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喝酒再谈些烦心事

作品:《从种田开始的明初生活

    “铁矿石?”


    “舆图?”


    朱元璋和朱标,一前一后,提取出了关键词。


    于是老朱眉头也不皱了,脸也不黑了,甚至还有些潮红。


    他一步就跨到了他四儿子面前。


    “造火铳造火炮的矿石,咱大明,有不少,但是老四,你应该清楚咱想要的是哪种!”


    这个问题,直击核心。


    火器早就已经发明了。


    但是国内的矿实在是太辣鸡了……究极贫铁矿那是占据了主流的。


    这种货色造出来的枪管和炮管,根本顶不住火药的冲击。


    所以来到明成祖永乐年间,经过朱小四的大力推动,在结构大改的基础上,开挖了遵化矿,才凑出了一支神机营……


    现代人老是觉得古代人蠢逼,造了火药不用枪,还在那冷兵器互砍,实在是弱智之类的说法可以略微消停下了。


    人也想造,没好矿而已……


    所以当年遵化矿的大量开采,是划时代的,即便还是远远比不上南太平洋那个盎撒犯人流放地的矿,但是已经可以满足造出合格的枪管和炮管。


    可惜的是,明中期后,腐败过于严重,偷工减料到即便给了合格的矿,依然频频炸膛,这也导致了后期,军人普遍不爱用火器……毕竟,谁也不想自杀。


    朱安宁是知道这一段历史的,所以他也知道这矿的意义,才会这么激动。


    而现在比朱安宁更激动的是,朱棣,朱标和朱元璋这父子三。


    朱棣听完他老爹的问题,那是立马就接了话。


    “朱哥……呃,朱安宁说了,是可以直接入高炉的矿!”


    “当真?!”朱标吸了口气。


    然后朱棣却突然尴尬地笑了起来:“我也不确定……所以这不是说找父皇和大哥,赶紧让人去查验一下嘛……真有好矿的话,当地百姓应该是能捡到些类似矿石的东西的。”


    “呃……”朱棣的这个说法,是一下就让刚才有点上头的朱元璋微微冷静了下来。


    于是,他眉头又皱了起来。


    “没有确定的事情,你拿来说,老四你!”心情大起大落,朱元璋立马就急眼了。


    这时还是朱标靠谱,他护在了朱棣面前,略微挡了下朱元璋。


    “四弟,你能进宫说这件事情,就是说你知道确定地址了吧。”


    朱棣被他老爹那蠢蠢欲动的手,吓得后退了几步。


    幸好有他大哥在。


    而他也是立马回应了朱标的问题。


    “就在我封地那附近,大哥你曾经告诉过我的那个元人采过的沙坡峪矿。”


    朱标听完后也没有马上回答。


    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注视下,他开始踱步。


    沙坡峪?


    朱标只觉得这地方很熟。


    然后他叩了叩桌面,终于是想了起来。


    “蓟州遵化?沙坡峪?那矿质量是还行,但是产量不算高啊,元人不是采得差不多了么?”


    他转头看向了朱棣。


    而朱棣却也是眼睛亮了起来。


    只要大哥记得就还行。


    “朱哥那边的说法是,遵化境内还有矿,而且是大矿,遵化距离顺天不远,如果真的可以造枪炮,运输也不算难!”


    只见朱棣咧嘴笑了起来。


    “笑个甚,矿在你封地内,你好造枪炮是吧?”朱元璋突然插了句嘴,是把朱棣吓得够呛。


    这不是说自己要造反的意思么。


    天地良心,自己可是相当尊敬大哥的啊,怎么会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嘛。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只见他涨红了脸,解释道。


    “我……我,我是喜欢造枪炮,但是我绝不会留在自己封地的!”


