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0 章 野狐关的朝阳

作品:《楚兵

    圣武三年,二月八日。


    冲蛇煞西,金木在南


    宜:祭祀、开光、纳采、裁衣


    忌:嫁娶、栽种、伐木、安葬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洒向大地时,


    马邑东川大道,战鼓如雷,两国号角此起彼伏。


    庞大的军队,宛如海洋一般,呐喊口号,踏雪四溅,渐渐在大地汇聚。


    野狐关前,七八里荒原上,几十万大军列阵对峙。


    古代战争史上,双方大军,真正如此列阵搏杀的事,其实很少。


    战场胜负是很分明的,打不过敌人会跑,不会想着决战。


    若是旗鼓相当的大兵团作战,那也是攻城拔地,在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战线搏斗。


    只有当双方都认为自家军队必胜时,才会有这种场面出现。


    野狐关前,红底黑甲、黄底黑甲、红底红甲的赵国军队,


    尽管军阵整齐,一片肃杀之气,但他们不过六七万人,


    赵国的方阵,相对比突厥宛如黑色的海洋兵马,肉眼可见的少上一大半。


    北风呼啸,


    大纛随风而立。


    金帐行宫被昆仑奴架起,


    突厥帅台上,萧成章身覆儒甲,面前是二十四道将令,身后是无数传令兵。


    某一刻,他冷视数千步之外的赵国帅台,浑身散发出蓬勃的战意。


    周云?


    萧成章终于能跟周云对弈战场了,这是兵家莫大的荣耀。


    开战之前,突厥军师其实有些担忧,害怕自己失误。


    但此刻身处战场,他有的,只是绝对的自信。


    突厥兵马是周云的数倍,各处缺口都有大规模兵力防守。


    只要今天突厥不败就是赢,萧成章这样还打不过,


    那真不配‘兵法大家’这四个字了。


    “嗡!”


    “嗡!”


    “嗡!”


    苍凉的号角响起,突厥人率先进攻了。


    闷雷一般的脚步声,响彻野狐关,


    两支武川模式的突厥兵马,大盾长矛,弓弩狼筅,进入战场,开启第一战。


    这是北狄国的心血,虽然在哲林草原被李宣削减了一批,但其主力,依旧有五万余人。


    北疆建安军已经用战绩昭告天下,


    步骑配合,远远比单一骑兵厉害。


    “咚!!”


    “咚!!”


    “咚!!”


    赵国帅台之上,几十面战旗迎风飘扬,猎猎作响。


    帅位被抬高三尺,一位身覆红甲的将领,端坐在将椅。


    他眼眸冷厉,淡然的注视突厥前压的部队。


    赵国将领缓缓拿起一面令旗,


    传令兵看见后,立刻挥舞红色旗帜,发号施令,


    楚军之中,一支雄兵,应令出战。


    阴木铆接铁皮的大盾,在赵国勇士手中,如墙前进。


    长矛兵目光灼灼,手中带着血槽的长矛,千锤百炼下,精准的平举四十五度。


    战场上,两国步兵踏雪成泥,渐渐靠近。


    虽然突厥人的兵马似乎更多,但赵军的气势远远超过突厥人。


    他们大盾如墙,长矛如林,强弓劲弩,千人如一。


    那一排排兵刃,被十三营的将士们,玩的就像艺术。


    乍一眼看过去,数千人竟然动作几乎一致。


    标准是量化的开始,每一个战术动作,十三营都是千锤百炼。


    李保虽然是个混子,但十三营的兵马,为了一雪前耻,可从未当过混子。


    中原战场,他们大杀四方,就是对努力最大的肯定。


    “砰-砰-砰-砰……”


    “铛-噗-铛-铛……”


    战场之上,两股洪流毫无花哨的碰撞。


    一时间,大盾猛击,长矛乱刺,残肢断臂乱飞,金戈之声,不绝于耳。


    观战的两国将领,皆注目于第一场战斗。


    按理说,北狄国训练了数年的步兵精锐,对上武川步军,该是一场龙争虎斗。


    没想到,接触不过一刻钟,战场出现异变。


    突厥人只学会了鸳鸯阵的形,却没有学会它的神。


    弓弩兵要用命站着对射,长矛兵要用命对拼,大盾手更要赌上今后的命运。


    因为巨力撞击,很多大盾兵内脏受伤,退伍后,都活不了几年。


    赵军为了信仰,人人死战。


    突厥国的军队,即使重赏,跟命比起来,那当然是命重要。


    本身就不如十三营,士气比不过,战术比不过,连气魄都比不过,自是扛不住几个回合。


    步兵作战,最重阵型,一旦阵型崩溃,立刻失去抵抗力。


    战场之上,赵国呐喊震天,无数旗帜摇动,所有军队都在咆哮。


    赢了,


    第一场赢了,赵国士气大振。


    野狐关之战第一局,十三营五千余精锐,面对两支突厥步卒,足足一万二千披甲兵,竟是摧枯拉朽的取得胜利。


    “嗡-嗡-嗡-嗡……”


