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1

作品:《三国白话版

    在章武元年秋八月,刘备大军到达夔关,驻扎在白帝城,前队的军马已经通过川口。


    此时,刘备的近臣奏报说道:


    “吴国的使者诸葛瑾到来了。”


    刘备下令暂时不让他进城。


    黄权建议道:


    “诸葛瑾的弟弟在蜀地为丞相,他此行一定有要紧的事。”


    “陛下为何要拒绝他?”


    “应该召见他,听听他的言辞。”


    “如果他的请求合适,可以接受;如果不合适,可以借此机会向孙权表明态度,明确指出他的过错。”


    刘备同意了黄权的提议,召见了诸葛瑾。


    诸葛瑾拜伏在地。


    刘备问道:


    “子瑜从远方而来,有何要事?”


    诸葛瑾回答道:


    “我弟弟长期为陛下效力,曾不惧斧钺。”


    “特意来奏请关于荆州的事。”


    “以前,关羽在荆州时,吴侯多次请求与关羽结亲,但关羽一直不答应。”


    “后来,关羽攻占襄阳,曹操多次写信给吴侯,要求他袭取荆州;吴侯原本不同意,但由于吕蒙和关羽关系不和,吴侯才擅自出兵,结果造成了大错。”


    “如今吴侯已经悔过,但这一切都是吕蒙的错误,不是吴侯的过错。”


    “吕蒙已经去世,冤仇已解,孙夫人也想回来。”


    “现在吴侯命我前来,愿意将夫人归还,俘虏降将一起放回,并将荆州交还,以此永结盟好,共同讨伐曹丕,纠正他的篡夺之罪。”


    刘备愤怒地说道:


    “你们东吴害了我弟,今天竟敢用这样的言辞来求和?”


    诸葛瑾回答:


    “请让我从轻重之事和陛下讨论:陛下作为汉朝皇叔,汉帝已经被曹丕篡位,您却不去剿除曹丕,反而为了异姓的亲戚,屈尊与他们为盟,这显然是舍弃大义,去追求小义。”


    “中原是天下的根本,两都都是汉朝的发源地,您应该收复这里,而不应仅仅争夺荆州。”


    “天下人都知道您即位是为了恢复汉室,收复山河,您若不问魏国的事,却一心攻打吴国,实在不合乎大义。”


    “我的话说完了,请陛下三思。”


    刘备大怒道:


    “杀我弟的仇,不共戴天!”


    “你想让我罢兵?”


    “除非你死!若不是看丞相的面子,我先斩了你!”


    诸葛瑾见刘备坚决不听,只得回到江南。


    之后,孙权与张昭商议此事,张昭认为诸葛瑾知道蜀军势力强大,所以才以请和为借口,实际上想背叛吴国,加入蜀国。


    他预言,诸葛瑾此行恐怕不会回来了。


    孙权说道:


    “我与子瑜有生死之约,绝不会背弃他,他也绝不会背弃我。”


    “以前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国,孤欲留他,但子瑜却说:‘我已经效忠于玄德,义无二心;我不留,是如同瑾不愿前来的意思。’”


    “他的话至今让我信服。”


    “今天怎么可能背叛蜀国呢?”


    “我与子瑜的关系,非外人所能干扰。”


    正在这时,突然听到诸葛瑾回来了。


    孙权惊讶地问道:


    “如此一来,江南岂不危险?”


    这时,赵咨上前说道:


    “我有一计,可以解此危。”


    孙权问道:


    “何计?”


    赵咨说道:


    “主公可以亲自写一封表奏,由我作为使者,去见魏帝曹丕,向他陈述利害,使曹丕攻打汉中,蜀兵自然会陷入困境。”


    孙权大喜,说道:


    “这是个好计策。”


    “不过你此次前去,可不能丢了东吴的面子。”


    赵咨答道:


    “如果稍有失误,我愿投江自尽,不敢再见江南百姓。”


    孙权大喜,于是写了表章称臣,命赵咨为使者。


    赵咨在夜晚便到达许都,首先见了太尉贾诩等人和其他官员。


    第二天早朝时,贾诩出班报告说:


    “东吴派遣中大夫赵咨上表。”


    曹丕笑道:


    “他是想退去蜀兵吧。”


    于是便下令召赵咨进来。


    赵咨拜伏在朝堂下。


    曹丕看完表章后,便问赵咨:


    “吴侯是怎样的主公?”


    赵咨回答:


    “聪明、仁爱、智谋、雄才的主公。”


    曹丕笑道:


    “你夸奖他是不是太过了?”


    赵咨说道:


    “我并非过誉。”


    “吴侯能够任用鲁肃,是他聪明;能够拔擢吕蒙,是他明智;能在俘获于禁的情况下不加害,是他仁爱;能够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夺取荆州,是他智慧;能够依靠三江之地,威视天下,是他雄才;屈尊降贵来归附陛下,是他谋略。”


    “以此来看,岂不是聪明、仁爱、智慧、雄才的主公吗?”


    曹丕又问:


    “吴主懂得学问吗?”


    赵咨回答:


    “吴主有百万甲兵,江水和汉水为屏障,带领庙堂之臣,任用贤能之士,致力于国家大计;平时虽有些闲暇,但他广泛阅读书籍、历史,采纳其要义,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研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曹丕问道:


    “我想攻打吴国,怎么样?”


    赵咨回答:


    “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防御之策。”


    曹丕又问道:


    “吴国害怕魏国吗?”


    赵咨回答:


    “吴国有百万甲兵,江水和汉水是天然屏障,哪里还会怕魏国?”


    曹丕问道:


    “东吴有多少像大夫一样的人?”


    赵咨回答:


    “聪明杰出的人有八九十个;像我这样的平凡人,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曹丕叹息道: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你可以担任这个角色。”


    于是,曹丕下令,命太常卿邢贞捧着册命,封孙权为吴王,并赐予九种荣誉。


    赵咨谢恩后走出城门。


    大臣刘晔进谏道:


    “如今孙权因为害怕蜀国的兵力,所以来请降。”


    “依我愚见:蜀国和吴国交战,天命已定;如果此时派遣上将带领数万大军渡江袭击,蜀国攻其外,魏国攻其内,吴国的灭亡不过几天的事。”


    “吴国灭亡后,蜀国孤立无援。”


    “陛下为何不早做打算?”


    曹丕回答:


    “孙权既然以礼服从我,如果我攻打他,那会让天下人失望,导致其他想归附我的人心生恐惧;不如接纳他,算是最好的选择。”


    刘晔又说道:


    “孙权虽然有雄才,但也不过是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罢了。”


    “他的官职低,权势小,还存在畏惧中原的心态;如果给他王位,他就会对陛下产生威胁。”


    “现在陛下信他是假的归顺,提升他的地位,这就像是给虎添翼。”


    曹丕说道:


    “不对。我要的不是帮吴国,也不是帮蜀国。”


    “我会等待吴国和蜀国交战,如果灭掉一个国家,只剩下一个国家,那时再除去他们,怎么会困难呢?”


    “我的决定已经做出,你不必再说了。”


    于是,曹丕命邢贞和赵咨一同捧着册命,直接前往东吴。


    喜欢三国白话版请大家收藏:()三国白话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