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选村长,聘先生

作品:《从放牛娃开始的古代生活

    玉米的丰收让整个赵家村人都疯狂了。


    往年他们辛辛苦苦种了麦子大豆,交完税一家还能剩些嚼用就算不错了,今年竟挣到银子了。


    虽然他们家家户户都有人在作坊干活,每日都有进项,不少家甚至还小有积蓄。


    可他们是农民,不论何时都将土地放在第一位。


    地里有出息,他们的心才能踏实。


    赵小山不仅让他们能上作坊干活挣钱,现在还让他们的土地增产增收,这和再造父母有何区别。


    因此,范大人等人走的第二天傍晚,赵家村人晒谷场的大榕树下闲聊时,有些人便提议让赵小山做赵家村的村长。


    这个声音一出,其他人纷纷附和。


    全场竟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


    有一个声音说了一嘴:山子是不是年龄太小了。结果遭到了群嘲。


    年龄小是问题么?


    别人年纪小确实不堪大用。但山子么,这叫少年英才,这叫有志不在年高!


    放眼整个赵家村,除了他,还有谁有这般能耐,有这般威望?


    简直众望所归!


    等赵小山从新作坊回到家时,看到的便是村里各家的族长族老都来了,赵来福和刘氏勉力应付着。


    等听明白大家的来意后,赵小山直接一口回绝:他很忙,真的没空,还请另请高明吧。


    笑话,他手里这摊子还小么,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管村里这一亩三分地。


    赵家村是个杂村,每个家族人数虽然不多,但事多啊,尤其是长舌妇最多。


    每天晚上的晒谷场就是最大的是非之地,男人女人干了一天活后往那一坐,就是东家长西家短的,一不小心就能因为一丁点小事起争执,之前李安几乎每天都要处理一两起这种“民事纠纷”。


    他这脾气去当和事佬?开什么玩笑!


    村里最厉害的两个男人:赵来福和赵小山,把头摇的像拨浪鼓,视村长一职如洪水猛兽,拒绝之意不能更明显了。


    在场众人除了不理解之外,也很遗憾,除了一人:李安的弟弟李全。


    李家人是赵家村的土着,一直是村里人口最多的大族,之前的村长都是李家所出。


    只不过自从赵家慢慢崛起,李家便有所式微。


    好好的古仙村都给改成了赵家村了。


    虽然伯玉考上了进士还成了官身,但他不能回原籍做官,只能一直漂泊在外,就算荫蔽族人,回报的也有限。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


    现在大哥跟着他去了任上,这村长之位本该由他来接,可赵小山的风头太盛了。


    不论是作坊学堂还是玉米,赵家都担得起郡守大人的“善义之家”。


    就连他都不得不服气,觉得从实际好处这来说,这孩子确实比自家的伯玉强上不少。


    奈何他还是不甘心啊。


    李全心里痒痒,他在等,等赵来福父子俩再推辞一回,他便主动请缨。


    村长之位不能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还不行么。


    自己是前任村长的亲弟弟,理当如此。


    结果他还在这等最佳时机呢,赵小山却提议道:


    “我爹的性子确实不适合当村长,我这又忙不过来,但村长一职关乎咱们整个赵家村的发展,今天大家伙都在,山子倒是有个提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这句废话!


    他这么说,谁敢说不当讲。


    于是,在众人鼓励的眼神下,赵小山又道:“村长一职当为有德者居之,赵家村的五大姓氏的每个族长都是这个族里最德高望重的人,不若咱们直接投票从五大族长里选呢?”


    这话乍一听十分有道理。


    不过一会众人便咂摸出味了。


    好你个赵小山,小小年纪你坏的很。


    自己不愿意管闲事,还想占着茅坑。


    你不当,你就推赵来庆当。


    你就明说呗,还拐弯抹角什么!


    大家伙心里明镜的,但这话又不能说出口。


    这一刻,众人看向赵小山的眼光都不善了。


    别人懂了,李全自然也懂了,气的胸腔起伏,没想到赵小山这么狡诈。


    说是让大家伙投票选,在座的几个族长,谁能不选赵来庆?


    不冲别的,就冲赵家作坊能让每家一个月至少多几百文的收入,这些人舍他其谁。


    赵来庆则一脸懵,山子是那个意思吧?


    是吧?


    那为啥没早和他通气,这死孩子。


    在赵小山的提议下,赵家村的村长以极快的速度定下来了:原赵家族长赵来庆因德行出众,众望所归,成为赵家村新一任村长。


    赵氏家族人人与有荣焉,觉得整个赵家更上一层楼了。


    李家众人则十分黯然。


    若是他们家伯玉是密水县县令该多好。


    别说一个村长了,他们这些族人一定跟着鸡犬飞天,各个都能找到好差事,何至于现在连村长的位置都没了。


    把村长这个烂摊子丢给赵来庆后,赵小山又忙活去了。


    他找人将范郡守的字装裱起来,真的挂在了高山园区的大门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虽然范大人的字赶不上当初皇帝赏的金玉米,但金玉米只能在家收藏,不能显摆出来,颇有些锦衣夜行的赶脚。


