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低重力生理适应技术(4.4k)
作品:《从1990年开始重塑未来》 大屏幕上,地球的蓝白色身影缓缓旋转,投射到会议桌的玻璃面上。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国家航天局的高层与专家组占据了一边,而另一边则是以李凡为首的星联团队。 航天局技术负责人老杨清了清嗓子,打开了会议的主题:“这次叫各位来,是希望在深空探索领域,国家和星联能再合作一把。” “然后解决一个让我们头疼许久的问题——低重力环境下的人体健康衰退。” 李凡靠在椅背上,微微一笑:“老杨,说具体点,咱这衰退具体是哪方面?” 老杨看了他一眼,忍不住笑了:“骨质流失、肌肉萎缩——简而言之,就是人还没到火星呢,就得先办太空养老院。” 会议室一片轻笑,气氛稍微松弛了一些,但话题的严肃性丝毫未减。 老杨切换了幻灯片,指着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说道:“长期太空生活,骨密度下降率最高达2%一个月,肌肉力量流失可达20%。” “这些数字看着是小数点,但背后藏着的是人命和整个深空探索计划的成败。” 李凡点点头,沉思片刻后开口:“简单来说,宇航员的身体还没熬过任务期,就得提前退休。这事确实得解决。” “所以,我们希望星联,能在航天健康领域帮上忙。”老杨的语气里多了几分恳切。 “你们之前的技术和效率我们都见识过了,这次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联合研发,找到一个系统性、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 “联合研发没问题,但咱得先明确一点。”李凡直视老杨,“这个问题的难点,不仅是技术层面,更是人类目前对生物适应性的认知,还差得远。” “正因为差得远,才需要顶尖团队。”老杨笑着点点头,“而星联就是最好的选择。” 话说到这里,李凡眼中的笑意多了几分锐利。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方东河,问道:“东河,这活接不接?” 方东河耸了耸肩,摊手道:“还能不接?这是搞航天,又不是拆家,干就是了。”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轻快了几分,连老杨都忍不住笑了:“方总,你这干脆劲儿,让我想起当年我们第一次发射火箭时的热血劲儿。” “既然星联接了,那我们就正式启动这个项目。”老杨拍板道,“目标是在一年内,拿出一套实用方案。” 李凡站起身,随手把文件夹合上:“一年够了,但咱得先立规矩。这项目既然是合作,那就得资源倾斜、信息共享,别到时候因为协调问题拖了后腿。” “放心,我们会全力支持。”老杨郑重地保证。 星联集团总部,内部会议室。 “低重力生理适应技术,这听起来不像我们的领域,但恰恰是我们大展拳脚的机会。”李凡坐在主位,扫了一眼会议室里的高管们。 “说白了,这项目就是在太空搞‘健身房’。”周汉祥一脸轻松地说道,“李总,你这是要开辟星联健身产业啊。” “别说,真有可能。”方东河接过话,“但健身房这思路太浅了,核心还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模拟重力,解决骨骼和肌肉问题。” “这事儿得靠‘星联健康’和我们技术部门联合搞定。” “对。”李凡点头,“星联健康这次是主力,东河的技术团队辅助。” “咱们的目标不是搞个花架子,而是要在低重力环境下提供稳定、持久的生理支持方案。” “李总,这事儿你怎么想得这么清楚?”小赵忍不住问。 “我能不清楚吗?”李凡笑着说道,“要知道,在星际环境中,保护人类生命安全,是星际文明的核心问题之一。” 全场人听了这话,瞬间明白了项目的战略意义。 “行,那这活就这么定了。”周汉祥拍拍桌子,“兄弟们,这次要是干好了,星联的太空,简直就是未来版的5a级景区。” 笑声中,李凡站起身,目光坚定地说道:“项目目标一年完成。记住,我们做的不只是技术合作,而是抢占未来的高地。” 任务就此启动,星联的团队再次全力以赴,而李凡也知道,这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星联通向更广阔太空领域的重要一步。 星联健康实验室,模拟舱测试区。 模拟舱里,机械臂缓缓升起,带动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假人,做着柔和的拉伸动作。 旁边的监控屏上,各种生理数据不停刷新,光看起来就让人眼花缭乱。 “这套设备,看着很高科技,但问题也很高端。”周汉祥抱着胳膊站在舱外,盯着假人拉伸动作的屏幕,嘴里啧啧有声。 “怎么感觉这是假人跑健身房,练得还没我在公司园
