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

作品:《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

    旋涡的主角王珪脸色一变,很快移步出班启奏。


    “陛下,绛州官员被降罪只是房相的一面之词吧?”


    “未经核实就行刑,是不是不合理法?”


    王珪是咬着牙齿说的,他太原王氏何曾被这么欺负过。


    刑部尚书李道宗板着脸,紧接着出班启奏,回应王珪的质疑。


    “王侍中,房相主管六部,且手执尚方宝剑,受陛下之命可先斩后奏。”


    “况且,这等贪官污吏的罪证,我们刑部早已核实过,又经过陛下的口谕方才出告示,怎么不合理法?”


    随后他朝着李世民拱手,瞥了一眼神色激动的王珪。


    “陛下为一国之君,慧明圣裁,难道连处置徇私舞弊之徒,也要跟你代理侍中汇报?”


    “呵,你王珪的脸,未免太大了。”


    李道宗说完,甩着手袖站了回去。


    李道宗是唐室宗亲,且年方27,正是热血年纪。


    他与王珪之间,犹如新权贵与老牌世家,天生便是处于对立。


    三言两语之间,把年近古稀的老狐狸王珪一顿怼,让这巧舌如簧的老家伙气的胡子直抖。


    口头说不过这个愣头青,王珪开始找帮手。


    他侧过头看了崔仁师,杨宏礼等人一眼,看到这帮人目不斜视,老神在在的模样。


    心里已经清楚,这次没有人帮他说话。


    按照以往,五姓七望是穿同一条裤子的人,没想到今天一个个这么反常。


    王珪心里疑惑地想道。


    “难不成这帮老狐狸和陛下达成了交易?”


    崔仁师,杨宏礼等五姓七望的官员之所以冷眼旁观,是因为绛州主要是王氏,裴氏以及薛氏三家的人。


    此次绛州人员大变动,他们已经和陛下达成了共识,好几个实权职位,都被他们拿下。


    不用费力便能成为幕后的最大受益者,何乐而不为。


    求援无果,王珪只能出点血保住族中子弟,于是哀求着说道。


    “陛下,绛州别驾王好仁,司功参军事王子正......正平县令王自华等人都罪不至死,还请陛下从轻发落。”


    “我太原王氏愿意拿出5万石粮食来施粥救民。”


    太原王氏为了保住族中子弟真是下了血本,5万石可是整整500万斤!


    按照现在的粮价,差不多可以卖一千五百万文钱!


    滚刀肉程咬金靠在柱子上打瞌睡,这会很合时宜地醒来,他的讥讽声很刺耳。


    “绛州的一个小县令竟然有6万亩上等田,家财数十万贯,可比我老程富足百十倍啊!”


    程咬金的话一出,朝中大臣纷纷变了脸色。


    “这么黑!”


    “是真能贪啊!”


    一个小县令竟然比他们还要有钱,岂有此理,实在是反了天不成!


    百官纷纷交头接耳,看他们的表情夸张精彩极度愤恨,可见心里是多么不满。


    “呵呵,贪墨了这么多还罪不至死?我看是死有余辜。”


    “还以为下血本保命,没想到是为了保更多赃款。”


    王珪听到身边刺耳的声音,脸色气成猪肝色。


    在场除了少数的官员坚守清廉,大部分人谁敢保证屁股干净?


    于是王珪把手中勿牌再次高高举起,呛声大喊。


    “陛下,程将军这是血口喷人,凭空捏造的罪证,只是想污蔑我忠心耿耿的王家子弟啊!”


    “呸,老匹夫还嘴硬。”程咬金满脸鄙夷,远远地朝着王珪丢了一颗鼻屎。


    李世民平静的脸上扯出一抹笑容,朝着王德一字一字咬着说道


    “抬上来,让朕的爱卿们都好好看看!”


    王德朝着李世民恭敬地躬身,很快走出大殿。


    “这,不会是罪证吧?”


