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鬼才郭嘉,寒门庶子当提履

作品:《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荐才。”


    荀彧转身道:“郭嘉还年幼,某要荐他入公羊学宫。”


    “是他啊?”


    荀爽神情有些复杂。


    颍川郭氏的支脉之子,才智惊为天人!


    “还有一件事。”


    “希望叔父深思熟虑。”


    荀彧深吸了口气,悲凉道:“叔父老了,便入公羊学宫做一个博士,并且应下陈王的纳妾之聘,如若不然战争开启之时,某不愿,公达亦会提起挥向荀氏的屠刀,叔父应该比某更了解他。”


    “随你。”


    “荀采应下便成。”


    荀爽叹了口气,怅然道:“她是什么性子你了解,若是她不愿为骠骑之妾,纵然逼死她也成不了!”


    “某会劝她。”


    “荀氏不应该学他们。”


    荀彧负手而行,决然道:“他们搁置不下过往的权力,低不下孤高的头颅,可不想想关外堆砌如山的京观,难道不能添上他们的首级吗?”


    “可能吗?”


    “大汉双天子持锋!”


    荀爽望着远去的背影,为荀氏,为士族而悲鸣。


    他们没想过参与大汉宗室与士族的战争,可滚滚大势谁也逃脱不了,凡处于大汉境内,必被这股血潮裹挟。


    “兄长。”


    院落中,荀采穿着一件红白相间的直裾。


    袍服上有金丝修编的星光点点,衬托的娇容愈发憔悴。


    “抱歉。”


    “某知你性情。”


    “可家族是我们的倚仗,亦是一种束缚。”


    荀彧眼中满是恳切,复杂道:“新野阴氏非良人,妻与妾在骠骑面前没有区别,未来大汉的天子,心中没有情爱,只有大汉。”


    “采,非是如此想法。”


    荀采作揖一礼,抬眸坚定道:“召集族老,重举族主,才是兄长从陈国回来应该有的意义,而不只是为了荐才。”


    “不必了。”


    “颍川荀氏,已经没了。”


    荀彧眼中闪过一抹哀伤,自嘲道:“一次不决,便失去资格,天子诏令丁原为刺史,骠骑未曾过问公达之事,便注定颍川荀氏的没落,可惜他在幕府的一番功绩!”


    “如此吗?”


    荀采神情有些黯然。


    没想到,仅一件小事便注定荀氏未来的路。


    荀彧深吸了口气,转身看了眼厅堂,说道:“事已至此,你可愿入陈王府?”


    “有选择吗?”


    荀采摇了摇头,复杂道:“采生于郡望之家,从未想过什么情爱,荀氏的出路被断,但兄长与公达还在。”


    “难说。”


    “且等着吧。”


    荀彧作揖还礼,转身离开荀氏府宅。


    陈国使节已返,想要再续纳妾之事,已经不是荀氏应不应,除非他们拿出相对的措施,才能让陈国再度遣派使节下聘。


    临近日落。


    荀彧行至一座郊野院落。


    大日西倾,漫山遍野都被染成红色。


    院落中,一个少年躺在木台上,地上满是散落的线装书籍。


    “郭嘉。”


    “日暮之寒伤身。”


    荀彧拾起地上的书籍,上面写着不少注释。


    这些都是陈国刊印贩卖,关乎公羊学的一些古籍。


    “文若。”


    “你远不如公达豁达。”


    郭嘉扶着木台起身,好似早已知道荀彧为何回颍川,朗笑道:“某亦想问,无极甄氏不应陈王下聘,是因为他们处于冀州,被骠骑之敌所挟,你荀氏却是为何?”


    荀彧眉头微微一蹙,反问道:“公达回来了吗?”


    “是啊。”


    “不过,未曾回荀氏府宅。”


    郭嘉从不远处取来酒水,给两个人倒满,戏谑道:“他来的时候神色疲惫,只带着阿鹜,还有荀缉,问某要不要去陈国,仅片刻便走了,像是逃荒一般。”


    “荀氏有负他。”


    荀彧抿了口酒水,自嘲道:“公达之才胜某百倍,说起来,叔父之后,本应该是他当家,此次族事波及他,必须要尽快回陈国自证。”


    “何须如此。”


    “骠骑非常人之君。”


    郭嘉拂袖继续斟酒,意味深长道:“纵然没有荀采之事,你荀氏依旧会被瓦解,先征公达,后征你,并以顾元叹为陈国相,说明你们二人只有一人能立于大汉顶端,你早就输了。”


    “说得对。”


    荀彧放下瓷杯,复杂道:“你不去陈国求学吗?”


    “不了。”


    “某已经结业。”


    郭嘉指着地上的书籍,淡笑道:“水镜先生言某不需要在水镜庄求学,悟通之日可俯照天下兵事。”


    荀彧郑重道:“公羊学宫,稷下武殿,当真不去吗?”


    “你不懂。”


    “某之思绪,不得被束缚。”


    郭嘉抬手点了点自己的眉心,淡笑道:“况且,某非公达之才,若有人将郭嘉当做凡类,不入仕也罢。”


    “算了。”


    “你需要几年悟通。”


    荀彧思忖道:“届时,某在陈国荐你入仕。”


    “不知。”


    “许是天下大乱之时。”


    郭嘉起身摆了摆手,朗笑道:“宗王之子,大汉骠骑,郭嘉之明主早显,惜大宗不闻,已经去了冀州,寒门庶子当提履自赴门前,何须举荐。”


    “还是如此失礼。”


    荀彧摇了摇头,苦笑着离开院落。


    郭嘉所言,颍川郭氏北上冀州,领头之人必是郭图。


    所以,他作为郭氏支脉之子,本就是孑然一身,只能提着一双靴子前往陈国,不需要任何人举荐,免得连累举荐之人。


    由此可见,远在郊野的郭嘉,已经推演出这场宗室对士族的战争胜败与否。


    同一日。


    颍川境内,颍水河畔。


    荀攸在水中浸湿丝帛手绢,拧干递给一个面容姣好的妇人,回头看了眼车舆,说道:“阿鹜,苦了你们。”


    “夫君。”


    “妾不苦。”


    阿鹜拿着手绢走向车舆。


    “姨娘。”


    “我们怎么要去陈国?”


    车辕上,年幼的荀缉摇晃着双腿,满是好奇的问道。


    “哎。”


    河畔处,荀攸惆怅一叹。


    他从并州而返,在洛阳谢别监州尉的护送。


    回颍阴没有去那座郡望府门,而是接上阿鹜和荀缉,便朝着陈国奔赴。


    非是他与荀氏切割,而是要告诉骠骑,荀公达别无二心,颍川荀氏亦没有二心。


    刘牧纳妾。


    哪里来的什么情爱。


    于宗室,于天下,只有利益,以及对外释放的政治讯号。


    陈留士族的吴苋,此为安抚毗邻豫州的士人;商贾之家的麋贞,是为安抚商贾,更是与徐州加深联系;貂蝉官任家女,代表着对天子恩赐的回应。


    沛国良家女甘梅,是对百姓的交代。


    士,农,商,三者齐聚,表示刘牧可以容得下大汉所有人。


    无极甄氏之女,荀氏之女,皆是为了给两地士商表明态度,让他们有一个抉择的可能,没想到荀氏竟然没有回应。


    或者说,荀氏婉拒骠骑,婉拒宗室抛出的橄榄枝。


    故此,天子下诏提拔丁原为并州刺史,将他发回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