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大权在握

作品:《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在太极殿的所有官员都在回想,有多少人做到了‘官’这个字的要求。


    发现好像都没有完全符合的。


    李世民也是皱着眉,看向了


    都不需要问,就知道大家都没有符合的。


    一时间,他气愤不已,没想到诺大的大唐,竟然一个都没有。


    难道是朝廷的问题?


    想到此,李世民开始怀疑吏部制度的问题了,是不是真的制度需要改变了。


    李承乾环顾一周,嘴角勾了勾,朗声道:“难道朝廷都没有好官吗?”


    这话引得所有人都抬起了头。


    看向李承乾的眼神有愧疚,也有不屑。


    愧疚是一些会想到他们年少时的梦想,可真正入了官场似乎都忘记了曾经的想法。


    为民,为国。


    最后却成为了同流合污的那群人其中的一个。


    没有一个人的屁股是干净的,真的要查,满朝文武,谁能说自己一生都没有利用过手中的权力?


    不!


    有一个,那就是魏征。


    府邸连七品官都不如,连九品官家中都有仆役,而魏征家中,众所周知是连一个伺候的人都没有。


    不屑的人,则是认为李承乾终究还是太年轻,没有进入官场打过滚,真要按照他的想法去做,恐怕满朝文武,都要辞官归乡了,


    李承乾把所有人的眼神尽收眼底,也是叹息一声。


    他知道说是说,做事做。大唐的朝堂派系林立,一般的皇帝还真的震慑不住,也只有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才能够用人格魅力收拢人心,用雷霆手段镇压各方势力。


    之后就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不说军功,就朝堂都难以把控。


    高宗李治,因为压不住外戚,只能用武则天,后遗症便是李唐变武周。


    玄宗李隆基,都说是晚年宠妃,从而导致李林甫把控朝堂,安禄山造反打入长安。


    可有没有想过李隆基的功劳是谁给的?


    有没有可能,李隆基本身就镇压不住朝堂,能够发动唐隆政变,全靠底下的人?


    真要是有李世民这样的魄力,晚年能够为了一个宠妃放弃朝堂?难道李世民就没有宠爱的人?


    叹息后,李承乾看向了魏征,转身对龙椅之上的李世民拱手道:“父皇,朝堂之中,恐怕只有一个人符合‘官’这个字。”


    闻言的,纷纷都看向了魏征。


    刚才他们就想到了魏征,似乎还真的符合要求。


    不阿谀奉承,一心为百姓,每次打仗,魏征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百姓。


    不结党营私。


    李世民交给他的事情,也是能够圆满完成,不走寻常路。


    招安隐太子旧部这件事,就能够看出来,魏征是真的不走寻常路,做法让很多人都认为他要造反,朝堂当时也是各种弹劾。


    可不曾想,魏征竟然真的招安了不少隐太子的旧臣回长安。


    作风清廉。


    不服就干,别说是魁梧的武将了,上喷皇帝,下喷勋贵子弟。


    最主要大家还不敢拿他如何。


    喷的有理有据,你要对他怎么样,说明你心虚,你要灭口。


    魏征可是要做清廉谏臣的人,哪怕所有人都知道,魏征的心思,想要流芳千古。


    可李世民都愿意配合,被喷了只能捏着鼻子认,促成佳话。


    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只能忍着,当魏征是疯子呗。


    百官私下都称呼:魏疯子。


    没有一个官员能逃过魏征的魔爪,哪个官员没有被弹劾过?


    程咬金每次吃牛,魏征也不知道哪里知道的,第二日定能知道,然后弹劾,还要顺带着把秦琼和尉迟敬德给喷了。因为每次吃牛肉,肯定少不了这两个人。


    皇室私下都称呼:魏喷子。


    皇室谁没被喷过?


    喷太上皇骄奢淫逸,喷李世民玩物尚志,喷皇子公主作风不正,喷皇室王爷徇私枉法,喷……


    嗯,皇室唯独没被喷过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了。


    一个是长孙皇后,保命符。


    长孙皇后也没有让魏征喷的,完全为妇女典范。


    第二个就是李承乾,亲弟子。


    主要李承乾平时也没什么喷的,拜师后更不会喷了,以前不知道,后来才知道魏征是护犊子。


    太子被弹劾,魏征第一个站出来喷天喷地。


    给出的理由是造福百姓,不读书也比读书的学子强。要说李世民不督促李承乾学习,一是李承乾的聪明是满朝文武承认的,李世民觉得谁做老师,似乎都不配,哪个老师懂的没有学生多,到底谁教谁?


    第二便是魏征的话。


    太子已经超越了满朝文武,无人可教,压制天性不如释放天性,谁要教,那就比比文采,谁胜谁为老师。


    这可把国子监一群大儒给吓坏了,纷纷一个个低着头不敢吭声。


    太子的诗首首千古绝句,真要比,他们可比不过,输了一大把年纪还要拜十岁孩子为师,说出去都不够丢人的。


    李世民同时也看向了人群里的魏征,脑中全是魏征的所作所为,最后不自觉的暗暗点头。


    明知故问的说:“太子,此人是谁?”


    这演技,啧啧啧!


    李承乾都不想吐槽,大家都看向了魏征,这李世民还要来问自己。


    问就问吧,还如此刻意,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可还是要回答。


    “回父皇,此人便是谏议大夫魏征,身为儿臣的老师,魏师可以算得上是朝堂的一股清流,如此作风的官员大唐都未必能选出来第二个。”


    “都说刑国公和蔡国公是两袖清风,而魏师更甚,有县公之名,宅中却无一仆役,要说刑国公和蔡国公是两袖清风,魏师完全配得上清流之名。”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愣,老脸有些红。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太子会拿他们打比喻。虽然是大实话,可太子殿下,难道就不考虑一下他们的心情吗?


