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4 章 北海遗迹

作品:《楚兵

    呼啸的北风,


    就似刀子,吹过扑骨族人被寒冷冻伤的脸颊,


    幸存的几千扑骨人,虽然他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也没有受过所谓的礼义教诲。


    但任何民族,最基本的是非观,是共通的。


    此刻,古老的北海冰湖之畔,飘扬起了突厥牧人悲凉的歌谣。


    那歌谣中,似乎出现了曾经的大草原,出现了曾经强盛的突厥国,


    它带着民族英雄消亡忧伤,也带着王朝落寞的遗憾,


    就像是突厥人最后的墓曲,在极北蛮荒之地,随着烈风,永远传颂。


    赵军兵马似海,旗帜如林,


    大风起兮,战旗飘飘。


    威武的军阵前方,数百骑兵的簇拥中,


    李信目光冷厉,跨西域马而走,


    清脆的马蹄声响起,他对着身后赵寒说道,


    “哎……给他一个体面的葬礼吧。他算是赵军真正的对手!”


    折耳死了。


    阵前自杀的。


    他为了几千族人,也为了白狼神子孙的威名,像个勇士一样死去了。


    草原苦寒之地,从不缺乏这种勇武之人。


    且草原政治模式简单粗暴,它虽然很难形成那种庞大的文明。


    可这种粗暴,往往回归事物的本源,草原骁勇之士更容易出头。


    某种意义上,草原人的政治效率,是高于中原王朝中后期的。


    所有人都以为,


    勒尔浑部金真、杨豪等人走了之后,草原没有抵抗力了。


    可实际上,真正的危机下,往往会孕育新的英雄。


    薛延陀部的帖木伦,被部落勇士夷男取代,


    此人骁勇,对赵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而扑骨与阿达澜人的联军,数次击败了腾格里、拔塞干等部,


    更别说,还有北山羊、赤乌部这些赵军的老对手了。


    最后这七八万草原人,是守卫家园,他们的战斗意志非常坚决。


    好在李信不是一个纯粹的莽夫,


    当手里的赵国主力军队,七个旅只剩一个时,


    白狼将军已经知道,他没有跟草原人正面一战的实力。


    但此刻,赵军占据大势,


    天时、地利皆在赵军手里,


    李信利用万里疆土拉扯,以强大后勤的能力,逐渐消耗草原人的物资和耐心。


    长达一年的拉锯战中,


    赵军渐渐取得了,甲胄、兵器上的绝对优势。


    直到后方了补充一万,由讲武堂子弟带领的郡兵到位后,


    赵国白狼将军,才发动全面反击。


    任何时候。


    是任何时候,李信从来没有将希望寄托在草原人身上。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赵军神威不能破,一场败仗都不能打。


    因为此刻,别看色楞河、腾格里、拔塞干这些部落老老实实。


    可羊和狼,永远不可能成为伙伴。


    一旦赵军在漠北出现重大失误,大草原帝国随时卷土重来。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冰湖之畔,半开的休息帐篷里。赵寒端着热酒,无奈的摇了摇头。


    “为什么?”李信疑惑。


    闻言,几个面带喜悦的讲武堂少年跃跃欲试,


    但在赵寒、李信这些赵军鼎鼎大名的将领身旁,他们又悻悻的不敢开口。


    最终,还是赵小乙拍了拍几个少年的甲胄,笑着说道,“一个字——钱!”


    “马匹昂贵,它在牧场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中原却是鸡肋……”


    赵小乙的话很简单,李信听了之后,也是不由叹息两声,


    越是深入了解漠北,赵军就越是知道,


    农耕文明防备草原文明的可能性,是不高的。


    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匹。


    马在中原农耕地带,属于负价值物品,


    它耕地不如牛,养活成本却高于牛。


    且马匹需要跑动,中原养马一般是豢养在马厩里。


    再好的马种,没有几代,也就退化了,很难形成良品。


    与之相反,草原人必须有马匹才能放牧,马是草原人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他们来说,马匹是正价值财富,


    打仗要马,吃肉要马,喝马奶、巡逻……等等,都需要马匹。


    所以执政水平差不多时,


    中原的骑兵在客观上,比不过草原骑兵。


    项衍击溃北魏鲜卑人,可不过三代,柔然人又成了草原的心腹大患。


    如今赵国也击败了草原突厥部,


    李信不知道,赵人的漠北,又能维持多久呢?


    “启禀将军,李卒来报,北海发现异常。好像……好像是一处遗迹。”


    一名传令兵的声音,打断了李信、赵寒等人的讨论。


    听着赵军传令兵的意思,头盔显小的李信不禁眼睛一斜,有些鄙夷道,


    “竹竿上辈子寻宝的吧?怎么总是能发现各种怪地方!”


    “走,去看看我白狼军的凤雏,又找到了什么好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