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怎么?你们都认识他?

作品:《从种田开始的明初生活

    安然,前工部尚书,之前是赵集的主官,后升浙江布政使,是郭桓案中少数干净的布政使。


    倒不是他主政的浙江没人贪……


    反过来,那是大贪巨贪。


    但是,这安然就像他的名字那般,那是安然无事……


    大抵是元末做山东行省左丞的经验起了作用。


    他在知道下面人大贪特贪的情况下,居然能做到基本不沾。


    简直是布政使楷模。


    连毛骧都不能编排到他。


    这让老朱都感叹不已。


    “做官能做到他这般,倒也算是可以了……”


    于是,在一众布政使人头落地的情况下,他这浙江布政使那是一枝独秀,不仅没事,还被朱元璋召进了御史台,顶了退休的刘伯温的位置。


    要知道,整个明朝,对御史的要求都是极其严苛的。


    皆因御史的弹劾权力,实在是大的离谱,不仅如此,御史们还拥有推荐人的权力。


    但是,这权力也是高危得很……


    毕竟弹劾错了,他得遭罪。


    推荐做官的人出问题了,他也得遭罪。


    所以不同于电视剧里御史们癫了一样疯狂弹劾的情况。


    实际上大部分御史,那是相当谨慎的。


    都是嘴上可以骂,甚至朝堂上他们都骂,但是真正上升到弹劾的情况,那确实不多。


    要是说一般朝官的弹劾是TNT的话,御史们的弹劾那就是温压弹了。


    好用,但是不能随便用。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便是明朝御史台,或者说后期称为都察院的这群明朝公务员们的日常状态……


    御史大夫,可是御史们的头头。


    立于六部之上的七卿之首。


    而现在,出任这个位置的,正是安然。


    安然同志,是吾日三省吾身,我这一生,如履薄冰,能走到对岸吗?


    一把年纪的他,压力很大。


    但是却也是实在没办法。


    刘伯温退了,李善长也退了,文官中得来个威望够高的人,选来选去,最后朱元璋选中的人是他。


    这让这个老臣,是在临退休的年纪,终于是爬到了一品大员的位置上。


    也是让一众官员开始往他那边依附过去……


    无他。


    都是搞人,御史台的人搞人还讲个逻辑。


    但是锦衣卫的那些鹰犬们,可就是比较变态了。


    他们有时候还算有点道理,但是有时候惹急了,那就是他们就是道理了。


    这朱元璋现在对着锦衣卫也是睁眼闭眼。


    让文武百官们是敢怒不敢言。


    武官勋贵们倒还好。


    都是打天下的自家兄弟,只要团结在朱元璋老板和朱标小老板的身边,他们认为,这辈子呐,那是高枕无忧,真就是仙人来了,也不至于要他们的小命。


    文官们就惨兮兮了。


    现在正是处于无依无靠的状态,眼看终于来了个安然大佬,那是赶紧就凑了过去。


    赵集本身是没有这个想法的。


    奈何他现在是六部唯一的尚书。


    他不想去,那些好同僚们也会推他过去。


    特别是【前尚书】们。


    “安大人……”


    上朝前夕。


    大家都在往宫内走去。


    赵集是走到了自己老上司的身边,准备寒暄两句。


    结果才刚开口。


    安然就说话了:“小赵,做到尚书了,不错。”


    “还是多亏安大人教导。”


    “我能教你什么,我只能教你些安身立命的本事,不拉帮不结派,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而已。”


    安然看着自己的老下属没有在这次风波里出事,说不高兴那是假的。


    但是作为御史大夫,他不能表露太多的东西。


    “哎……安大人,我也不想蹚浑水……但是那些带刀的人,实在是有些狠了。”


    “做好自己的本分,带刀那些,什么时候过来找过你……”


    “也是……还是做好自己本分吧。”


    赵集那是连忙点头。


    实际上那群文官推赵集过来叙旧,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朱安宁之前的认知是正确的,赵集是技术型官僚……不是行政型。


