”


    “遵命。”


    李国普,周应秋领命离去。


    乾清宫。


    朱由校坐在龙椅,百无聊赖翻阅起龙案上分门别类摆放的奏本。


    天启非勤政的皇帝,侵淫木工数载,奏本丢给魏忠贤处理。


    使得辽东失地,九边欠饷触目惊心,地方大肆欠税。


    造成前有李自成起义,后有山东孔有德倒戈。


    吃不上饭,快饿死了,还讲什么狗屁君臣之义。


    是他,他也起义。


    幸好作为穿越者,他对明末朝廷弊端还算了解。


    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不光伤筋,还动骨。


    九边日益增长的军饷和朝廷日渐拮据的财政之间的矛盾,以及朝廷赋税越来越沉重和地方百姓越来越贫困之间的矛盾,是朝廷急需迅速解决,未来数载为之奋斗的目标。


    昨日好不容易抄家收回八百多万纹银,发放九边和辽东所欠军饷,赈济陕西,又特么变成穷鬼。


    所幸改日九边发放军饷,或许延迟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为何是他们?


    无它。


    他们体制内的,吃皇粮。


    李自成初为银川驿驿卒,因无力偿还豪绅文举人债务,遭严刑拷打,后杀举人投军,迅速被提升为军中把总。


    己巳之变时,建奴举兵南下,京师危及,李自成追随参将王国进京勤王。


    途经金县,兵士要求发饷,王国克扣不发,兵勇哗变,诛杀王国和金县县令。


    李自成从爱国青年变成起义军。


    张献忠,少时读书,参军,在延安府做过捕快,后因事革职前往延绥镇从军。


    因犯法被踢出军中,从此便流落乡间。


    李自成,张献忠初入社会,非但没有对抗朝廷的念头,为讨生活反而率先进入体制内。


    故而,不裁撤驿站,如期给九边将士发饷,两人日子有盼头,兴许不会起义。


    唯独高迎祥年轻的时以贩马为业,骑马射箭俱佳,而且膂力过人。又为人豪爽洒脱,结交甚广,在乡间素来有些名望。


    因连年干旱,田地颗粒无收,官吏暴虐,官府多次增加田赋,贫苦农民卖儿卖女,甚至出现人吃人现象。


    农民大声疾呼与其坐而饥死,何不盗(即起义)而死。


    故而在高迎祥带领下起义。


    所以,他派能臣干吏赴陕赈灾,平叛,希望延缓或避免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即使天命不可违,大势不可改,朝廷向边军投入真金白银,也能提高边军战力和平叛积极性。


    天命难改,穷途末路之际,他还有一招,即效仿北宋诏安高迎祥等人,或议和分而治之。


    现今,所有的所有均建立在朝廷财政宽裕的基础上。


    朱由校逐一翻阅奏本,开始思考新的抄家对象,到底去何处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