    范大人的字就不一样了,这可以挂起来时时炫耀,处处炫耀,一直炫耀,炫耀到老,炫耀到死。


    为此,赵小山还用实验室那个小窑烧了一块平整的玻璃,将范大人的字贴在了里面。


    “善义之家”,只要范大人不倒台,这就是赵家的保护罩。


    以后任谁来都不能随意欺负了去。


    赵小山这边可谓事业名利双丰收,马恭回那边这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自范郡守那天的批评教育后,马恭回回家后便将自己关进了小屋,一呆就是一整天,出来后便和大家说自己想明白了。


    他打算参加明年四月的府试,这一次他不会再恐惧了,希望李小翠再给他一次机会。


    李小翠和马恭回刚成婚不久,两人还处于蜜月期。


    她大字不识一个,那些什么君子什么懦弱什么责任的话她都不懂,她就知道,马恭回还想考。


    既然他不怕了,就去考,家里又不是没有银钱。


    若是这次真考上了呢,她也会是官夫人,能在爹娘面前抬起头直起腰了。


    马恭回终于想通重拾信心愿意重返考场,这本是一件好事。


    可他要准备考试,精力有限,便不能再兼顾学堂的教学。


    这一时半会的上哪找个好先生去,不得已,程理只能将手头的活放一放,再次兼任学堂的先生。


    但这明显不是长久之计,赵小山必须马上再招人。


    说到学堂的先生,他第一个想到的人选便是姐夫魏武。


    正好他也在镇里学堂念书,还是童生,来这教学刚刚好。


    但他刚提了一嘴就被魏武给拒绝了,除了他也要全力准备院试以外,赵娇娘马上要生了,他走不开。


    没得办法,赵小山只能将学堂招聘公告贴到了镇里书院门口。


    并拜托魏武帮他在书院宣传宣传斟酌斟酌。


    好在赵小山给出的条件丰厚,没几天就有几个人来应聘了。


    一共有五个人来的,赵小山亲自主持了面试工作。


    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这几人都是镇里学堂的学生,有两个考上了童生,另外两个还是白身,其中有一个之前还在致知书坊抄过书。


    几人考了几次都没考上秀才,看实在考取功名无望了才想着找个活计养家糊口。


    赵家村虽然在村里,但赵小山给的工钱比镇里都高,对他们这些贫寒子弟来说很有吸引力。


    不过,赵小山觉得这几个人无论是品行还是学识,和马恭回程理相比差的远了。


    但现在他实在无人可用,只能凑合着选了那个抄过书,名叫黄蛟的过来先教着。


    黄蛟家境贫寒,资质也相对平庸,能坚持读了这几年书除了自己肯下功夫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他能自己供自己。


    什么写信抄书给店里算账,这些活他都干过。


    虽然教学水平比较平庸,但为人踏实,不是那等好高骛远的。


    他已经是童生了,来村里给孩子们启蒙完全没问题。


    但和之前的马恭回比起来,学生们立刻便感受到了双方的差异。


    别的孩子有意见了也不会说,毕竟这是赵家免费办的学堂,先生又不要束修,讲成什么样他们都是捡便宜,都能接受,没有意见。


    但铁牛可就不行了。


    他的启蒙老师是程理,程理耐心又温柔,后来的马恭回引经据典讲课也十分风趣。


    吃惯了细糠,再来换粗粮,有点不适应。


    于是乎,铁牛上一天学回家闹一次,说自己听不懂学不进去,非要让赵小山重新找别的先生,不然自己就不学了。


    赵小山岂能惯着他这臭毛病,拿起藤条啪啪一顿就是揍。


    以前没有先生满村子疯跑的时候也没这么能作妖,自己啥也不是,还挑个老师,就他那水平谁不能教,谁都比他强,可给他能耐的。


    他这揍的解气,却让魏武给拦下来。


    “若铁牛真不喜欢新先生,也学不进去,你也别多怪孩子。之前我在学堂就碰到过这样的先生,那先生讲课十分枯燥,除了自己领读一遍就是让我们背诵,连基本释义都不说。好多同窗就说听不懂,也不喜欢他,后来他的课都不愿意上,慢慢连学业都荒废了。”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那就不让他上了?”


    别的小孩都说行,就铁牛不能接受。


    黄蛟在镇里学堂算是可以的,若他都不行,那只能去密水找。


    密水学堂出来的可够呛愿意来他们这小村。


    “铁牛聪明,于读书一道上颇有天赋,不若就趁机送他去密水的学堂呢?”


    去密水?


    这倒可以,他们家不差钱,倒是能供得起。


    那的教学水平绝对比村学强,甚至比他在镇里开的学堂强。


    可他还是个孩子,去了密水,谁照顾他?


    赵小山转头看了看热心出谋划策的姐夫,心里明镜了。


    是啊,之前他许诺送魏武去县学,这段时间太忙,给忘了!


    人家说了这么一大堆,不就是提醒他尽快落实政策么。


    喜欢从放牛娃开始的古代生活请大家收藏:()从放牛娃开始的古代生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