    朱棣声调都高了不少。


    却也让朱标哭笑不得。


    自己老爹就是喜欢敲打这些弟弟。


    他还不了解这个四弟?四弟能有什么坏心思?四弟还能造反当皇帝不成?四弟也没这个能力啊……


    “行了行了行了,你未来守着那北边的防线,那边可是重要的边塞,哪能说造了枪炮全送回应天这边,送回来干嘛,我们用来打猎啊……”


    朱标安抚了下他的四弟,然后才转头跟朱元璋开口道。


    “父皇,如果四弟和朱安宁的说法真的没问题的话,这事需要尽快确定。”


    “嗯,宜早不宜迟,虽说第一批军械是赶不上北伐了,但是如果战线拉长了,这北边突然多个能用的矿,也是极好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同意了朱标的意见。


    此时的朱棣也终于是松了口气。


    他急赶慢赶跑回来,就是为了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父皇和大哥,现在来看,没白跑。


    “呼,父皇,大哥,这铁矿一事,如果定下来,我就先回去了。”


    朱棣正欲转身,朱标却突然开了口。


    “四弟且慢!”


    这一声叫停,不仅叫住了朱棣,也引来了朱元璋的目光。


    只见朱标浅笑着示意朱棣不用紧张,然后才开口说道。


    “我今儿让那宋慎去给我送了口谕,顺便给了那地契给朱安宁。那宋慎回


    来还汇报了一件事。”


    朱标顿了顿。


    吊住了朱元璋的胃口。


    只是这是好大儿,不是老四,所以他也没有开口训斥。


    而是静静地等待朱标继续说下去。


    “事?大哥是说永乐庄的事么?”


    “不然呢。”只见朱标笑了笑,说了下去:“宋慎说那永乐庄,搞了个学堂。”


    “大哥,这事许久之前我就交代戚叔汇报回宫了才对啊。”


    “嗯,我和父皇都知道,但是那宋慎不知道啊。”


    “哦对对。”


    “所以呢,这宋慎啊,那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啊。”


    “啊?”


    “啊?”


    不只是朱元璋,连朱棣,都满头问号。


    “他说,永乐庄的乡学,不教四书五经,不教大家诗词,在那教什么肥料,这简直不可理喻。”


    “啊……”这是朱棣发出的第二声啊。


    这是降调的啊。


    听朱标这么一说,他是马上知道发生了什么。


    表情变得有些哭笑不得。


    宋慎,他是认识的,毕竟宋濂是他们皇子们的老师。


    当代大儒啊。


    那大儒的孙子,也是儒啊,看不起这些所谓的旁门左道,那再正常不过。


    但是朱棣可不会这么想,或者说,包括朱棣在内,朱橚和刘家兄弟,甚至是李景隆,都不会这么想。


    他们早就接受了朱安宁的那套,关于农家有重要的思想。


    这全依赖晚上朱安宁的授课,从技术到思想上,全方位的改造了他们。


    “一国之本,是粮,是民,我并不觉得面对农家孩子的乡学讲肥料讲耕种技术有什么问题。”


    隔了半晌,朱棣小声回了话,似乎是怕触怒朱元璋般,他说得很是小心翼翼。


    这话语,不仅让朱标有些意外。


    连朱元璋,都露出了不一样的神色。


    他往前只觉得这四儿子,确实也还不错,文尚可,武也不错,做事靠谱。


    但是今天这话,就有意思了。


    “学堂,那是读圣贤书的地方,你觉得是该讲什么耕田的地方?”站在一边的朱元璋,突然开了口。


    态度似乎有些反对。


    这让朱棣的压力一下就大了起来。


    但是,他却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意见。


    “农家的孩子,本就没有多少机会走到更高的位置,任何时代,出人头地都是极少数,就算是认真学个七八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最终只考个秀才的人也大有人在,更遑论现在没有开恩科。那现在教他们更实际的东西,绝对是没有错的,活下去是第一要务,活得好是在活下去基础上,才能考虑的事情。”


    他说得有些轻声细语,声调都不敢喊得太高。


    对着老朱,朱棣很紧张,特别是在反驳自己父亲的时候,他就更紧张了。


    只见朱元璋,本还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却在朱棣话音落下的那一刻,突然,笑了起来。


    笑得朱标和朱棣,都有些猝不及防。


    “很好,这话,应该是朱安宁说的吧,老四,你认可么?”


    “禀父皇……我认为,朱哥说的,很有道理。”


    “岂止是很有道理,是太他嘛有道理了。”朱元璋笑骂了一声:“世人都知道读书好,读书读取功名更好,但是田地该谁去耕?