    “有可能,罪证众多且重,比奏折晚一点到也实属正常。”


    王珪现在头晕目眩,耳边只听到大殿里官员嘈杂的声音。


    不久王德带着四十来个士兵走进大殿,他们手里抬着着装满竹筒和卷轴的大箱子。


    李世民从龙椅上一步步走下来,从第一个打开的箱子里拿出一张地契。


    高举起来,冷着脸说道“这个箱子里都是正平县令王自华的地契,房契,账本,贿赂书信,要不要我念给各位爱卿听一听?”


    扫了一眼大部分吃惊的百官,李世民念到“正平县令王自华有良田六万五千亩,家财六十八万贯,珍稀字画古玩无数价值不可估量....”


    “玛德,这么能贪,真是胆大包天!”


    崔仁师吃惊地想到,这下更是果断地卖了王珪。


    不然陛下发疯了也查他们崔家,那可就麻烦了。


    一身浩然正气的孔颖达,萧瑀,岑文本,虞世南等人纷纷怒目瞪向王珪。


    渭水之盟后的大唐一直休养生息,百废待兴之。


    没想到大厦尚未建成,而蛀虫已经深入骨髓。


    “陛下,微臣支持严惩绛州冒犯大唐律令之官员!”孔颖达第一个站出来表态。


    “臣附议!”


    “...”


    越来越多的文武百官站出来支持严惩绛州官员,王珪脸色苍白地往后踉跄倒退几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铁证如山,任何的狡辩都苍白无力。


    绛州的族人保不住了......


    从这一刻开始,绛州官员的犯罪证据全部由大唐的最高司法部门大理寺负责,处罚的事尘埃落定。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说出了所有官员都期待的,绛州官员填补之事。


    “各位爱卿,绛州空出的官位,当以刺史为重,你们都有什么建议?”


    朝廷里五姓七望的人不多,为了防止皇权被架空,朝中自然没有他们太多的席位。


    他们的主要势力都集中在地方。


    李道宗将勿牌举起奏道。


    “陛下,上月刘弘基刚出任易州刺史,他的老部下常何这些年为大唐和陛下立下汗马功劳,可堪重用!”


    刘弘基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贞观元年,义安王李孝常与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因密谋反叛被处死,刘弘基因与李孝常有交往,也遭到牵连,被免官除名。


    今年刘弘基被重新起用,出任易州刺史,恢复封爵,还被征拜为卫尉卿。


    而常何在武德二年跟随刘弘基作战,武德四年随李世民平定洛阳。


    在玄武门之变中,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入朝后,将玄武门关闭,阻隔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进入救援。


    两人可都是有从龙之功的大功臣,李道宗作为他们的至交好友,也有意扶一把。


    杜如晦手中已经有一份李世明点头的任命名单,为了避免争论,他站出来奏道。


    “陛下,绛州经过大动乱,必须派一地位尊贵手腕铁血的官员前去,常何勇力有余而身份稍低,恐怕压不住。”


    常何的忠心和资历,足够当一方刺史。


    只是地方大员的任命,须雨露均沾,更何况人事任命早已定好。


    于是杜如晦按照李世民定好的人选,借用他的口说了出来。


    “高士廉战功赫赫,且智勇双全,贞观元年被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至今两年有余,是时候给他挑重担子!”


    高士廉不仅有阅历,资历一点也不差。


    他可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亲舅舅,有他坐镇绛州,五姓七望的人便不敢乱来。


    御史大夫温彦博也出班奏道“遂州都督陈叔达,于贞观有大贡献,贞观元年因与时任尚书左仆射的萧瑀大人在御前争吵,被罢免官职。”


    “陈叔达有管理州郡的经验,微臣认为他比较合适。”


    常何,高士廉,陈叔达三人,都是从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开始追随,而且都立下汗马功劳。


    李世民沉默片刻,直接安排任命。


    “绛州刺史由高士廉担任,常何和叔达二人朕另有重用。”


    “陛下圣明。”


    尘埃落地,百官只能齐齐躬身施礼。


    喜欢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请大家收藏:()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