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十面埋伏

作品:《我对大清忠不可言

    第143章 十面埋伏


    庐州,英王营帐。


    确切地说,因为援救失败,安庆陷落,陈玉成已经被天王褫夺了英王的称号。


    不过,李秀成拥兵自重,不肯出力。英王独战湘军,孤掌难鸣,集贤关血战,打不破湘军的包围圈,非战之罪。


    广大太平军将士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太平天国的擎天白玉柱,真正的忠臣,心里都清楚。


    忠王不一定忠,英王却是真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不是你夺了称号就能抹去威名的,手下依旧管陈玉成叫英王。


    陈玉成负手军帐之中,已经来回溜了几百圈。手下剩余的太平军五千精锐在自己率领下何去何从,已经没有了章程。


    陈玉成原来有十万大军,其中两万精锐,在援救安庆的集贤关血战里,已经丢了一万多。


    此后陈玉成被围桐城几个月,李秀成稳坐苏福省,不肯施以援手,英王不得不冒死突围而出,退到庐州。


    十万大军已经风流云散,不是牺牲,就是当了逃兵。身边只剩下最忠诚、战斗力最强的五千老兄弟。


    身后是多隆阿、李续宜率领的三万湘军精锐在急追。安庆之战后,多隆阿和李续宜的兵马得到大大补充,陈玉成精锐大部尽丧,已经不是对手。


    东面是袁保恒率领的临淮军,虽然比湘军稍差,但自己只要一时打不下,被牵制住,湘军猛扑上来,就是个被围歼的形势。


    庐州的城防不如桐城远甚,粮草更是没有,自己兵力也没有那么多了,是绝对守不住的。


    本来,叔叔陈得才在庐州坐镇,与自己成掎角之势。


    自己不能指望李秀成的支援,为了留后路,当初桐城以南无为州、东关等地先后被清军攻占,清将多隆阿日益逼近,而庐州“城内乏粮,恐难持久”,乃决计分兵出征,以挽危局。


    其中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四王为西路,率领驻庐州太平军三万余人经颖州、新蔡,“往河南、陕西等处去打江山”。


    叔叔走了,在陕西发展得怎么样不得而知,自己现在却无力循叔叔西征故道去汇合。


    漕运总督袁甲三多年为清庭殚精竭虑,重病缠身,正在申请告老还乡。


    清妖派了新的钦差大臣,兵部侍郎胜保主理安徽军务。


    如今胜保率镶白旗鞑子和在山东招安的宋景诗黑旗军进驻颍州,断掉了自己向西转进的退路。


    听说北面淮军已经进据寿州,北进的路也断了。邵全忠的淮军入场,补上了我部突围的最后一个缺口啊。


    虽然上次因为洪水,没跟淮军交上手。就算对方还是上次在无为见到的鱼腩部队,可人家有一万四千多人,要踞寿州死守,挡住自己是毫无问题的。


    更何况最近淮军名声鹊起,跟湘军火并了一次,名声反而大噪,清妖内部已经有了“湘淮精锐”的说法,说不定战斗力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了。


    自己的五千人如今已经是笼中困兽,穷途末路,毫无脱困希望。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可怜这些从金田起,一路为了崇高理想信念战斗的老兄弟,要跟自己一起牺牲在这庐州了。


    “报!禀报英王,外面有自称你故交的人求见。”


    “谁”


    “他说他叫天行者。”


    …………庐州城北门大开,英王大旗飘摆,太平军里最能打、信念最坚定的五千精锐鱼贯而出。


    陈玉成的心腹余安定与英王并辔而行。


    余安定本来不甘心死在庐州,心里已经在琢磨着关键时刻背叛英王,投降朝廷。


    可如今随着天行者的到来,英王竟然有了新的出路,余安定已经打消了投降的念头。


    不到生死时刻,谁愿意背上背叛的污名不是况且曾国藩违背承诺杀降将是有名的,不可信啊。


    余安定兴致勃勃,“英王,那个天行者的许诺靠谱么咱们真的能去海外重整旗鼓,以待天时”


    陈玉成点点头,又摇摇头。


    “不管靠不靠谱,五千老兄弟的身家性命,不能寄托在一个人的承诺上。我的计划,是假装投降他们,在快到寿州的时候,突围而出,绕过寿州,渡淮河北上。穿过清妖空虚的皖北,去跟张乐行会师。”


    “这——万一淮军死命拦截,牵制住咱们,等待湘军的增援怎么办”


    “所以我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要看看淮军的实力,有没有本事跟咱们野战。如果他们还是我在无为看到的那个样子,咱们一定能突围而出。”


    田星也跟在这支队伍里,离陈玉成距离比较远,听不到陈玉成跟部下的对话。


    不过他对陈玉成最后按二弟划的道走充满了信心。


    自己的劝降不过是开始,参谋总长张之洞那个人精,可早已把陈玉成的心态分析得清清楚楚。不真的穷途末路,英王肯定不会放弃的。


    张之洞那小眼睛一眯缝,自己这个豪杰都心惊胆战啊。


    曾经拥兵十万,陈玉成最后这五千兵,不管是不是骑兵,都已经有马骑。队伍出城向北疾行,一上午走了八十里,一匹快马从北而至,马后跟着自己派出去的两个斥候小队。


    “禀报英王,淮军中校吴子义求见。”


    英王正疑惑自己的斥候小队为啥都跟回来了,还没等斥候禀报,吴子义先说话了。


    吴子义自来熟,见到陈玉成一拱手,“参见英王,邵将军派我来迎接英王,为您引路。”


    “多谢吴中校,不过到寿州的路,陈某还是认得的。”


    吴子义一摆手,“不然,不然啊,如今情形不同,这路上可不那么安全了,英王请看——”


    队伍身后烟尘大起,不断响起马蹄声。陈玉成回头,身后三杆大旗打出,淮军歩军左翼“庆”字营、“曲”字营、“阎”字营全部骑马,迅速下马列阵,已经断掉了五千太平军的后路。


    修养这几个月里,淮军四处购买马匹。战马不好买,驽马有的是。这三千多兵马学习捻军战术,已经成了龙骑兵。


    前路二里外,一排排士兵从东面伪装的战壕里冒出头来,一望无边,似乎能一直排到寿州城去。


    两组斥候学洋兄弟耸耸肩,我们不用汇报了吧


    陈玉成很疑惑,后面有湘军追兵是肯定的,自己没在身后按排斥候,后面被敌人骑兵突袭正常,本来也没想着往回走。


    为了摆脱湘军追击,队伍本身行动很快,斥候比队伍快得有限,只前出了五里,一般这也够用了。


    斥候回来的时候我们又已经前出了三里,可这样离前面的埋伏还有二里地呢。


    前面这包围阵列离得老远,隔着这么大距离,斥候都刚刚发现,能包围住人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