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收徒

作品:《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

    孙坚看着张新,心里感觉有些没底。


    方才的结亲之言,只是他一时兴起,随口说的。


    现在细细思之,觉得颇为不妥。


    张新本人的出身虽然不好,但他立下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


    击乌桓、破鲜卑,解除北疆大患。


    这么多年过去,哪怕中原都已经乱成这样了,幽州那边的鲜卑和乌桓依旧不敢动。


    若是换在光和年间,鲜卑铁骑早就南下寇掠了。


    一介反贼,能以十九岁的年纪得封县侯,还是一个名号侯。


    可想而知,他的功劳到底有多大!


    更别提讨董之时,大部分功劳都是张新的。


    这一次讨董,孙坚立下的功劳着实不多,满打满算也就攻克了一个陕县。


    还是在张新的协助下攻克的。


    剩下的,就全是苦劳了。


    相比于历史上独自收复雒阳,击退董卓的孙坚,此时的他确实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功绩。


    唯一一个值得称道的剿灭区星,那还是在张新的举荐下,才能有这个机会。


    不仅如此,张新还是大儒蔡邕的弟子,当世名士。


    更别提他家还有那位刘夫人。


    先帝妹婿,今上姑父的身份,那就是个公开的秘密。


    孙坚扪心自问,假使他处于张新那个位置上,一定会让儿子们去娶那些名门望族家的女儿,好将张氏打造成一个天下望族。


    说出去,自己是兖州牧,乌程侯,一方诸侯。


    实际上若是没有张新出力,自己到现在恐怕还是一个议郎呢。


    张新喜欢孙策,肯嫁个女儿过来,已经是很看得起他孙坚了。


    他能接受自己这一介武夫的女儿,去做他的儿媳妇么?


    孙坚见张新不语,想要撤回刚才那句话,却又不敢。


    要是撤回了,那就真成逗张新玩了。


    扬面一时间安静下来。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张新根本没有嫌弃他女儿的想法,只是在心里纠结,这个女儿到底是不是孙尚香。


    “文台。”


    张新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直接问。


    “你这女儿叫什么名字?”


    结亲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如今张新尚未纳采,便开始问名,其实是于礼不合的。


    不过孙坚又不是那帮儒生,想来对这种事情也没有那么讲究。


    果然,听闻张新开口询问,孙坚大喜。


    “小女名叫孙仁。”


    “文台只有这一个女儿吗?”张新再问。


    “君侯此言何意?莫非他嫌一个女儿不够?”


    孙坚心中疑惑,嘴上却不敢怠慢,忙道:“坚共有五子三女。”


    “前四子策、权、翊、匡乃是正妻吴氏嫡出,幼子朗乃是庶出。”


    “三女之中,幼女仁亦是吴氏所出,其余二女乃是庶出,怕是配不上君侯之子。”


    “没想到孙文台一介武夫,起名倒是挺有水平的。”


    张新点点头,“看来这个应该就是孙尚香了。”


    策和权,是权力的意思。


    翊和匡,是辅助的意思。


    朗和仁,是善良仁义的意思。


    都能对应的上。


    孙尚香这个名字,最早源自京剧《甘露寺》,属于是孙夫人的艺名。


    在明代的初版三国演义中,她的名字就叫孙仁。


    后来随着《甘露寺》这一出戏的传播,孙尚香这个名字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后续版本的演义也将孙夫人的名字改成了孙尚香。


    除此之外,甘露寺还虚构了一个吴国太,设定是吴夫人的妹妹,说孙策他们哥儿四个是吴夫人生的,孙尚香是吴国太生的。


    张新与孙坚相交数载,知道他只有一个吴夫人。


    这样看来,这个吴氏所出之女,基本上就是刘备的那个孙夫人没跑了。


    张新也将自己家的情况说了一下。


    “不知文台欲与我第几子结亲?”


    孙坚思索了一番。


    “张平,如何?”


    他其实挺想让张桓做他女婿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但他又怕张新不肯让自己的嫡子娶一个武夫之女。


    思来想去,孙坚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张平。


    张平虽是庶出,但起码也占个长子的名分。


    更别提刘夫人汉室宗亲,张平也算是半个外戚,现在还是曲阳侯。


    孙仁嫁过去,也算是高攀了。


    至于张泰和张定?


    既非嫡,又非长,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老大啊......”


    张新心中思索。


    孙夫人的性格好像挺跋扈来着的?


    甚至就连刘备那种枭雄,找她睡觉都战战兢兢,硬不起来。


    搞得法正还创造了个‘肘腋之变’的成语出来。


    张平那个性格,能压得住这条江东暴龙么?


    到时候可别给我儿子吓痿咯......


    “文台既以嫡女许我,我又岂能以庶子相配?”


    张新下定决心,“这样吧,文台之女,便与我家老四为妻如何?”


