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形势吓人

作品:《大魏芳华

    次日,诸葛诞便上呈了奏书,并把同族侄儿的

    家信、一并送入皇宫。

    皇太后殿诏令,群臣集议,集议的地方在朝

    堂。这个名日朝堂的地方,却不是太极殿东

    堂,而是另一个地方、位于殿中区域。

    洛阳皇宫的主体建筑,太极殿算是其中之- ;

    但太极殿并不在皇宫整体的中轴线上,因为洛

    阳宫纵向是双轴线。太极殿正对着的皇宫大门

    是阊阖门,朝堂正对着的门、则是司马门。两

    道广]都是皇宫正门。

    大臣们进宫,常常不走阊阖门和司马门,多走

    东西掖门。今日去殿中集议,大多人便走东掖

    门,因为朝堂就在皇宫东部区域。

    朝堂所在,在尚书省庭院的北侧。大臣们穿过

    尚书省庭院过去,便到了朝堂,主持集议的人

    是两位三公、高柔与蒋济。

    不过人们很快就听宦官说,皇太后殿下也来

    了,已到朝堂北边的阁楼里。

    宦官告知此事,正是为了事先示意大臣们、今

    日不要随便去阁楼,觐见需要通报。因为平时

    有大臣去阁楼议事,尤其是三公级别的人。当

    初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的时代,两人轮流到

    殿中处理朝政,经常呆的地方就是那座阁楼。

    虽然皇太后殿下来了,但今日仍是集议,毕竟

    殿下没有到朝堂来主持议事。

    议事还没正式开始,堂中仍是一 片嘈杂、 闹哄

    哄的。此时司隶校尉一职空缺,没人来主管秩

    序,最有资历的三公高柔、蒋济,自己都在那

    里说话!

    司徒高柔的年龄、比司马懿还要大几岁,也比

    蒋济大,已有七十好儿,但他的身体还不错。

    反而是蒋济老态龙钟,手脚都不麻利了。宦官

    专广]给蒋济搬来了一-张坐榻,别人都是跪坐在

    席位上、只有蒋济垂足坐在榻上。

    其实现在就像在议事了,因为文武百官三五成

    群谈论的内容,大多就是淮南战役、以及东吴

    派人来洛之事。正是今日的议题。

    这真是洛阳最近的热广话题,兴许不用朝廷下

    诏、人们私下里也有兴致谈论!

    大将军秦仲明率军饮马大江,威逼东昊皇帝孙

    权。此事不仅在吴国极为震撼,在魏国同样如

    此,尤其孙权竞派人私下里议和、亦是出乎人

    们的意料!

    高柔便在蒋济面前,说起了一件往事:“犹记

    明皇帝刚登基那会,接见过个吴国投降的

    人。问日,汝在江东、听到中原地区谁可称名

    士?降者答日,仆听说过李安国。

    老年人喜欢回忆,蒋济果然点头道:“我记得

    这件事。先帝因此召来李丰见面,后来还把公

    主下嫁李丰之子。

    高柔遂感慨道:

    “是阿。

    可见吴国在大魏皇帝眼里,正是最受重视的国

    家。连同在东吴出名的人, 皇帝都额外看重。

    北方逃难去东昊的人很多、吴国的人口依旧比

    不上魏国,不过其地盘确实很大,已经扩张到

    交州、夷州那边去了!吴国边与魏国争霸,

    边是在吊打周边各族。

    虽然大魏直不承认东 昊的地位, 但魏昊之间

    的多次争战、都是有来有回,人们早已默认那

    是一个可以分庭抗礼的国家!

    孙权更是与太祖武皇帝打过交道的人,比大魏

    明皇帝的辈分都高,资历摆在那里。

    因此孙权愿意主动表态议和,哪怕只是指使臣

    子私下里来洛,对于魏国朝臣们来说、仍不失

    为~件 轰动的事!若非孙权真的感受到了威

    胁,恐怕不愿意轻易

    松口。

    此番魏军击败诸葛恪十万大军,比起夺取汉中

    三郡之战、战果不见得更大。然因孙权的态

    度,在洛阳造成的舆情、却是更大。人们已能

    想象,大将军秦仲明在羨溪之战中的摧枯拉朽

    之势、有多么吓人!

    高柔长期干刑律,对兵事的理解、不如蒋济,

    遂问道:“ 吾听到一个说法,大将军下令弃守

    合肥,乃与扬州王公冀密议的一个计谋?”

    蒋济知兵,可谓大魏老将,他想了想道:“这

    样的言论,也算说得通。合肥-向是要害之

    地,让诸葛恪先得手,确实可以起到、诱敌大

    战的作用。”

    周围还有几个旁听的官员,听到蒋济的话、顿

    时一-脸恍然,仿佛掌握了某种不对称的信息和

    真相,隐约还有些许满足感。

    但究竟是怎么回事,谁又能确定?

    人到得差不多了,高柔这才转头道:“各位同

    僚,开始议事罢。”

    旁边的年轻官吏也帮忙大声道:“ 司徒高公请

    诸位安静,开始集议。”

    众人这才回到各自的席位,渐渐安静了下来,

    然后向坐在侧首的三公执礼。大臣们手里拿着

    木牌,面前无案;唯有负责记录的书佐面前有

    木案,还有宦官站着旁听。

    三公九卿是不会先表主张的,否则会影响别人

    的言论。何桢不久前才从幽州刺史任上、受召

    回来做尚书,这时他便先说道:

    “公台明鉴,

    在下以为、可趁机逼迫吴国主答应条件,放弃

    帝号,向我朝称臣。

    周围的人顿时一阵交头接耳,如果真能办到,

    当然不错!大魏皇帝的合法性,除了法理本

    身,得到周边各族各势力的臣服承认、也是途

    径之一。

    但夏侯玄立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吴国主不

    可能答应,否则派遣正使前来、岂不更好?

    随即有人附和道:“芍陂之役后, 我国与东吴

    的战事、- -直没有真正结束。之后还有吴军攻

    打相中诸地、我军攻打江陵等后续作战。双方

    陈兵边境、准备大战之事,更是频发。如今魏

    军在羡溪大获全胜,不如趁这个机会答应休

    战,以使荆、扬、徐等州得到休养生息。正始

    年间以来,两国争战不断,如今我国可以坐实

    胜利的结果了。

    夏侯玄的主张,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主要

    还是因为大家判断、孙权称帝之后不可能再称

    臣了!众官都各抒已见,反正集议的结果并不

    是决策,按理只是参考意见。

    但若集议结论、能与决策一致,实行的时候阻

    力通常会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