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谋划发展方才根本

作品:《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崇祯五年十一月,东昌府。


    魏昶君开始思考新的规划。


    眼下自己已经是朝廷亲封的三府总督,因为真龙军和李自成部尚未离开,依旧在山东境内肆虐,故而自己不是可以驻军东昌府,而是必须驻军东昌府。


    不仅如此,济南府位于东昌府东面,青州府西面,更有洛水老道率人监管,也等同在自己手中。


    掌控三府军政,无论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都是应有之义。


    按照现代计划,青州府为基础盘,济南府为御敌之地,东昌府为商业发展之地,如今商户已经和富庶百姓已经开始逐步迁往东昌府,是时候发展东昌府本土商业了。


    商业发展基础,则是民生。


    想到这,魏昶君开始提笔写出新的规划。


    “传令下去,即日起,朝廷下令,东昌府进行清丈土地,为摊丁入亩做准备。”


    一条鞭法事先已经呈交崇祯,东林党和浙党,阉党等也已达成共识,默认山东一地军政任由魏昶君施为,他们不予插手。


    故而魏昶君需要面对,仅仅是东昌府一地豪绅贵族,地主世家。


    “所有启蒙师,红袍军卫官,百人以上,分别各负责东昌府一乡镇,总长负责一州总领清丈田亩事宜,不得有误。”


    “诺!”


    随魏昶君下令,红袍军,启蒙师纷纷开始前往东昌府,从乡镇开始清丈田亩。


    东昌府,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面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三州分别为高唐州,馆陶州,临清州。


    十五县则为陵县,商河,德平,临邑,济阳,章丘等。


    如今负责商河县者,为红袍军卫百人卫,齐祖。


    带着身后三十名红袍军,踏入商河县地界,齐祖看着面前,神情复杂,想到昔日。


    三年前,齐祖自山西逃荒,一路兵荒马乱裹挟之下,到了青州府,蒙阴县。


    那时候带着妹妹,本以为要一路继续逃荒,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抵达江南,被哪个大户人家看上,成为江南奴仆。


    奴仆不算人,但至少能活下去,运气好,主家也能发发善心,让自己娶妻生子。


    即便是这,也算是一种奢望。


    因为一路上他和妹妹看到太多尸体倒在路边。


    只是他没想到,在青州加入红袍军,有幸能被里长收编。


    如今不仅能保境安民,妹妹也能读书,日后还有机会做官。


    而自己不用活的像个奴仆牲畜,能继续拯救天下万千诸如自己之人于水火。


    想到这,齐祖愈发感激里长。


    自古便无人敢动天下地主权贵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便是皇帝也不行。


    君不见万历年间近乎一手遮天的张白圭,作古之后险被掘坟鞭尸。


    但当真没人敢动?


    “三府总督欺人太甚,真以为没了吾等乡绅族老,他还能当他的官?”


    “不错,吾等联合起来,倒要看看,他魏昶君敢不敢杀了吾等。”


    “若吾等身死,只怕整个东昌府所有乡绅世家,都得将他掀翻!”


    看着面前十几名来自各乡镇乡绅,知县心中冷笑。


    今日诸人汇聚于此,便是他召集而来,论起来,他名下土地,比这些乡绅要多得多。


    他倒要看看,商河县,还能让魏昶君一手遮天不成。


    小商村,村口,吴家地主带着十几名家奴汇聚,手持棍棒,看着面前齐祖。


    “没王法了,自古就没有下令清丈土地的,吾等家中都有功名在身,岂能任由尔等这些该死的军户肆意妄为!”


    “难道要等着吾等告上山东布政司,告上京师不成!”


    齐祖眯着眼睛,看了吴家家主一眼,冷笑挥手。


    “清丈土地为朝廷下令,阻挠者按大明律处置。”


    “尔等要告,不妨告到太和殿!”


    “红袍军听令,阻挠清丈,打,聚众抵抗,按谋反罪论处!”


    一通棍棒下去,齐祖亲自押着奄奄一息的吴家家主抵达吴宅,取出田契地契,开始丈量。


    “派人到村口查清此地所有百姓身份,登记造册,若有地主缙绅强占土地,全数归还!”


    几名佃户壮着胆子,凑到红袍军处告知地主趁灾年抢夺土地,甚至还打死其中一家顶梁柱。


    红袍军当即登记造册,齐祖亲自派人押送地主吴家一家大小入狱。


    老佃户看着这一幕,眼泪擦也擦不干。


    “好官,咱也遇上好官了......”


    “二牛,柱子,给魏大人跪下,叩头!”


    不仅商河县,德平,临邑,济阳等县一一清丈土地,不少百姓跪地面向东昌府城叩首,感激涕零。


    而与此同时,东昌府商业也开始迈入稳定发展。


    因为清丈土地,归还土地,登记造册缘故,东昌府百姓开始对红袍军言听计从。


    当红袍军取出土豆与红薯,并讲解产量之后,立刻引来不少百姓追捧。


    实在是这个时代,不仅兵荒马乱,还天灾频频,饿怕了。


    随着土豆和红薯在民部官吏教导下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随之而来的则是附加产业兴起。


    土豆粉作坊和红薯粉作坊从青州开到东昌府,同时开始大量向当地百姓收购土豆红薯等原料。


    百姓开始富裕,带来的则是购买力增强。


    江南苏杭布庄源源不断运送而来,成衣店也开始铺设。


    粉条店和腊肉店特产增多,瓷器,茶叶,药品行业纷纷兴起。


    诸多商户则是带动力工,镖局,客栈,酒肆相关产业增多。


    一时间,东昌府肉眼可见开始良性循环,经济飞速发展,百姓也愈发富庶。


    黄昏,阎应元立足高阁,看着眼前人头攒动之景。


    昔日东昌府虽繁华,却多是地主缙绅之流。


    “这才是真正藏富于民。”


    “里长此举,只会让整个东昌府经济发展愈发迅速,各方面互相带动。”


    “难以想象,未来此地将会何等富庶,便是昔日大宋不夜城亦不过如此。”


    如今天气愈发寒冷,但阎应元眼底却愈发火热。


    他期待的不光是东昌府,还有山东,乃至未来魏昶君管理下山河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