区撸铁有效?”小赵一边记录数据,一边打趣道:“你那是撸铁,这是假人模拟重力环境,别混为一谈。” 方东河站在一旁,眉头紧锁:“别扯了,这套动作效果太差,根本刺激不到深层肌肉。” “这要是用在真宇航员身上,最多也就能练出个假人身材。” 话音刚落,实验室大门被推开,李凡快步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份最新的测试报告。 他扫了一眼模拟舱,随手把报告拍在桌子上:“这就是你们忙了一周的成果?看着像太空版瑜伽教室,宇航员靠这个能练出啥?” “李总,不是我们不努力,是物理条件太拉胯。”小赵摊手,“低重力环境就这德行,想在这种情况下模拟出地球重力,难度堪比让一个胖子减肥还不饿。” 李凡听了笑了笑:“既然这样,咱们就得换思路,别再围着传统重力补偿转了,试试动态干预。” “动态干预?”方东河挑眉,“什么意思?” 李凡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大字:医疗技术+机械刺激=动态适应舱。 他转身解释道:“与其强行模拟重力,不如直接作用在身体本身,用机械动态刺激肌肉和骨骼,配合医疗级生理监控,实现主动干预。这么干,效果可能会更好。” 实验室里安静了两秒,随后小赵第一个跳出来:“有点意思!用机械臂带动肌肉拉伸?像太空版按摩椅?” “你这比喻太土了。”方东河忍不住吐槽,“不过这个思路,听起来比我们之前的那套靠谱。” “对,动态适应是核心。”李凡点点头,“我们得研究一种既能保护肌肉骨骼,又能增强其强度的技术。” 两周后,第一版“低重力生理适应舱”终于完成了初步装配。 一台外形酷似小型太空舱的设备,被摆进了实验室中央,四周布满了机械臂和传感器,看上去科技感十足。 “大家准备好,我要启动了。”小赵站在控制台前,一脸紧张。 “来吧,今天就看看我们的‘太空健身教练’有多靠谱。”周汉祥凑过去,半开玩笑地说道。 设备启动,机械臂按照预设程序开始动作,模拟舱内的假人,也随之做出各种伸展、弯曲的动作。 起初一切正常,但一分钟后,屏幕上的生理数据突然暴跌,紧接着传感器发出刺耳的警报。 “糟了,模拟骨骼承受不住力了!”小赵喊了一声,连忙按下了暂停键。 舱内的机械臂停止了动作,而假人的“骨骼”已经在高强度拉伸下“崩溃”了。 实验室里一片沉默,只有警报的余音还在回荡。 “这......”小赵抓了抓头发,“这是不是相当于健身教练用力过猛,把学员练废了?” “练废了还是轻的,再猛点人都废了。”方东河眉头紧锁,“核心问题在于,我们对人体在低重力环境下的极限,了解得还不够清楚。” “看来得调整参数,同时强化生物数据的实时分析。”李凡平静地说道,“数据不够精准,设备再先进也是瞎折腾。” 为了攻克这个问题,研发团队决定引入人工智能模块。 通过“星联健康”的大数据平台,对模拟舱内的生理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 “小赵,这边力学数据上传了没?”方东河戴着耳机,一边盯着屏幕一边吼。 “上传了,但ai模型还需要时间训练!”小赵回了一句,语气急促。 与此同时,李凡站在团队中央,紧盯着每一个测试细节。 他突然说道:“模拟舱动作的强度范围再扩大10%,我们试试让ai动态调整应力分布,不能让单一部位承受过多。” 经过一次次尝试,新版“低重力生理适应舱”的效果逐渐提升。 在最后一次测试中,设备通过动态调整模拟重力刺激,不仅保护了假人的“骨骼”,还显著提高了肌肉强度数据。 当屏幕上的测试数据稳定在绿色区间时,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欢呼。 “成了!”小赵挥舞着手中的笔,“这波稳住了!” 方东河靠在椅子上,长舒一口气:“终于不用天天盯着假人练瑜伽了。” 李凡站在旁边,嘴角扬起一抹笑意:“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把这个设备用到实际环境中,我们的挑战才真正开始。” 实验室里的人安静下来,但每个人的眼中都带着兴奋与期待。 他们知道,这一次,他们又站在了技术的最前沿。 国家航天局,测试大厅。 巨大的测试大厅里,聚集了国家航天局的各级负责人和星联团队。 在中央位置,摆放着星联