    于是,他两的对话很快就此终结。


    一群朝官,陆续去到了大殿内。


    不一会,便开始忙碌的上朝时间。


    朱元璋是勤政的,朱标其实也是。


    经过胡惟庸案和郭桓案的清洗,现在的朝官们已经乖巧了许多。


    那是有事就奏事,无事,那就退朝罢了。


    朱元璋是快速地解决完了今天的问题,然后在退朝前,突然开口叫住了安然和赵集,以及杨思义和李文忠。


    四人是多少有些意外,不仅是他们,应当说很多人都觉得意外。


    不过,却也不能表现些什么。


    下班了就赶紧走吧。


    于是一脸疑惑的安然还有赵集等人,是跟着朱元璋,来到了内阁所在的殿内。


    朱标自然也是站到一旁。


    朱元璋也没有废话,他把几张


    纸递给了朱标,让朱标给他们传阅一下。


    几人那是一脸疑惑地开始看那纸张。


    然后越看脸色越不对。


    直到最后,是安然猛地站了起来。


    作为前布政使,他是能知道这几张纸的价值的。


    杨思义更是激动,他大喊了一声:“陛下,此说法……当真不当真?”


    李文忠也是脸色古怪了起来。


    赵集是反应最慢的那个,虽说现在这个也和他有关,但是始终不是他太过熟悉的领域。


    朱元璋看着四人的反应,那是哈哈大笑了。


    “此方子,我已经试过了,确实有效。”


    朱标也是在一边点了点头。


    杨思义那是激动不已。


    “制盐还能如此简单?”


    “不应当啊!”安然也是摸了摸胡子,不敢置信的样子。


    “也就是节省了点工序而已,确实是简单了不少,出来的味道尚可,安大人,作为前浙江布政使,你觉得按这法子来制盐,能够提升多少产量?”


    朱元璋背着手,问道。


    他找安然来,不仅是因为他是御史大夫,更重要的是,这是唯一一个在朝中的前布政使,这种沿海地区的布政使一把手,肯定是知道盐产量的,而且安然本身又是个细微谨慎的人,所以朱元璋很想听听他怎么说。


    只见那安然是深吸了一口气。


    “翻倍。”


    “翻倍?”朱元璋是一愣,杨思义又是一副要哭的样子,没办法,会计是这样的,要么在进去的边缘,要么在被打的边缘,很少有其他状态。


    杨思义听着翻倍的说法,是直接就头脑风暴起来,不自觉地开始盘算这能带来多少财政。


    “翻倍是臣粗略的想法,只能更高!”


    “还能更高?”


    “应当是可以的!”安然拜了拜,很是笃定。


    朱元璋和朱标则对视了一眼,连忙对赵集问道。


    “还有无工匠可以调动,海边加盖制盐场地需要多久!户部!那个杨思义!清点一下附近几个靠海行省的盐田,算一下能增加多少产量!”


    盐在古代的重要性。


    那是和铁同等级的管制物品。


    现在有办法能提高产量,朱元璋哪能放过!


    而听见朱元璋的话。


    赵集却是一脸苦相。


    “陛下……陛下……没人了啊,总部、虞部、水部、屯部四属部都在抢人……特别是虞部、水部。”


    “人呢?都干嘛去了!”朱元璋那是恼火地拍了拍桌子。


    赵集自然也是有些委屈。


    “虞部现在新开采了煤炭,总部在加紧制作焦炭,按照之前朱大人的法子,我们已经在应天府附近好几个合适的地方建起了新的高炉,毕竟永乐庄那个已经不够用了!”


    赵集的回答,让朱元璋是怒火一熄。


    高炉……那不是造枪造兵器的么。


    这个很重要!


    “水部要了那么多人干嘛!”他只能换个方向问。


    “父皇……水利。”是朱标帮赵集回答。


    “……”朱元璋也是马上想起了,兴修水利!这事和朱安宁也有关系……


    “屯部总有人吧!”老朱还是不死心。


    “相当部分分去江宁屯了……”


    “……”朱元璋是一阵沉默,只觉得自己是不是昏了头,这么多事情都忘记了,看来确实是老了。


    赵集是站在一边,动都不敢动。


    他整个工部,人都派出去了是事实,他也没办法。


    鲨了他都没办法,还少个人干活。


    他最近一直没有在永乐庄冒头,原因便是在建新高炉。<


    (function () {var id = "2377029035902478992-21409";document.write(''<ins style="display:none!important" id="'' + id + ''"></ins>'');(window.adbyunion = window.adbyunion || []).push(id);})();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这是朱标的指示。


    而李文忠确是突然开了口。


    “让卫所来?”


