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 章 柳老夫人起猛了

作品:《首辅大人后悔了,我已宠冠六宫

    寿康院。


    柳老夫人睡醒一觉,缓缓的睁开眼睛。


    嗯?起猛了?柳老夫人又重新闭上眼睛。


    她看见了什么?看见老二和老二媳妇跪在她床榻前。


    这比大丫鬟碧桃偷偷抹眼泪还吓人!


    柳老夫人仔细聆听,还好寿康院里,没有唢呐的声音。


    唢呐一出谁与争锋,不是坐着听就是躺着听。


    不是穿红就是戴白。


    柳老夫人悄咪咪的睁开眼睛,只睁一条缝。


    确定自己身上盖的是金寿福字大红锦被,不是白布。


    枕头是五蝠祥云的大迎枕。身上穿的还是那套湛蓝色锦缎小袄。


    这几样,哪个也不像…孝子贤孙哭灵的样式啊!


    柳老夫人放下心,重新闭上眼睛。


    没睡好?闭眼重睡,总比应付这两个棒槌…强!


    “老爷,刚才母亲的眼皮动了。”柳母扒拉下柳尚书。


    听见老二媳妇的声音,柳老夫人敢动吗?一动不敢动。


    柳尚书对自己跪着这个事,很是不解!


    无过错,为何要跪着?


    奈何媳妇让跪着,柳尚书也不敢有怨言。


    柳尚书抬头看看自己的娘,鹤发童颜,一点都不像八十岁的老人。


    岁月不败美人,柳尚书很是认同。他娘是京城中的最好看的老太太。


    柳尚书挪动着膝盖,撒娇道:“娘?儿子老寒腿跪不动了。”


    柳尚书长着一张笑面,白白净净很是富态,笑起来都冒着热气。


    像新出锅的热包子。


    撒起娇来,让柳老夫人特别腻的慌。


    就好像睡睡觉,嘴里被塞了一口荤油!


    油!太油腻。


    柳老夫人坐起身,满脸抗拒,“老二啊!你把允浩、允文叫过来。我…”养养眼睛。


    柳家重孙辈的,如今正是鲜衣怒马养眼的年纪。


    可以用于洗眼睛。


    柳老夫人一转头,只看自己儿媳妇一双眸子亮的吓人。


    嘴一快说道:“老二媳妇你快起来,地上凉!一会跪啦啦尿了!”


    柳老夫人说完就后悔了,说的太不文雅了。


    啥叫啦啦尿啊?老二媳妇恐听不惯啊!


    柳老夫人捂着头,哎呀!脑壳疼。


    老二媳妇是大儒之后,儒家十三经,仪礼、礼记是信手拈来,烂熟于心。


    哎!柳老夫人叹口气。


    哪知道她二儿媳妇,笑意盈盈的起身,“谢母亲关怀。”


    “母亲莫要叹气,叹口气少活一须臾,母亲要活的长长久久。”


    柳老夫人摆摆手,“活不了活不了一点,浑身骨头缝都疼。


    人老狗都烦。”要不是最近噩梦连连,柳老夫人都想死一死。


    柳尚书想到母亲的高龄,心中一痛:“娘莫要瞎说,这府中上上下下谁敢嫌弃你,我打断他的狗腿。”


    柳老夫人点点头,“你们活的还不如狗。”


    她心情不好,起床气无差别攻击。


    如此说话?柳尚书也不敢反驳!他娘永远是他娘,


    只要心情好,爱说啥说啥。


    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年岁渐长,柳家能兴盛,他更觉父母不易。


    柳尚书夫人点头,“母亲说的是,母亲说的都对。”


    她眼睛亮亮的冒着绿光,脸上还带着娇羞,如同十几岁的小姑娘,含羞带怯了!


    真瘆人。


    柳老夫人往床榻上缩了缩,今日所有人都不对劲!


    热情的过分。


    柳尚书夫人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听老爷说,母亲就是尘先生?就是那个十八寨军师臣先生?


