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1

作品:《三国白话版

    话说蔡瑁正准备回城,忽然赵云率军从城里追了出来。


    原来赵云正在饮酒,忽然听到外面人马嘈杂,便急忙起身察看,却发现席间已经不见了刘备。


    赵云大吃一惊,立刻赶到刘备的住处查看,却听人说:


    “蔡瑁带军向西追去了。”


    赵云急忙提枪上马,带着原先随行的三百士兵,从西门冲出城去。


    正好遇到蔡瑁,赵云急问:


    “我主在何处?”


    蔡瑁回答:


    “使君离席而去,我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赵云谨慎小心,不敢轻举妄动,便继续策马前行,来到大溪边,发现别无去路。


    他不由得疑惑起来,又回身质问蔡瑁:


    “你请我主赴宴,为什么带兵追来?”


    蔡瑁解释道:


    “九郡四十二州的官员都在场,我身为主将,怎能不采取防护措施?”


    赵云听后不信,又问:


    “那你把我主逼到哪里去了?”


    蔡瑁答道:


    “听说使君骑马从西门出了城,到了这里却又不见踪影。”


    赵云越发疑惑,策马到溪边查看,发现隔岸只有一片水迹。


    他心里暗想:


    “难道主公和马都跳过溪去了?”


    于是命令三百士兵四处搜寻,却毫无所获。


    当赵云再回头时,发现蔡瑁已经回城去了。


    他便抓住守门的士兵追问,守门士兵都说:


    “刘使君飞马出了西门,径直离开了。”


    赵云想再次入城寻找,却担心城中有埋伏,只得带着部队迅速返回新野。


    话说刘备策马跃过溪水,神志略显迷糊。


    他心中感慨道:


    “这宽阔的溪流竟一跃而过,莫非是天意助我?”


    随后,他缓缓策马向南漳方向行进。


    太阳渐渐西沉,途中忽然看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缓缓而来。


    刘备停下马叹道:


    “连这牧童也比我潇洒从容啊!”


    于是,他勒马停下,静静观望。


    牧童见状,也停下牛,放下短笛,仔细打量着刘备,问道:


    “将军可是那位平定黄巾之乱的刘玄德?”


    刘备惊讶道:


    “你不过是偏僻乡村的一个牧童,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


    牧童答道:


    “我本来也不知道,但因常随师父修行,听师父接待客人时,客人提起过一个刘玄德,说他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过膝,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是当世的英雄。


    看将军的模样,与描述的一模一样,想必就是您。”


    刘备问:


    “你师父是谁?”


    牧童答道:


    “我师父姓司马,名徽,字德操,是颍川人,道号‘水镜先生’。”


    刘备又问:


    “你师父交友何人?”


    牧童说道:


    “他与襄阳的庞德公、庞统交情深厚。”


    刘备追问:


    “庞德公与庞统是什么关系?”


    牧童答道:


    “他们是叔侄关系。”


    “庞德公字山民,比我师父年长十岁;庞统字士元,比我师父小五岁。”


    “有一次,我师父在树上采桑,庞统前来拜访,两人坐在树下讨论学问,整日不倦。”


    “我师父十分喜爱庞统,称他为弟。”


    刘备又问:


    “你师父现住何处?”


    牧童指着前方说:


    “前面树林里的庄院就是。”


    刘备说:


    “我正是刘玄德,你能带我去拜见你师父吗?”


    牧童应声答应,便引刘备前往。


    走了约两里路,他们来到一座庄院前,刘备下马随牧童进入。


    刚到中门,忽然听到琴声悠扬悦耳。


    刘备忙让牧童暂时不要通报,而他侧耳倾听。


    琴声忽然停止,只听一人笑着说道:


    “琴声清幽之中突然起了高亢之调,想必是有英雄在窃听。”


    牧童指着刘备说道:


    “这位便是我师父‘水镜先生’。”


    刘备看那人,只见他身形清瘦如松,气质飘逸如鹤,举止间器宇轩昂,非凡人能比。


    刘备赶忙上前行礼,衣襟尚有湿迹未干。


    水镜先生说道:


    “您今日险中得脱,真是万幸!”


    刘备惊讶地问:


    “先生怎会知道?”


    牧童插话道:


    “这位便是刘玄德。”


    水镜先生请刘备进入草堂,二人分宾主坐定。


    刘备看到书架上堆满了书卷,窗外栽种着松竹,石床上放着一张琴,整个屋子清雅别致。


    水镜先生问道:


    “明公从何而来?”


    刘备答道:


    “偶经此地,因牧童引路,得以拜见先生,深感荣幸。”


    水镜先生笑道:


    “您不必隐瞒,您今日一定是避难至此。”


    刘备便将襄阳的事情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说道:


    “我从您的气色上早已看出端倪。”


    接着问刘备:


    “久闻明公大名,为何至今仍不得志呢?”


    刘备叹道:


    “命运多舛,因此至此落魄。”


    水镜先生摇头道:


    “并非如此。”


    “乃是因为将军身边缺乏得力之人啊!”


    刘备答道:


    “我虽才能有限,但文有孙乾、糜竺、简雍等,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忠臣猛将,皆竭尽全力辅佐于我,实赖其力。”


    水镜先生笑道:


    “关羽、张飞、赵云虽是万人敌,可惜无人善加利用。”


    “至于孙乾、糜竺等,不过是白面书生,缺乏经世治国的才能。”


    刘备感叹道:


    “我虽求才若渴,却未遇到合适的人才,实在遗憾!”


    水镜先生说道:


    “孔子有言:‘十户之乡,必有忠信之人。’”


    “您怎能说无人可用?”


    刘备诚恳地请求道:


    “我愚昧无知,愿先生指点。”


    水镜先生说道:


    “您可曾听过荆襄各郡小儿传唱的童谣?”


    “童谣道:‘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随后,水镜先生为刘备详解此谣的含义:


    建安八年,刘表失去了结发妻子,家中因此生乱,正是“始欲衰”。


    “无孑遗”指的是不久后刘表身亡,文武零落无一幸免。


    而“天命有归”则预示着真命天子将现,“泥中蟠龙向天飞”指龙将从泥潭中飞腾而起,成就大业。


    喜欢三国白话版请大家收藏:()三国白话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