    “咚-咚-咚-咚……”


    金帐行宫,萧成章变阵了,


    既然打不过,他不可能看着十三营杀光突厥步兵。


    此刻两旗还剩八九千人,去后方休整,依旧有战力。


    第一场失利,突厥军师根本没放在眼里。


    若是周云派出绝对核心十三营,连第一场都赢不了,那这一战就不用打了。


    突厥令旗挥舞,牛角号的嗡鸣声中。


    两支草原骑兵奔腾而出,这是来自北海的哥舒部、拔也古部,


    他们此刻要做的是切断十三营的归路。


    突厥本部,四支步卒出战了,他们足足有二万四千人。


    萧成章有兵力优势,他就是用车轮战磨,今天也要拿下赵国。


    突厥人变阵快,赵国帅台变阵同样也快。


    十三营千步之外,听着赵国帅旗军令,刘黑豹忽然眼里闪过异色。


    什么情况?第二场就是十五营上。


    战场之上,赵国铁骑马蹄如雷,十五营在得到军令后,


    三旅精骑即刻散开,宛若三只恶狼,从不同的角度,撕咬哥舒部。


    赵王中军,岂是浪得虚名,


    十五营头部骑兵,都是兵覆玄甲,马覆皮铠的精锐,


    这些手持长槊的半重骑,在第一波冲锋中,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哥舒部虽然也是草原上骁勇善战的部落。


    但他们什么时候,打过这种高强度战争?


    无论是兵备、战术,甚至心理准备,都远远不达标。


    如同礁石破开海浪。


    就似铁犁翻起泥土。


    十五营的铁骑,一路摧枯拉朽,连续凿穿两大突厥部落的骑兵。


    哥舒部、拔也古部两个首领心如刀绞,


    那一个个倒下的草原汉子,要十八年才能长大,


    如此损失,得多少年才补得回来。


    更重要的是,草原是论实力的。


    没实力,汗位拿到又怎样?草场都守不住,凭什么抢汗位。


    退兵了!


    两大首领再也坚持不住,他们最多损失三个千人队,再多就伤本源了,


    北海草原人,说什么也不打了。


    金帐行宫,这种情况在萧成章的预料之中。


    萧才子没有丝毫犹豫,继续派遣无关紧要的兵马上场。


    他似乎有一种怪异的直觉,


    因为这个,萧才子将铁力可汗的嫡系死死按在手里。


    三旗天狼卫、三旗王帐军,猛将杨豪、翼枭、忠利骨等,都暂时没有行动。


    令旗挥舞,金帐行宫四个方向,萧成章都部署了武川式的步卒,


    两万余步兵,大盾如墙,长矛峰寒,将可汗四方拱卫的就似铁桶一样。


    战场之上,双方军阵变化都很快。


    萧成章出招老练,几乎每支兵马都被最高效的利用。


    可对面周云似乎更为沉着,见招拆招。


    到现在为止,都是占尽优势。


    赵国以十三营为步军灵魂,


    以十五营为骑兵根基。


    配合二万余野狐关步骑,竟然打的突厥人抬不起头,已经连续赢了五六场。


    金帐行宫,数名老首领脸色凝重,面露担忧。


    但一直指挥战斗的萧成章,眼里却闪过兴奋,


    他笑了,笑的狰狞。


    失误?


    这是明显的失误。


    赵国一共就那么些主力,不用郡兵来消耗,却一直滥用主力军的体力,这样哪来的后劲?


    尽管对方排兵布阵都很厉害,但萧成章有绝对自信,再这么打下去,突厥国赢定了。


    “周云,你到底在想什么?”


    “野狐关的兵马,最多半个时辰,就要后继无力了。”


    -----------------


    大雁山谷地,朝阳之下,


    无数赵国骑兵,马蹄响动,缓缓布满了数个山头。


    云都山城,数万兵马来了。


    他们有山兵、有雁门宗族兵、有赵国各地勇士。


    数万赵人,铁甲长刀,带着崇拜且炙热的目光,


    望着山坡上的那个男人,望着山坡上的那杆神器。


    阳光下,


    湛金十字枪,金光熠熠。


    九节铜环,叮铃作响。


    赵王周云,四个大字,在山川之间飘荡。


    建安军神器下,有一位英俊白皙的大将,


    此人雁鳞甲、黄骠马、金装锏,不是秦寄又是何人?


    在他身旁,又是一大将,浓眉大眼,形如山岳。


    手持一把盘虎关刀,乃是影卫左将,赤虎李昂。


    两位大将的前方,


    有一位英俊威武的赵人,缓缓戴起了三羽赤盔,


    此人身覆山文玄甲,手持饕餮两刃槊,跨坐杂毛马王。


    某一刻,赵国大将目光灼灼,战马人立而起。


    他对着身后,一眼无边的赵国骑兵,声嘶底里的咆哮。


    “定王放弃了理想,但赵国没有放弃。”


    “为了赵国延续,为了赵人的父老,赵国儿郎,随大纛出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