最新研发的“低重力生理适应舱”,其流线型设计和密布的机械臂看起来充满科技感,像是一件科幻电影中的道具。“今天我们要展示的是最新研发成果——动态低重力生理适应舱。”方东河站在舱旁,语气平静中透着一丝自信。 “这套系统,不仅能降低骨质流失速度,还能通过动态干预主动刺激肌肉增长。接下来,直接看数据。” 测试开始,一名模拟宇航员——一具配备了仿生结构的假人——被放入适应舱中。 机械臂缓缓启动,动作流畅且精准。 大屏幕上,各种实时数据同步显示,骨密度变化曲线和肌肉张力数据,逐渐稳定在理想范围。 航天局的老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当看到曲线平稳时,他不由得点点头:“动态干预真的实现了,这套算法很有意思。” “这才哪儿到哪儿。”小赵在旁边笑嘻嘻地插话,“这套舱的真正亮点还没展示呢——看这。” 他按下一个按钮,适应舱内的机械臂瞬间加速,假人随之做出一系列高难度的拉伸和弯曲动作,模拟极端环境下的身体适应过程。 大屏幕上的数据不仅没有波动,甚至还出现了进一步优化的趋势。 “这套系统会根据用户的生理反馈,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身体不会因过度训练受损。”李凡接过话,目光淡定地扫过全场。 “简单来说,它不只是防止问题,还能让宇航员的身体素质比原来更强。” 现场的航天局专家们一片哗然。 老杨忍不住感慨:“这技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先进。星联的效率,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测试结束后,航天局高层与星联团队坐在小会议室里,针对技术成果展开进一步讨论。 “李总,这套设备的性能很出色。”老杨率先开口,语气中满是肯定,“我们希望尽快将它投入实际应用,特别是在下个月的航天员模拟训练中。” 李凡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老杨,这套设备确实可以直接应用,但我们也有些后续改进计划,需要跟你们协调。” 老杨一愣:“还有改进空间?” “当然。”李凡面带微笑,“这只是第一代,后续版本会更轻便、更高效。” “尤其是适配不同体质的功能,我们还在研究个性化训练方案,确保每位宇航员都能获得最优的生理支持。” 老杨闻言,脸上露出赞赏之色:“你们考虑得够全面。那合作细节,我们再进一步敲定。” 几天后,星联的技术,展示通过新闻发布会和星语平台公开,立刻引发了国际航天界的广泛关注。 随后,多个国际航天机构,包括欧洲航天局(e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纷纷主动联系星联,希望能深入了解并寻求合作。 “李总,nasa、esa等都发来了正式邀请函,想来实地考察咱们的技术。”方东河拿着文件进了办公室,语气里满是兴奋。 “这是好事,但节奏要掌控好。”李凡翻看着文件,语气沉稳,“技术共享可以考虑,但我们得明确立场——合作可以,但主导权得在我们手里。” “李总,你这是又想继续立规矩啊?”曲云山忍不住笑了。 “规矩是合作的前提。”李凡淡淡一笑,“要是没人带节奏,咱这技术就成了免费的午餐。放心吧,星联出品,该值多少钱就值多少钱。” 李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外面的都市风光。 窗外,是繁忙的都市,窗内,却是星联即将掀起的国际航天浪潮。 “国际合作不是目的,”他低声说道,“引领未来,才是星联的使命。” 夜色渐浓,但李凡的眼神越发明亮。星联的征程,早已不止步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