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品:《文物会说话

    沈乐第一反应是用力甩手!


    谁!


    谁拉着他的手!


    佛像也不行!


    佛像拉着他的手往前走,那也是鬼故事啊——


    再次睁开眼时,他看见那个佛像,正被人恭恭敬敬捧起,装箱。前后左右,一片紧张的低语声:


    “听说闯贼要打过来了。”


    “听说秦王那边,和闯贼打得很辛苦……”


    “听说已经把女眷和孩子送走了……”


    “听说新堞……就是恭王那一支的,在外面当知县的……全家都死了……把小女儿勒死,妻妾上吊,新堞自己力战身亡……”


    沈乐左右环顾。除了千手观音像之外,还有一尊尊小佛像,佛画,帷幔,全都在快速地打包装箱。


    正殿两侧,一群缁衣女尼避在厢房里,紧张地观望着:


    “会带我们走吗?”


    “会连我们一起送走吗?”


    “还是会把我们扔在这里?”


    “应该会送走的吧……我们不管怎样,也曾经是王府女眷吧?”


    沈乐耐心地听了好一会儿,才听出发生了什么。从第一代晋王分封,到这时候已经走过了两三百年,而曾经如日初升的王朝也走到了末期——


    闯王起义,大军已经打到就封于陕地的秦王,那是已经轰轰烈烈,席卷天下。


    沈乐记不得秦王后裔最后怎么样了,只记得在豫地的福王后裔,死守着王府的财宝不放,最后被捉住杀了,和鹿肉一起炖,做成了“福禄宴”……


    那大概,秦王,晋王,以及其他诸王,他们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吧?


    反正最后,明朝诸王,算是一锅端了。就连跑到滇省去的那谁谁,最后也是被弓弦勒死——


    对了,特事局的仓库里,还放着一把弓,上面怨气深深缠绕。到底勒死的是不是那位小皇帝,现在还不知道呢。


    至于他们的后人,世子大概是不能随便乱跑的,大概率跟着一勺烩了。女眷和其他年幼的孩子,或许还能钻点儿空子,提前送到安全的地方去?


    唉,大厦将倾啊。


    至于这座佛像,一直供在家庙里面。有明一代,号称仁政,只对妃嫔特别苛刻,从太祖一朝开始,皇帝驾崩,妃嫔几乎全数殉葬,非特旨不得免。


    晋王这一系好一些,但是除了正妃以外,其余的妾室,基本上全都塞进家庙里,一茬一茬,青灯古佛……


    直到现在,眼看守不下去了,女眷和孩子,都被打包送走。沈乐跟着佛像,也跟着家庙里的女眷,摇摇晃晃,由车换船,由黄河到长江……


    “所以打包送到南京了?”


    沈乐跟着他们晃了一路,最后,在一座偏僻的小院子里安顿下来。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哪怕是王府家庙里出家的女子,也没法像在晋地一样,享受安逸而平静的生活。


    事实上,没有了庄子里日常送来的米面菜蔬,没有了王府送来的香烛灯火和日常开销,女尼们的生活越发窘迫起来。


    她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养活自己,从早上一睁眼,就要开始飞针走线。绣佛像,绣佛经,绣各种各样的活儿,来养活自己……


    即便如此还是不够,哪怕加上王府时不时给过来的用度,还仍然不够。终于,有了新的生意上门:


    “是这样的,兵部尚书大人家里的老太太,虔诚信佛……下面人想要求一尊灵验的佛像……”


    “开什么玩笑!”主持第一反应就是痛斥:


    “这是晋王府家庙里供奉的佛像!怎么可能转手!兵部尚书什么的,再强也是臣子,怎么敢把手伸到晋王府里来?!”


    上门关说的婆子碰了个钉子,讪


    讪而去。然而没多久,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抱怨,便接踵而至:


    “白面只剩下两天的份了……米又吃不饱……”


    “柴炭快用完了……最差的黑炭也涨到了一百个大钱一车,再不买,等天冷了,还要贵……”


    “世子妃明天要来礼佛,得准备精细素斋,还请主持批一笔款子,去买些口蘑和松仁……”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更不用说一辈子不事生产,只知道受王府供养的主持。反反复复,一次一次为难,她终于松了口:


    “我佛慈悲,广泽万民。能广布佛祖恩泽,总是一件好事……但是,无论如何,总是要虔诚的好人家……”


    有她这句话,庙里的东西,也开始被一尊一尊转卖:


    那些精美的幔帐,精美的飘带,佛像身上的袍子,以及佛像本身。


    总会有人看在“王府家庙出品”、“供奉了几百年”的份上,给出一个不错的价钱。


    让庙里的女尼能够喘一口气,不用每天从清早刺绣到半夜,在飘摇的烛火下辛苦做活;


    也可以稍微吃点好的,不用每天黑面搀着菜叶,连半点油花都见不到……


    然而,这种转卖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停下来。最开头,是卖给有头有脸的人家,达官贵人;


    渐渐地,开始卖给官宦子弟,卖给书生;


    再过一段时日,哪怕是商人,只要有足够的银钱,也能从庙里求到一尊,前王府女眷亲手绣制的佛像……


    “卖吧,卖吧……都卖吧……”


    主持无言以对,掩面长叹:


    “总比你们绣那些东西好……”


    王府的供给越来越少,为了能养活自己,女尼们接的活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是不挑剔。


    甚至,连秦淮河那边的订单,她们也肯接——时局越是动荡波折,秦淮河那边,生意越是丰富。


    各种各样美貌、擅书、擅文、擅画、才艺无双、豪侠秀媚的女子,传闻不断。


    女尼们只要不堕落到这种地步,区区绣活,没理由不能忍,至于贩卖几尊佛像什么的,就更加不用提了……


    哪怕闭门不出,跟着佛像蹲在庵里,沈乐也能感觉到时局日坏,一天比一天风雨飘摇。


    终于,一个天崩地裂的噩耗,从京城传到秦淮河畔:


    “闯贼进京了!陛下,陛下……”


    一片恸哭,满城缟素。哪怕留都的官员们,很快拥立了新帝,也架不住人心惶惶。


    至于小院家庙中的女眷——


    “晋王府?什么晋王府?晋王都殉难了,王妃和世子妃都殉节了,谁还管得了这些?”


    没有人保护,没有人供养的女尼们只好依靠自己。女工针指,刺绣纺织,外加变卖庙产。


    终于,连庙里的主尊,那座沈乐修复了许久的千手千眼观音,都被人带走,贩卖出去:


    “那个……浣花楼主人,求购一尊观音像供奉……”


    “去吧……去吧……”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