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1

作品:《三国白话版

    曹操撤兵至斜谷,诸葛亮料定他必定放弃汉中,因此派马超等将领分兵十多路,不时袭击骚扰。


    曹操无法久留,又被魏延射中一箭,急忙撤退。


    全军士气大跌,行军途中,前队刚动,左右两侧又燃起火光,原来是马超埋伏的军队追击而来,曹军士兵个个胆战心惊。


    曹操命令士兵昼夜不停地赶路,直到京兆,才稍微安心下来。


    再说刘备,他命刘封、孟达、王平等人攻打上庸各郡。


    守将申耽等人听说曹操已经放弃汉中撤走,便全都投降。


    刘备安抚了当地百姓后,论功行赏,三军上下欢欣鼓舞。


    众将于是萌生了推举刘备称帝的念头,但不敢直接提议,于是前来向诸葛亮请示。


    诸葛亮说道:


    “我已有主意。”


    随即带着法正等人前去见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说:


    “如今曹操专权,天下百姓无主。”


    “主公以仁义闻名于天下,如今已经占据荆襄和两川之地,应当顺天应人,称帝以讨伐国贼。”


    “这件事刻不容缓,请主公择定吉日登基。”


    刘备听后大惊,说道:


    “军师此言差矣!”


    “刘备虽是汉朝宗室,但只是臣子而已。”


    “若如此行事,便是背叛汉朝!”


    诸葛亮答道:


    “非也。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各地英雄割据称霸,四方的贤才志士都愿意追随有德之主,建立功业。”


    “若主公因避嫌而守义不称尊号,只怕会辜负众人的期望。请主公仔细思量。”


    刘备坚持道:


    “若要我僭越称尊,我绝不敢行此事。”


    “请再议定长远之策。”


    众将纷纷表示:


    “主公若再推辞,恐怕会失去众人之心。”


    诸葛亮说道:


    “主公平生以仁义为本,自然不愿意称尊号。”


    “但如今主公拥有荆襄、两川之地,不如暂且称汉中王。”


    刘备仍然反对道:


    “即便是汉中王,没有天子诏命,也是僭越。”


    诸葛亮劝道:


    “如今时局特殊,当灵活变通,不能拘泥于常理。”


    张飞愤然说道:


    “那些异姓之人都想称王称帝,何况大哥您本就是汉室宗亲!”


    “别说汉中王,就算称皇帝,又有何不可!”


    刘备训斥道:


    “你不要胡言乱语!”


    诸葛亮劝说道:


    “主公应当顺应时势,先称汉中王,再上表天子,这样也不算迟。”


    刘备推辞多次,最终无法拒绝,只好答应。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七月,刘备在沔阳建造祭坛,祭坛周围九里,各方设立旌旗仪仗。


    群臣依次列队,许靖与法正请刘备登坛,戴上王冠,披上王袍,接受王玺与印绶,面南而坐,接受文武官员朝拜,正式称为汉中王。


    刘备立其子刘禅为世子,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负责军国大事;


    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将领也按照功绩封爵赏赐。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修书一道表章,派人送往许都。


    表章内容如下:


    臣刘备上表:


    臣以普通微贱之才,却蒙恩被任命为上将,总领三军,奉命征战在外。


    未能扫除叛贼,平定祸乱,使得王室安定,反而长期让陛下的圣德受到侵害,天下局势仍未转危为安。


    对此,臣常忧心如焚,痛彻心扉,深感愧疚。


    当年董卓假借乱世之机,掀起祸乱。


    从那之后,群雄横行,四处残害百姓,剥削天下。


    多亏陛下圣德昭昭,威严远播,人臣共同响应,有的忠义之士奋起讨伐,有的因天命降下惩罚,那些作乱叛逆者相继灭亡,如冰雪消融。


    唯独曹操一人,至今尚未被诛除,侵夺国权,肆意妄为,乱天下之心昭然若揭。


    臣昔日曾与车骑将军董承共谋讨伐曹操,然而因事情泄露,董承惨遭陷害。


    臣被迫流离失所,忠义之志未能实现,最终使曹操穷凶极恶,肆意横行:


    残害皇后,毒杀皇子。


    尽管臣后来联合同盟之人,竭尽全力,然而能力有限,始终未能成功。


    臣常恐惧自己战死沙场,辜负了朝廷的厚恩,日夜忧叹,警惕谨慎。


    如今臣与群僚共同认为:


    古时《虞书》曾记载,帝王要敦厚亲族,明晰辅翼之责;


    帝王相传之道自未废绝。周朝借鉴夏、商二代经验,封建诸侯为辅;


    而晋国与郑国,则是周室的左右手。


    汉高祖起事时,尊重宗室子弟,分封九国,最终铲除吕氏之乱,安定汉家宗族。


    现如今曹操作恶多端,篡逆之心昭然若揭,党羽遍布,祸乱频生。


    汉室宗族渐渐衰微,帝王家族无力支撑局势。


    臣参酌古代规制,出于时局的权宜之策,请求陛下任命臣为大司马、汉中王,以整顿局势,安定国家。


    臣自惭多次反省,蒙受国家深厚恩德,担负地方重任,却未能竭尽全力平定叛贼,效力微薄,反而所得之恩赏已经过多。


    本不该再居高位,以免招致罪责与非议。


    但群僚屡次相逼,以“顺应大义”为由,迫使臣接受。


    臣反复思虑,寇贼尚未被消灭,国难仍未结束;


    宗庙面临倾覆,社稷危在旦夕。


    这确是臣忧心如焚、恨不能以碎首报国的时刻。


    若此刻能顺应局势权宜之策,以安定圣朝,即使赴汤蹈火,也绝不推辞。


    因此,臣唯有顺从众议,接受印玺,以振国威。


    仰望此爵位,深感恩宠厚重;


    俯思报效,却又忧虑责任重大。


    臣内心惶恐战栗,如临深渊,不敢懈怠。


    臣定当竭尽全力,忠诚为国,励志整顿六军,号召义士,同心协力,顺应天命,以安定社稷。


    特此拜表奏闻。


    表章送至许都。


    曹操当时在邺郡,听闻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大怒道:


    “织席小儿竟敢如此狂妄!”


    “我发誓要灭了他!”


    随即传令,准备调动全国兵力,远征两川,与汉中王决一雌雄。


    此时,一人出班劝谏道:


    “大王不可因一时之怒,亲自远征劳师动众。”


    喜欢三国白话版请大家收藏:()三国白话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