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五姓七望再出招

作品:《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七日后,大唐已经进入秋季。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秋收了。


    五姓七望几家又聚在了一起商讨关于粮食的问题。


    崔仁师冷着目光看向其余几家人,他忽然发现,现在唯独就是他们博陵崔氏能够跟朝廷对抗。


    几乎是他们一家在抗争。


    荥阳郑氏的纸张和书籍,已经日薄西山了。


    李承乾弄出来的纸张和书籍不止成本比荥阳郑氏低,就连卖的也比荥阳郑氏便宜几倍有余 。


    而太原王氏的青盐更加不用说,被聚宝盆商行的雪花食盐抢占了整个市场。


    也就是这几个月的时间,他们五姓七望的生意,除了粮食,几乎都被聚宝盆商行给抢走了。


    “你们难道没有什么想说的吗?”崔仁师语气冷冽的问道。


    王珪和郑仁基看了眼崔仁师,互相对视着低下了头。


    至于清河崔氏的崔以玄,虽然宫廷玉液酒对他们清河崔氏的酒水冲击不大,毕竟宫廷玉液酒是有限的,不可能供应全大唐。


    朝廷也没有如此之多的粮食供应东宫来制作宫廷玉液酒。


    所以崔以玄算是幸存下来的。


    不过李承乾已经想到了低度酒和廉价酒,准备把勾兑酒弄出来。


    哪怕是勾兑酒,也比清河崔氏的酒要好上几倍,最主要价格还可以降低好几倍。


    这样老百姓也能够喝得起。


    做生意,最赚钱的就是垄断的生意嘛。


    崔以玄以侥幸的心态义正言辞道:“近几日我管家跟我汇报说渭水码头几乎日日都有粮食运进长安城,看来朝廷是从江南弄到了不少粮食啊。”


    “放屁。”崔仁师直接怒声爆粗口道:“江南有多少粮食难道我们五姓七望心里没数吗?”


    “整个江南的家族加起来,也搞不来一千万石的粮食,这粮食难道李二说是李承乾从江南弄来的就是江南弄来的?”


    被骂了的崔以玄脸色微微有些不好看。


    但他不敢吭声。


    清河崔氏酿酒的粮食还需要从博陵崔氏提供,不是清河崔氏自己种不了粮食,而是博陵崔氏的粮食便宜啊。


    哪怕是清河崔氏自己种的粮食而言,费时费力,不如直接跟博陵崔氏买来得快。


    但清河崔氏的主家也不傻,自己做酒水生意,粮食肯定不会被博陵崔氏卡脖子,自己还是有储备粮食的。


    王珪看崔仁师如此暴怒,只能跟着愤怒道:“吴郡粮仓的事情,主家那边已经调查清楚了,就是李承乾干的,身为太子真是不当人子。”


    这话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他们都知道太原王氏在吴郡的粮仓被盗走了,猜测是李承乾干的。


    毕竟时间线太巧合了。


    可真的证实了这件事,众人还是吃了一惊,没想到太子还真的能够干出这样的事情。


    堂堂大唐太子,竟然去做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


    崔仁师跟其余人不同,他脑中思考的则是,如果李承乾真的干了这件事,那么就非常可怕了。


    不被身份所约束。


    这样的人,用道德根本约束不了,惹急了说不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真要是动了逆鳞,说不准人家带着东宫六率上门直接就是灭门了。


    而且这事,李承乾好像不是没做。


    吴郡的王弘只不过是包围了李承乾,吓唬吓唬,他们都知道王弘肯定不敢对李承乾做什么,但也就是这样,王弘派去的人几乎被斩杀殆尽。


    只留了一部分的活口。


    那部分的人也都吓傻了,从未见过如此场景。


    崔仁师浑身一个激灵。


    而在旁边正愤怒的郑仁基连忙说道:“既然查证清楚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明日上朝能够弹劾太子了?”


    “身为太子做出如此鸡鸣狗盗之事,真是大唐的耻辱。”


    想到自己儿子连续扫了一个月的东市,现在弄得郑敞都不敢出门了。


    一出门就被人笑话。


    王珪唉声叹气的说道:“这事可没这么简单,太子并未亲自动手,都是手底下的人动手,到时太子将责任推个干净,这不是打草惊蛇了吗?”


    打草惊蛇?


    闻言的崔以玄和郑仁基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


    什么打草惊蛇,现在朝廷难道不知道五姓七望在跟他们对抗吗?


    无非是太原王氏不想做出头鸟罢了。


    五万石的粮食弄丢了,还不敢吭声,两人看王珪的眼神都鄙夷了起来。


    “好了。”崔仁师一拍隐几,环顾一周说道:“太原王氏主家那边肯定有他们的考虑,毕竟现在朝廷暂时的解决了粮食的问题,而且再过一月便到了秋收,到时朝廷的粮食肯定充裕,我们应该想想办法才对,而不是讨论这种毫无意义的弹劾。”


    弹劾太子?