    (function () {var id = "2377029035902478992-21409";document.write(''<ins style="display:none!important" id="'' + id + ''"></ins>'');(window.adbyunion = window.adbyunion || []).push(id);})();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是读了书,地里就能自己长出作物来?这不对吧,总归是得要农民,去侍弄田地的啊!”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感慨着,长长地叹了口气。


    他并不讨厌儒学,他也知道进学的重要性,但是这二者,都比不过农,这一字在他心中的地位。


    朱元璋的残暴,给了贪官,但是那柔软的一面,则更多地给了农民。


    只见朱元璋没有等朱棣回话,他继续开了口:“朱安宁这乡学办得真有意思啊……耕田,可是有很多门道的,但是就是读书人都觉得耕地这类事情上不得台面,就没有多少人会对这事情著书立说,但是朱安宁不一样,他很同情农民,他很知道农民的苦……他是真的愿意把一些更好的耕种方法教给那些农民的。咱觉得啊,要是大明,各地的地主,都能有他一半好,那该多好啊。”


    这话就说得有点夸张了。


    就按这个十收一的抽成方式,大部分地主是难以维持自己体面的生活的。


    更不用说朱安宁还是个思想先进的地主。


    所以说朱元璋这个只能是美好愿景了。


    “老四,你这段时间应该学了不少本事吧。”朱元璋看了眼朱棣,眉眼不再皱起,也没有再展露不悦的表情,他微笑着对朱棣问道。


    这让朱棣多少有点受宠若惊。


    大哥对自己好那是正常的。


    但是老爹不抽自己,还对自己笑了,这……太……太难得了。


    所以他有些激动,也很是开心。


    他没想到只是复述了一下朱安宁的话语,就能让自己的老爹突然对自己改了态度。


    “禀……禀父皇,朱哥确实教授了许多有关农事,植物草药的内容给我们,但是我学的没有五弟那么好,朱哥也说了,五弟才是真正学通了的人。


    ”


    他高兴之余,也不忘拉一手自己的弟弟。


    说起来,他弟弟在他们父亲朱元璋这里,挨揍的次数是比自己还要多的……这有机会,赶紧给他美言两句吧。


    “哦?也对,老五之前就喜欢折腾这些东西,如果他真的能在朱安宁那边学到点什么还行,你们这乡学就继续办下去吧,好好办!”


    朱元璋,最后给这件事情,下了个结论。


    相当于,给这乡学,定了个合格执照。


    当然,这些事情,朱安宁,那是一概不知……


    ——————————————


    宋慎很郁闷。


    首先,他并不是什么真的很迂腐的人。


    相反,他还挺进步的。


    只是,再怎么进步,他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儒家出身的年轻人。


    所以他现在很矛盾,他隐隐觉得,那刘畾说得就是没问题。


    但是他又无法接受这学堂里教耕田这种事情,这不是侮辱了三尺讲台么!


    因而,他也忍不住和太子朱标说了这事,也算是汇报吧。


    结果却没想到,太子只是淡淡一笑,回道,知道了,不要透露刘畾他们的身份就行,顺便还交代了,永乐庄里见到任何相熟的人,都不要惊讶,也不要声张。


    这个态度让宋慎更是郁闷。


    什么鬼。


    莫不是太子也支持乡学这么乱搞吧。


    这成何体统!


    郁闷的他,把温好酒一饮而下。


    “相林,怎么?”这让坐在宋慎对面的方孝孺皱起了眉头。


    虽说私下喝酒不需要讲究这么多东西,但是这一副喝闷酒,还不和自己说话的样子,是很让他不喜的。


    听到方孝孺在叫自己,宋慎也是回过了味来。


    “哦……今儿遇上了点不太舒服的事情而已,来来,希直,喝一个,这酒真不错。”


    “相林,你这喝急了啊……”方孝孺说完,顿了顿,又开了口:“是什么事,方便说与我听?”


    好奇心是每个人都有的。


    即便是刚正的方孝孺,也会有。


    所以他是直接问了出来。


    宋慎抬头看向了自己的好友。


    有点晕乎乎的样子。


    屋内突然就没了声音。


    因为宋慎没有马上回话。


    不知过了多久,宋慎终于是开了口。


    “今日,我去了永乐庄办事……”


    他,把今日所见之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