    此时昏了头的朱元璋,也是终于想起了自己为什么把自己大侄子也叫过来。


    他拍了拍脑袋大笑了起来。


    “对,保儿,让卫所来吧!不过此时兹事体大……由你亲去走一趟吧,让宁波卫来操办此事!”


    做决断老朱是相当快的。


    李文忠也是笑着领下了旨意。


    作为文武全才的李文忠,自然也是知道盐的重要性。


    能揽下这件大事,当然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这事能顺利理出解决办法。


    是让殿内的几人同时都松了口气。


    而后安然却是突然又拜了拜。


    “敢问陛下,这等精妙的法子……是哪位官员……亦或是百姓所献?”


    他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


    但是朱元璋却是很快就想到了这个老臣想干嘛。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推荐人的权力他还是有的。


    而现在这献法子的人立了大功。


    一般是需要提拔的,如果由他老朱开口就显得有些奇怪。


    这安然也是比看起来要上道得多,他想的是,他代自己老板开口,给那人谋个官职,或者提拔一下,也是极好的。


    算是个顺水人情。


    安然自认为自己的想法,那已经是很能揣摩圣意。


    能两朝为官,且还都是做


    到高官的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只是随着他问题的问出。


    他是看着场内的几人突然开始相互交换眼神。


    然后又是相互点了点头。


    有些莫名其妙地开始笑了起来。


    朱标也是如此。


    他笑着对几人问道:“想必除了安大人外,应当都是猜出这是谁的法子了吧。”


    几人竟是一同笑了起来。


    那个名字已经呼之欲出。


    只有安然还楞在那里。


    这个老臣再担任御史大夫之前,一直在外地。


    对于应天府内的某些小变化,确实不是太过了解。


    朱标看着安然在那有些尴尬的样子,便也是连忙给他解释了一番。


    “詹事府少詹事,朱安宁。”


    “哎,果然是他。”是李文忠在叹气,是一连叹了两声。


    他叹的是,自己儿子怎么没有这么有能力,而第二声则是,叹的自己儿子幸好也跟了他一段时间,现在好歹是个千户,也不算有辱门楣。


    “还得是他……”杨思义也如李文忠一般情绪复杂,首先朱安宁提出的大明宝钞新政,他是双手双脚支持的,这般稳定物价的法子,那要比朱元璋不管不顾,瞎印钞票要好得多。


    但是!


    也是拜朱安宁所赐,现在他这个户部郎中代尚书,那是每天都活在财政紧缺的噩梦状态之中。


    工部问他要钱,兵部问他要钱,陛下也问他要钱!


    前些日子,甚至连江宁屯都过来问他要钱!甚至还出动了太子和陛下,过来抢他好不容易筹措到的饷银!真是岂有此理!!!


    “还是朱大人这些杂学懂得多,却又是真的有用,惭愧惭愧。”赵集则是简单了很多,他就单纯是乐呵呵地佩服,并且生出了想把朱安宁绑来工部的想法。


    但是想来想去,人家都四品了……来工部图什么?


    要不让他做尚书?


    这朱老板也不一定答应嗷……


    几人的表情是各不相同。


    而安然则在愣神片刻后,想起了这个名字。


    御史台是有收集民间言论的职能的。


    而这民间言论中……


    朱安宁出现的频率,那可是太高了啊。


    什么收租一成,建乡学,目前已经开始接受十里八乡的孩童!不用束脩!


    完了还给自己庄子兴修水利,建立工坊让庄里的人帮工,然后工钱厚道什么之类的说法,那是不断出现。


    怎么?现在来看,是大家都认识,而且还是大人?


    已经是官了?


    少詹事可不是什么小官!


    “安然,这朱安宁,可是个妙人。”


    朱元璋在旁边补了句,然后继续说了下去:“江宁屯那边来的信,这制盐法子,是五皇子朱橚和詹事府少詹事二人合力完成,据他们所说,那是历经千难万险……咳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做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