    李世民会因为这种一推四五六的事情去惩罚太子吗?


    现在的太子可是李世民最勇猛的前锋。


    纸张书籍危机,李承乾轻易的就能化解。


    店铺关门,人家李承乾弄个大唐会所,专门将大唐的一些商贾聚集到他的名下,算是有他给大家撑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原本这些零散的商贾连五姓七望都看不上。


    可就是这些商贾,让长安城的一些店铺又重新开业了,生意还比之前火爆了。


    能不火爆吗?


    五姓七望世家的店铺全关了,以前有十家店竞争,现在少了六七家,当然生意好了。


    再说粮食,在朝廷粮仓已经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了大批量的粮食,打了五姓七望措手不及。


    在座五姓七望之人都不说话了,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如何跟朝廷对抗了。


    特别是王珪和郑仁基,这几日他们除了被主家责怪以外,赚的钱少了,后院都快起火了。


    崔仁师没好气的冷哼了一声:“哼,现下朝廷有大把的粮食,我们肯定不能这么对抗下去。”


    顿了顿,他有些惋惜的继续道:


    “我们博陵崔氏近两个月因为没有卖粮食,等秋收之后粮食估计都没有地方存放,所以我跟主家那边商量了,准备低价卖粮。”


    什么?


    其余六家人纷纷看向了崔仁师,有些不敢置信。


    之前是不卖,现在是低价卖?


    这是什么操作?


    崔仁师知道大家的想法,便解释道:“如果集合我们五姓七望在全大唐的威望,低价卖粮食,那么朝廷的那些粮食只能堆着发霉,这对朝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等朝廷粮仓堆满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变的着急。”


    说完这话,崔仁师嘴角带起了冷笑。


    凭借博陵崔氏的粮仓,哪怕低价卖,足以卖个一两年的,他们根本不怕会亏钱。


    反正那些佃户都是贱民。


    吃饱了就容易闹事,只要饿不死就成。


    其余几家人对视一眼,忽然眼前一亮,感觉崔仁师的办法不错。


    “太原王氏支持。”


    “荥阳郑氏支持。”


    “清河崔氏支持。”


    。。。。。。


    很快其余六家人纷纷都站出来支持。


    其实大家也是各怀鬼胎。


    对于王珪和郑仁基来说,现在正是要赚钱的时候,如果能够帮着博陵崔氏卖粮食,肯定能赚不少钱。


    而清河崔氏的崔以玄则是和他们不同,想的是低价屯粮食,这样酒水的成本不就下来了。


    这次崔仁师的办法,五姓七望实施的非常快。


    从长安到洛阳,短短几日时间就辐射了全大唐的粮铺,一起降价。


    原先升到了几十文一斗的粮食在李承乾的努力下重新回到了四文一斗。


    可现在在五姓七望的推波助澜下,一斗粮食仅需三文钱。


    百姓们,看见这粮价如此便宜,纷纷都开始往家里搬粮食,以免什么时候粮食又卖到了天价。


    甚至有些人看见了商机,专门将长安洛阳的粮食买来,然后去一些偏远的地方卖粮食,左右手一倒,就是五成的利润。


    东宫。


    李承乾自从回来之后,便开始让工匠把东宫的一些空旷之地都种上了花花草草,甚至还弄了不少的石头过来点缀。


    现在的东宫弄的就像是江南那种园林一般。


    鸟语花香......嗯,虽然鸟都飞跑了,花也没有开。


    但是这种意境有了。


    除了弄这些花花草草,还专门给舞台剧弄了几个新的剧本,专门让她们这些舞姬练习,到时候准备慈善拍卖会上用。


    “王泉,关于拍卖会的一些规则,都印出来了吗?”李承乾闲来无事摆弄着笔墨。


    只是写出来的字,让站在旁边的王泉有些不忍直视。


    真想说一句:太子殿下,还是好好读书吧。


    不过这话他只能想想,不敢说出口。


    “殿下,昨日已经印出来了。”王泉如实回道,但还是有些纳闷的问道:“殿下,为何要让那些贵妇人捐出东西,然后拿出来拍卖,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他们直接捐钱不就行了吗?”


    王泉实在想不明白李承乾的操作。


    直接捐不就好了,干嘛还要让她们把自己的东西捐出来,然后进行拍卖?


    这样不麻烦吗?


    “多此一举?”


    李承乾刚写好一个圈字,嘴角冷冷一笑:“自己的东西要是卖的便宜了,那些好面子的达官显贵会乐意吗?”


    这么一说,王泉瞬间明白意思了。


    同时他眼前一亮,看着李承乾露出了崇拜的眼神。


    “殿下真是料事如神,连这种办法都能够想得出来。”


    喜欢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请大家收藏:()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