    嗯,张桓的胆子大,估计能压得住。


    “愿遵君侯之意!”


    孙坚大喜过望。


    这不仅是天上掉馅饼,还代表着张新根本没把他当个武夫看,而是平等相待。


    “那此事就这么定了。”


    张新哈哈大笑,举杯邀饮。


    “亲家,请饮!”


    “请!”


    孙坚亦是哈哈大笑。


    吨吨吨吨吨......


    情也叙了,饭也吃了,酒也喝了。


    该说正事了。


    张新让亲卫将酒肉都撤了下去,取来地图铺在地上。


    “文台请看。”


    张新伸手指向地图。


    “如今袁术大致占据南阳、汝南、颍川三郡,陈国、梁国他还没有收入囊中。”


    “以我估计,他若要出兵襄助袁绍,只能从长社入陈留,再北上白马,渡河进入魏郡。”


    孙坚闻言点头。


    颍川、汝南二郡都在豫州西部,袁术想要进入兖州,只能从西边的陈留走。


    “故我想请文台分兵驻守尉氏、扶沟二县,以为掎角之势,挡住袁术。”


    张新继续说道:“再遣一军驻守白马,防止袁术绕路渡河,可否?”


    “君侯之略,自是妥当。”


    孙坚看着地图,挑不出什么毛病。


    “只是那袁术若不走兖州,从司隶入河内渡河,再去冀州,当如何?”


    “文台勿虑。”


    张新自信一笑,“河内太守张杨,我之故吏也,我已遣使向其说之。”


    “袁绍者,国贼也,张杨为我故吏,想来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旧主之命。”


    “退一万步讲,哪怕他真的放袁术过河,我与黑山黄巾素有交情,他们可随时下山,阻击袁术。”


    “谋定而后动。”


    孙坚笑着吹捧道:“君侯计略周详,真乃当世兵法大家也。”


    “文台过誉了。”


    张新连忙表示谦虚。


    随后二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


    “君侯。”


    孙坚看着张新,“此次攻取冀州,真的不用坚领兵襄助么?”


    “文台好意,我心领之。”


    张新笑道:“只是文台麾下参与讨董,回来之后又击周氏兄弟,再定兖州,早已疲惫。”


    “请文台帮忙阻拦袁术,已是极限,我又怎么忍心,让文台麾下再行远征呢?”


    开玩笑。


    冀州是张新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怎么可能允许孙坚领兵,将影响力延伸过来?


    只有独自将冀州打下,日后他才能在这里说一不二!


    况且从昌邑到邺城足有五百余里,也确实算的上是远征了。


    “君侯体恤士卒,爱兵如子,真仁主也。”


    孙坚再次夸赞。


    计议已定,此行的目的已经达成。


    张新看了看天色,提出就此别过。


    孙坚握着张新的手,依依不舍。


    “下次再与君侯见面,定要通宵畅饮,不醉不归!”


    他其实很想在这里停驻一夜,与张新痛饮一扬。


    可如今大战在即,时间紧迫,二人皆是一地诸侯,自然没有办法像以前那么自由了。


    “下次一定!”


    张新重重点头。


    他也很舍不得孙坚。


    自他穿越以来见过的所有人中,唯有孙坚的性格最对他的胃口。


    单纯,讲义气,豪爽。


    没有那么多的心机谋划,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纠葛。


    这样的一个人,无疑是极为适合做朋友的。


    在他心里,也将孙坚当成是他在这个时代唯一的好友。


    说完告别的话,张新在身上摸索了一番,掏出一块随身玉佩作为信物,递给孙坚。


    “啊呀,啊呀,这可如何是好啊?”


    孙坚顿时急的抓耳挠腮。


    先前结亲,只是他临时起意罢了。


    二人对此都没预料,自然也就没有准备什么礼物之类的东西。


    张新还好,这次会面他作的是士子打扮,身上佩了玉饰,还算拿得出手。


    可他向来尚武,身上哪里会戴那些影响行动的信物?


    找了半天,孙坚实在是找不到有什么能够作为信物的东西,索性牙一咬,心一横,将腰间挂着的古锭刀取了下来。


    “君侯,坚便以此为信吧!”


    孙策见状大惊,开口想劝,却被自家老爹一眼瞪了回去。


    “伯父。”


    周瑜将身上的玉饰解了下来,“不如以此为信。”


    “长辈结亲,岂有用晚辈之物的道理?”


    孙坚摆手拒绝,执意要将古锭刀送给张新。


    “只是一个信物罢了,文台不必如此。”


    张新把古锭刀推了回去,“眼下大战在即,文台随身之兵刃,又岂能轻易与人?”


    他也吓了一跳。


    好家伙,孙坚这人也太实诚了。


    眼下他们交换信物,只是礼节罢了。


    就像做生意一般。


    双方谈妥了一桩买卖,都是先立下字据,回去准备妥当之后,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正式的定亲礼,还是得等二人各自回去之后,再派人去送。


    没想到孙坚竟然直接把古锭刀给他了。


    “啊这......”


