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9 章 他不怕晚节不保吗

作品:《三国:开局二弟无敌,貂蝉人麻了

    冀州·邺城


    董裕还不知道,兖州已经发生了大事。


    当然,就算知道,他也实在是无暇分身。


    “我军现在共有多少可战之兵?”


    董裕看向徐荣,询问了一下近段时间的操练成果。


    “回主公,我军现有能战之士,五万。”


    “另有预备役两万,必要之时可投入战场。”


    徐荣拱了拱手,神色严肃的汇报道。


    原本董裕地大军已经死了大半。


    可是奈何当初从战场上俘虏了不少袁绍的溃兵。


    这些士兵可都是冀州人,所以招募起来也相对容易。


    再加上张燕的黑山军当作补充,所以那一战下来虽然死了不少人,但却也收获了不少兵源。


    战力嘛,自然要比以往地那种差上一些,但是上限却更高了。


    毕竟兵力多,等到这些士兵全都经过蜕变,成为精锐之后,上限自然要更高一些。


    “嗯,很...”


    【叮,感受到宿主不满这些士兵地整体素质,触发好运奖励:普通制式裆甲*20000.】


    “多少?”


    董裕刚想说些什么,脑海中就想起了系统的提示音,这也导致他惊呼出声。


    “五万啊!”


    徐荣有些茫然的重复了一遍。


    不是吧?


    这都不满意?


    上次大战,己方折损兵力大半,短短半年的时间能够恢复如此多的元气,那也是运气好,否则没有个两三年,兵力上根本恢复不过来。


    就更别提培养那么多精锐善战的精悍之士了。


    自家大哥现在越来越难伺候了有没有。


    “没...没事。”


    “没说你。”


    “文良,我发现府库里还有两万套裆甲,若是给士兵们装配上,战力可提升一大截啊。”


    董裕回过神来,笑着说道。


    “什么?”


    “夺....夺少?”


    徐荣不敢置信的张大嘴巴。


    “两万啊!”


    董裕一脸淡然的说道。


    两...两万?


    确定是两万套裆甲?


    就在袁绍府库里?


    那袁绍当初为啥不穿?


    还有,袁绍他弄那么老些裆甲干什么?


    还有还有,那斥丘之战前,大哥为啥不拿出来。


    一大堆的疑问出现在徐荣的脑海中。


    可是他又不敢去问。


    “若是能装配到军中,实力自然会有所提升。”


    “当然,说到底裆甲提升的只是士兵的少许防护力。”


    “若是被砍了脑袋、砍断了胳膊腿...”


    徐荣有些气啊,这要是两万套鱼鳞甲。


    不敢想象,他们的军队会强大到何种地步。


    裆甲,说白了只有前胸那一块,跟一个只有一面的背心没什么区别。


    “你是不是飘了?”


    “两万套裆甲,寻常诸侯知道都得酸死。”


    “你倒好!”


    “不过,虽说裆甲防护有限,但多少也是能让士兵们的生存有所保障的。”


    董裕挑了挑眉,没好气的笑骂道。


    开玩笑,裆甲虽然防护力有限,但也不是普通的戎装能够碰瓷的。


    “嘿,我这不是感慨吗。”


    “这要是两万套鱼鳞甲...啧啧。”


    徐荣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胡子,轻笑道。


    “特么两万套鱼鳞甲...别说两万套鱼鳞甲了,就是一万套、五千套,也能够打造出一支无往不利的精锐。”


    “你看看高伯平的陷阵营,才八百人,就跟一个乌龟壳一样。”


    董裕哭笑不得的说道。


    陷阵营为什么那么牛逼?


    是因为高顺或者是那些士卒太猛了吗?


    不,真正强的是武器、装备。


    高顺把所有自己的赏赐全用来武装这支军队了。


    平时高顺连口酒都舍不得喝,身上的戎装都打满了补丁。


    按照董裕的估计,如果自己想要打造出一个放大版的陷阵营,比如说弄个五千人的...弄不起,日子还得过呢。


    鱼鳞甲的制造极为的艰难。


    不仅仅是造价昂贵,同时还有用料、时间,都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


    根据他和高顺私下里商谈后得知,高顺的陷阵营也不是一两年打造出来的。尛說Φ紋網


    他未满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把所有的钱用来打造鱼鳞甲。


    每年得来的钱,都会拿来打造几幅。


    至于所谓的民间不能私藏铠甲,那是给普通人限制的。


    高家作为能够和袁家结亲的家族,实力不可谓不雄厚。


    只要藏得好,没人会知道,就算知道,也不会有人敢冒着被高家弄死的风险,去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报!”


    “启禀主公!”


    “城外来了一老者,自称是泰山郡守,今率众前来投奔主公。”


    乔蕤快步跑了进来,急声汇报道。


    “泰山郡守?”


    闻言,董裕皱了皱眉,与徐荣、郭嘉等人对视一眼。


    泰山郡特么在兖州啊。


    泰山郡位于兖州的东南部,毗邻徐州琅琊,他怎么会前来投奔自己?


    “主公,把他召来,不就知道了吗?”


    郭嘉开口说道。


    “嗯,乔将军,去将来人带来。”


    董裕点了点头,出言吩咐道。


    “诺!”


    乔蕤拱手应诺,又跑了出去。


    乔蕤离开之后,董裕的目光移向郭嘉。


    貌似是在询问对方认不认识这个所谓的泰山郡守。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泰山太守应该是应劭。”


    “此人颇有才干,不仅精通经学,同时对于法学乃至于军事都颇为精通。”


    “此番前来投奔...有些奇怪。”


    郭嘉本来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人,能够从他嘴里说出这种称赞他人的言论,实在是少见。


    “如此...竟然还是一大才?”


    董裕也是皱了皱眉,不敢相信这年头还有老头会投奔自己。


    年轻人的话,董裕可以理解。


    为了搏功名,选择铤而走险,不顾名声了。


    但是这样一个已经干到了郡守级的封疆大吏,以及在经学上都颇有研究的老学究,怎么会突然投奔自己?


    他不怕晚节不保吗?


    就在众人都十分不解其中缘由时,应劭已经跟着乔蕤来到了府上。


    董裕的目光远远的看去,来人是一个须发灰白,四五十岁左右的老者。


    身形挺拔,脚步稳健,脸上还带着一丝刚正之气。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一个人,仅从面相来看,确实和他们不太像是一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