    劫富济贫杀贪官污吏的尘先生。”


    柳尚书肤色轻抿下唇,手心微微出汗,眼中闪烁着炙热的光芒。


    柳老夫人捂住自己的眼睛。太亮了,吓人!


    “看十八寨的话本子了?”


    柳尚书夫人心跳如雷,强装镇定道:“看过,从第一到第八本都看了,我还有尘先生的亲笔签名。”


    “亲笔签名?尘风?”柳老夫人侧目。


    这售卖亲笔签名的事,是她想出来的。


    造星、追星卖签名。她拿银子救百姓,一条龙服务。


    “是,儿媳花了三百两银子才买到的。”柳尚书夫人还挺骄傲。


    “那你买贵了,我当初定价一百两。”柳老夫人张落尘本着不坑穷人的原则。


    一张签名定价一百两银子,一个月只有三张签名。


    售卖的地点不定,售卖的人也不定,饥饿营销。


    只卖贵的不卖对的,不坑穷人。


    柳尚书夫人摇摇头,她并不觉得贵。


    因为她知道买签名的钱,都会变成善款。


    “儿媳是余州知州夫人手里买过来的,她是从…哎!忘记了!


    反正倒了好几手。当时官府查的紧,着实不好买。


    她们花三百两买的,卖儿媳三百两,并未加钱。”


    —


    先皇执政时期,痴迷炼丹。


    带着后宫嫔妃一起炼丹,玩飞升,万事不管。


    什么皇子公主那就跟苗疆养蛊虫一样,放宫里使劲斗。——皇帝爹根本不在乎。


    德仁太后定睛一看,机会来了!


    她在后宫搅动风云,后宫一片乌泱泱。


    血腥味冲天。


    不受宠的皇子、公主每天一睁眼睛,都庆幸自己又多活一天。


    就这种情况下——


    前朝更惨,贤臣和贪官每天都干翻天。


    上朝干嘴仗,下朝干仗。


    碰上水灾瘟疫,全国各地的流民,都跋山涉水的往京城跑。


    一进京。


    发现京城的丐帮更踏娘的穷,不但穷还杀人。


    因为一块馒头,一块肉你死我活。


    难民一路艰辛,跑到京城送死。


    哎!


    哪哪都是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哀嚎遍野。


    这时候清风寨横空出世,把赈灾的银子劫了。


    这银子是德仁太后想放自己兜里的。赈灾是名头,一个好听的名头。


    五十万的赈灾银子,到百姓手里不过五万两。


    剩下的四十五万两归德仁太后。


    从赈灾的官员到护卫都是德仁太后的人。


    一切就绪。


    打开荷包只等着装银子,银子就不翼而飞了。


    三十六辆马车,满满登登的雪花银子。


    全不翼而飞了。


    京城里的云城公子临危受命,追回官银抓匪徒。


    云城公子——匪徒没抓到,抓到个媳妇。


    还给媳妇出本书…呸!出八本书——十八寨话本子。


    一边抓土匪,一边给匪徒正名。


    清风寨几年之间家喻户晓,被百姓称赞。


    连倒夜香的都知道清风寨仁义,忒仁义。


    劫富济贫。


    先皇一看,这不行啊!凭什么一个山寨有这么高的声望。


    德仁皇后也不干啊!五十万两白银啊!必须弄回来啊!


    她荷包都打开了,没理由给别人做嫁衣啊!


    帝后两人一合计,炼丹和杀皇子可以放一放了,又加派三万精兵剿匪。


    忽如一夜清风去。


    清风寨又归于人海,尘先生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尘先生人不见了,传说还在。


    迷妹也还在。


    土匪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了。


    ——


    柳老夫人略带嫌弃道:“那十八寨的话本子都烧了吧!


    什么如夜盗梁王府,五鬼运财术、通晓古今借东风都是瞎写的。”


    事是真的。


    可…让柳云城一润笔!她都要爱上自己了。


    都写出滤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