    李承乾可不管两人的想法,为了粮食贸易这巨大的市场,必须要安排魏征过去。


    未来关乎战事,不可马虎。


    “儿臣曾去魏师家中,发现很多地方都漏风漏雨,上房补瓦之活全由师娘怠慢,询问过后,解释师娘想让魏师一心一意为朝廷办事,家中繁琐之事,均由她负责。”李承乾说着说着有了哽咽之声,眼眶红红的:“儿臣原想让东宫工匠前去替师娘修补,不料被拒,理由是魏师不收一针一线,要是儿臣派工匠过去,便是收贿受贿。”


    这话说的魏征都愣住了。


    他府上何时漏风漏雨了?


    破是破了点,小是小了些,可也没到漏风漏雨的地步吧?


    注意到无数怜悯的目光,魏征原本的感动变成了尴尬,老脸就像是熟透的苹果一般。


    程咬金听不下去了,直接站出来道:“魏喷……魏征啊,你说你家中如此之穷,为何不跟俺老程说?等着,今日下朝,俺就让人去给你家修屋顶,怎么能让老嫂子爬上爬下的。”


    “就是就是,下了朝俺第一时间亲自去给你修屋子,漏风怎么行?下雪下雨的,老嫂子和孩子这日子怎么过哦。”尉迟敬德也站出来说道,眼神全是真诚。


    很多武将也站了出来。


    他们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吃香喝辣,人家还住着漏风漏雨的屋子,真是太丢他们大唐的脸面了。


    魏征能说什么?


    老脸绯红。


    知道太子殿下是好意,可这么多人去家中,要是发现没有漏风漏雨,又该如何?


    要不要……下朝回去第一时间敲破两片瓦?


    坐在龙椅之上的李世民把大家的表情尽收眼底,魏征那样怎么会没看见。


    很快明白李承乾这是在给魏征说好话。


    可……说好话就说好话,竟然敢在太极殿睁着眼说瞎话,不知道是欺君之罪吗?


    一个三品大员住破屋子,得亏李承乾说的出来。


    行,不是破屋子嘛?


    朕倒是看你怎么圆。


    “李大亮。”李世民喊了一声。


    身为工部尚书的李大亮正在感慨魏征家是真的穷,要不要下朝让工匠去看看,不料被点名了。


    他本来就没什么存在感,连忙出列紧张的道:“臣在。”


    李世民:“魏大夫乃是大唐的肱骨之臣,住着破屋子,你们工部如此之多的工匠,难道就不知道帮一把吗?”


    砰!


    李大亮吓跪了,哆哆嗦嗦道:“臣……臣失察,还请陛下恕罪。”


    “哼。”


    李世民佯装生气道:“命工部,今日便去给魏征府上修补房屋,一定要用好的材料用,所需费用,从国……朕的内帑出。”


    “喏。”李大亮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心中有些埋怨。


    工部啥时候还要管大臣家中的屋顶?


    魏征瞪大了眼。


    还好李承乾不慌不忙的说道:“父皇,不用了。儿臣见魏师实在是过的太清苦,想要直接给银钱,可又想到魏师肯定不收,便给魏师找了一份工,工钱还不错,想必如今已经足够请工匠修补了。”


    “魏师一生清廉,想必也不想受到朝廷照拂。天下还有很多百姓更需要朝廷的帮助,儿臣有限,帮不了这么多人,所以林邑粮食贸易和岭南开荒总指挥一职,还是需要魏师这样一股清流的官员才合适。”


    “是是是,臣家中的屋顶已经修缮过了,这还要感谢太子殿下。”魏征连忙说道,生怕李世民派人过去。


    那可都露馅了。


    这下谁还没反应过来,都不配站在太极殿上。


    什么屋顶破都是借口。


    主要还是林邑之事。


    李世民也是冷笑一番,不过正事还是要做:“你们对太子的提议有不同意见否?”


    所有官员都低下了头。


    总不能说魏征家中屋顶破了,他们推荐的官员房梁都没有吧?


    这也没人信啊。


    太子殿下这招,绝了。


    都知道是假的,可谁敢站出来说?


    再则人家现在屋顶已经补上了,把柄都没有。


    有几个五姓七望的官员想站出来,给太子添堵,可都被旁边的人拦住了。


    这个时候上去,明显讨不到好。


    李世民看没人反对,立即道:“中书省即刻拟旨,魏征为官清廉,一生为民,特封为岭南开荒总指挥,统管岭南一切事物,领岭南海军,同林邑粮食贸易所有事物。”


    嘶!


    就连李承乾都吓了一跳。


    这权力堪比地方皇帝了吧?


    掌管岭南所有事物,相当于一道的观察使了。


    还掌管海军。


    相当于节度使了,总算知道李隆基时期的节度使是如何做大做强的。


    李世民这里便开始了。


    “臣,令旨。”魏征也是激动不已。


    房玄龄和杜如晦想要说什么,张了张嘴,最后什么也没说。


    这权力太大了。


    不过,陛下肯定有考虑,何况魏征是太子的老师,这份职务也是太子讨来的。


    恐怕他们父子早就商量过了。


    下朝后。


    不少官员都对魏征恭喜。


    以后就是一方大员了,特别是武将们羡慕不已。


    他们领军也只是一两万人。


    可岭南海军,打林邑的时候就扩充了,在岭南招募海军,已经有数万之众。


    刚才还怜悯魏征,转身权力超过了他们,此一时彼一时了。


    唉!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