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工业文明的种子

作品:《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魏昶君注意到有个清瘦青年正在训斥学徒。


    “火候差半点都不行!重测!”


    看起来斯斯文文的身影,动作熟练得像老窑工。


    “这小子是是张缙之。”


    李大牛叹道。


    “刚来的时候很厌恶此地,一心想着好好表现,早点回到江南。”


    “后来他在一砖一瓦的建设出这座城后,在一点一点挖掘出水渠,规划处农田后,获得了返乡的资格。”


    “只是明明得了返乡许可,却自己退了船票,如今带着牧民子弟学算术,说要把铁路修到雪山那头。”


    正说着,那边忽然响起欢呼声。


    新一窑砖出窑了,青年们围着青亮的砖块又说又笑,有人用炭块在砖上刻字留念,张缙之撩起衣摆擦汗,只咧着嘴笑。


    那些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缙绅后代,如今在窑火映照下,像是一株株生在边陲苦寒之地的野草,生机勃勃。


    继续前行,便是城门了。


    魏昶君在城门前驻足,仰头望着夯土城墙上的标语,夕阳将那些刷在墙面的朱砂字映得发亮。


    “全民共建新边城。”


    “红袍思想指方向。”


    “劳动创造好生活。”


    字迹算不上工整,有些笔画还带着明显的刷子拖痕,显然是当地百姓自己动手刷写的。


    墙根处蹲着个老石匠,正小心凿刻着团结门三字。


    “都是自发写的。”


    李大牛轻声道。


    “去年修城墙时,他们说也要学中原贴楹联,就让识字的人写了这些。”


    魏昶君注意到标语旁还绘着拙朴的壁画。


    红袍军士教牧民使用犁具的画面旁,写着感恩红袍,纺织女工操弄新式纺机的图样下,注着技术革新。


    而魏昶君的目光停在了城墙拐角处,那里用稚嫩的笔迹写着。


    “我们能吃飽飯了。”


    落款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


    “是学堂孩子们写的。”


    李大牛不好意思的挠着头。


    “先生教写字,他们非要写这句,说等里长来了能看到。”


    魏昶君伸手轻抚那些字迹,夯土的粗糙感混着朱砂的微涩从指尖传来。


    他想起许多年前蒙阴时,自己就告诉过王旗他们到,要让天底下的百姓都过上能吃饱饭的日子,现在,开始了。


    魏昶君这次前来,是准备去看石油勘测开采区域,李大牛带着路。


    当魏昶君抵达的时候,一群天工院勘测队的青年正在忙碌。


    远远得到里长魏昶君要来的消息,一群正握着钻杆青年手猛地一颤。


    有人慌忙摘下沾满油污的手套,有人下意识拍打工装上的尘土,队伍里响起一阵压抑着的兴奋低呼。


    “里长!真是里长来了!”


    一个脸上沾着油污的小伙子激动地扯同伴的袖子,又赶紧站直身子。


    勘测队长快步上前,双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才敬礼。


    “里长!天工院西北石油勘测队正在作业!”


    他的声音因紧张有些发飘,但眼神亮得惊人。


    魏昶君的目光扫过他们开裂的嘴唇和晒脱皮的脸颊,最后落在那双满是油污的手上。


    “辛苦诸位了。”


    简单的四个字,让这群在戈壁滩上啃了半年干粮的年轻人瞬间红了眼眶。


    魏昶君并没有高高在上,他甚至没有嫌弃那些队员手上的污浊,而是走向那群满手油污的勘测队员时,脚步踏在戈壁砂石上发出沙沙声响。


    他伸出双手,郑重握住那双沾满原油和泥垢的手。


    “你们吃了不少苦头吧?。”


    青年们激动得语无伦次,因为里长一个一个的握手,不仅是勘测队员,连那些工人青年都被魏昶君粗糙的手掌握住。


    “不辛苦!为红袍天下......”


    话未说完便哽咽住,有个小伙子偷偷背过身,用袖子猛擦眼睛。


    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任何荣誉,而是为了让红袍天下一点点继续前行,可到了这一刻,仍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都遇到了不少难处吧?”


    魏昶君俯身查看岩芯样本箱,也看着这些年轻人。


    队员们顿时七嘴八舌。


    “钻头总卡在页岩层。”


    “缺水!洗样本都得省着用。”


    “沙暴天仪器老进沙......”


    听到他们为节省淡水用沙子擦洗工具时,魏昶君眼眶有些发红。


    这些年轻人多数出自蒙阴学堂,本可留在中原享受技术津贴,却选择在边陲啃干粮、饮苦水。


    他突然卷起袖子。


    “教我钻机。”


    在众人惊愕中已握住操纵杆。


    “今日咱们一起打这口井!”


    戈壁滩上响起震天的欢呼。


    青年们看着里长与他们并肩抬钢管、记数据,浑身沾满油污却笑得比谁都明亮。


    钻机轰鸣声中,魏昶君忽然高喊。


    “今日我们吃沙啃冰,为的是让后人能用上石油!未来全球都会记住,能源革新是从咱红袍天下的西北的戈壁滩开始的!”


    “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过去,历史不会忘记咱们。”


    当夜,魏昶君又接连走访了地图勘测队。


    烛光帐篷里,测绘员正对着《甘陇舆图》校改航线。


    “里长!”


    年轻姑娘惊喜地指着新绘的铁路线。


    “您改过的等高线测绘法,还省了三百多里弯路!”


    在道路勘测营地,他接过民工递来的开山镐,跟着测量了半里路基。


    休息时与众人分食烤土豆,听老工匠唱陇西民歌。


    最后来到文化记录组的帐篷,队员们正整理敦煌残卷。


    魏昶君轻抚着刚修复的《西域风物志》神情复杂。


    没有穿越之前,他也是做这样的工作的,他知道这些人每天都要穿行在风沙和无人知晓的角落戈壁,但这并非毫无意义。


    “你们守护的不仅是古籍,更是文明的血脉。”


    临行前,他望着戈壁滩上星星点点的帐篷灯火,对身后年轻的队伍们喃喃开口。


    “大国的年轻人,你们好啊。”


    “你们用双脚丈量河山,用双手擎起未来,红袍的火种,终将在你们手中燎原!”


    夜空下,无数双年轻的眼睛亮如星辰。


    或许戈壁的风沙永远记得,曾有一群年轻人在这里种下工业文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