    孙坚十分尴尬,心中一横,索性实话实说。


    “坚与君侯结亲,实乃临时起意,确实没有准备......”


    “文台之信,何需信物相证?”


    张新摆摆手,看向孙坚脑袋上的红头巾。


    “要不这样吧,文台这赤帻我十分喜欢,不如以此为信?”


    “这合适么......”孙坚犹豫道。


    虽说信物的意义也就类似于字据,并不需要多值钱的东西。


    但他头上的赤帻说白了,就是一块红布而已。


    以他如今的地位,多少有点丢份。


    “我就要这个了。”


    张新直接拍板,“文台大丈夫也,行事何以如此拖沓?”


    孙坚闻言也不再纠结,当即将红头巾解了下来,递给张新。


    当事人都不在意了,他再叭叭,那就显得小家子气了。


    “这才对嘛。”


    张新看着手中的红头巾,突然心中一动。


    “文台,你需应我一事。”


    “君侯请说。”


    孙坚拍拍胸膛,“莫说一事,便是十事、百事,只要坚能办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如今卿已是一州牧伯,三军统帅。”


    张新盯着他,郑重叮嘱道:“卿一人之安危,身系一州之安危。”


    “此次袁术若来,卿与其交战,万不可再如以前那般,冲锋在前,切记,切记......”


    “好,坚应下了。”


    孙坚点点头。


    张新这个要求也是关心他的安危,自然没有不应的道理。


    “要分别了......”


    张新又将目光转向孙策、周瑜二人。


    啧。


    喜爱呀。


    “文台。”


    张新再次看向孙坚,“我有一不情之请,不知文台可否答应?”


    “君侯请说。”


    孙坚心中疑惑。


    到底是什么事,竟然能让张新用‘不情之请’这个词。


    “伯符天姿杰出,我实喜爱。”


    张新开口道:“我欲收他为弟子,传他兵法。”


    “此次征冀州,不知文台可否割爱,让他跟随在我身边?也好面授机宜。”


    张桓与孙仁定亲,以孙坚的信义来说,无论将来发生了什么事,他都不可能会反悔。


    既然如此,那孙策以后就是张桓的大舅哥了,张新自然要好好培养一番,给儿子留个助力。


    至于孙策还会不会如同历史上那般割据一方?


    张新并不担心。


    只要孙坚还在,孙策就翻不起浪花来。


    再者说了,他敢传兵法,就不怕孙策日后与他为敌。


    如今孙氏的名望实在是太低了。


    割据一方或许可以。


    想要扫平天下?


    那还差得远。


    自己占尽先发优势,手下聚拢了那么多的能臣猛将。


    要是这样都还打不过一个孙策,那这天下干脆就让他孙家来坐算了。


    孙坚闻言欣喜若狂。


    张新用兵是个什么水平,他可是亲眼看过的。


    孙策若是能学到他一半的本事,就足以横行天下了。


    不仅如此,拜师张新还能蹭到蔡邕的关系,增强他孙氏的名望,可谓是好处多多。


    就在孙坚准备答应的时候,周瑜突然开口。


    “君侯,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


    周瑜拱手道:“兖州这边战事亦启,这个时候,伯符还是留在父亲身边协助一二,更为合适一些。”


    他拿孝道作为借口,是怕张新把孙策当做人质,将来会以此要挟孙坚。


    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其实周瑜是想多了。


    孙策经他提醒,也反应了过来,对着张新行了一礼。


    “策愿留在父亲身边,以尽孝道,还望君侯莫怪。”


    孙坚气得破口大骂,生怕张新生气,断送了这难得的机遇。


    可无论他怎么骂,孙策的态度依旧很坚决。


    拜师可以,有好处我肯定要。


    但青州不去。


    “好了好了。”


    张新见状,心中更是羡慕,对孙坚笑道:“伯符孝心可嘉,你骂他做什么?”


    “这样吧,待我回到平原之后,遣人送一份兵书去昌邑,到时候伯符可要好好研读啊。”


    周瑜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


    自己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孙策大喜,很识趣的就跪了,对着张新大礼参拜,口称老师。


    “恭喜君侯收得佳徒。”周瑜连忙道贺。


    张新哈哈大笑,与孙坚等人作别之后,驱车回到平原,将与孙坚结亲之事说给张宁听。


    张宁对此也很开心。


    讨董回来之后,张新与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孙坚。


    她也知道,这是个不可多得英雄。


    能与他结亲,也不算委屈了张桓。


    张新令人从府库中取出一些珍宝,并一份注解过的兵法副本,一起送到昌邑去。


    随后他又写了一封调兵令,盖上新鲜出炉的车骑将军大印,派人给韩馥送去。


    王允既然给了他名分,如果他不用的话,那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