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思乡情切

作品:《贞观开荒人

    “二郎,我想回长安!”夜里,韦五娘子对丈夫道。


    “嗯!”杨二郎搂住妻子。


    “爹娘年纪大,路上没人照顾,我亦不放心!你们且先回去,年底我交了差事,也回长安!”


    “真的?”韦五娘子惊喜,“那兄长他们咋办?”


    “大嫂随你先回长安,兄长和我年底回来。”杨二郎想了想道。


    “回长安,咱们在郊外落户,置办个宅院,做粉丝、榨豆油、做酱油,都能养活自己。


    要是能买到一座山,养蜜蜂、喂猪,复刻这里的,要不了两年,日子就能过得美美的。”


    “嗯!那、你跟公婆说?”韦五娘子道。


    “放心,明日我与爹娘商议!”杨二郎拍了拍妻子。


    妻子出自京兆杜陵韦氏,追根溯源,与苏老三妻子韦贞儿同族。


    韦氏是京城大族,两人只能算同族,不能捋辈分,一捋两人差一辈。


    翌日吃过早饭,杨二郎叫住忙着下地干活的兄长、大嫂和爹娘。


    “阿耶、阿娘,不如让大嫂、香娘随你们一道,路上也好有个照应。”杨二郎开口。


    这几日一直郁闷的王大娘子眼睛一亮,巴巴望着公婆。


    王家在长安没了故旧,但两个儿子都在义兴郡公府,有义兴郡公府帮衬,将来的前程不差。


    公婆迟早是走,不是回长安叶落归根,就便是在这荒沟村终老。


    可儿子却会在长安生根发芽,她自然要去长安。


    憨厚的丈夫只让她安心在家,可这家公婆、丈夫、儿子都不在,她守啥?


    夫妻俩罕见的打冷战,生闷气。


    小叔子这番话,说到她心坎上。


    “都走?那这地咋办?都不回荒沟村啦?”杨老汉问。


    “不要了!虎子、阿木、阿桑他们在长安,咱们留在这里作甚?”杨二郎果断道。


    “咱们把户籍迁回长安,在长安县或万年县落户,城外置办宅院,弄个作坊,还怕养不活自个?


    再不济在城里支个摊儿,卖小吃食,怎么都能养活一家老小。”


    唐代律法,户籍迁移,田地得归还户籍地,到迁入地重新分配,若迁入地没有多余的田地,就只能佃别人的田种地。


    “你们呢?”杨老汉问。


    “年底我与兄长卸了差事,也回长安!”杨二郎回道。


    “二弟!咱们也要回长安?”杨大郎很意外。


    “当然,兄长,咱们不回去,就靠大嫂、香娘两妯娌哪行?家里没个男人,不得让人欺负?”


    杨二郎也想回长安,当年一同鲜衣怒马的少年,不知还有谁在?


    “成!”杨老汉默了默道。


    自己与老妻时日无多,总不能连个送终的都不在跟前。


    这一年也挣了不少钱,长安东西再贵,也能应对、周转一些时日。


    随后安排后续,八月底二季稻刚种下不久,得找王家、韦家人帮忙打理一下,不让荒草长多了。


    “什么,你们都要回长安?”王老汉得到消息,很是震惊。


    杨老汉两口子回长安意料之中,人家跟苏家是亲家,搭伴走合情合理。


    只是杨大郎、杨二郎两兄弟也走,只剩下一些子侄,以后谁来主事?


    “嗯!孩子都在长安,实在放心不下!”杨老汉道。


    “那谁来管村子?”郑老汉问。


    “你们自己选吧!”杨老汉突然觉得肩头一轻,那种沉重感没了,无官一身轻。


    “你这老滑头倒是精明,自己溜了躲轻松,我们这把老骨头哪还有多少精力?”王老汉骂道。


    羡慕嫉妒恨呐!有个外戚故旧依靠,回去了怎么都有个落脚处。


    哪像自家,阿禾都得搭着老郑头的关系,寄宿在左屯卫中郎将李府。


    这十万八千里的关系,脸皮再厚,也凑不过去!


    不说自己,就连郑老汉都不好意思凑过去。


    唉,今生大概是回不了长安!


    思及此,王老汉的肩一塌,人萎靡不少。


    “咱几个都一把老骨头,也干不动了,不如选年轻一辈的吧,趁咱们还在,也能帮扶一把。”郑老汉提议。


    “选吧、选吧!各家选一个后辈,咱们都歇一歇,我也去长安走一圈!回来也该闭眼了!”


    王老汉眼中迸发出一丝不甘的亮光。


    “对,选、选!咱们回长安转一圈!”赵老汉忙附和。


    于是这天中午,吃过饭村民们召集起来,在粉丝厂的坝子上聚集。


    全都一脸懵,不知何事。


    待杨老汉说选村老、村长时,众人面面相觑,一点儿征兆没有,所有村老就要卸任,闹哪出?


    这次选举,周家、宋家、秦家也各选一人入席议事。


    不过看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意识到,确实该让他们休息了。


    最后新一届村老诞生,裴三郎、王三郎、郑四郎、赵二郎、谢大郎、秦铁牛、周五郎、宋二郎,杨六郎。


    杨六郎是杨老汉侄子。


    苏家举家搬迁,就不在之列,不过大家习惯有事找苏樱,所以苏家在不在列都不影响。


    这一场村老选举会,让村民们意识到有些格局早已悄然变化,有些事儿、有些人再也回不来了。


    “阿樱!”老汉们叫住苏樱。


    “何事?”苏樱知道换届由杨老汉回长安引发,这会儿还有啥事儿。


    “那个、那个,能不能捎上我们?”几位老人眼神热切、期盼。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看长安,以后将葬在这荒沟村的坟地里。


    “你们、都要回长安?”苏樱惊诧。


    长安无依无靠,孙辈们还在念书,谁来照顾?


    “我们去看看,就回来!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就是给你添麻烦!”郑老汉玩笑道。


    “郑老客气,举手之劳,算不得麻烦!只是你们身体可还好?”苏樱担忧。


    路上只要一人倒下,整个队伍都得停下。


    看来这场游学还真是老弱妇孺齐集,苏樱感到压力山大。


    想要拒绝,可看着几人白发苍苍,拒绝的话说不出口。


    她理解那种思乡情切的感受!就比如现在的她,想回到现代,却归途无路。


    “好吧,你们把家中事安排妥当,备好路上、京城的御寒之物,以及常用的风寒、止泻药材!”最终苏樱松口应下。


    喜欢贞观开荒人请大家收藏:()贞观开荒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