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太孙需要一个例子,警告世人

作品:《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于是,在赵飞航指导下。


    海庆村村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刚刚经受了极端温度变化的青石头,抬至一端被自然岩石掩藏起来的湖边。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山间池塘,而是积累了数代人心血与智慧所蓄积的一种特殊的油脂混合液。


    当这种特殊材料覆盖住表面之后,只需等待夜幕落下。


    天明再次到来之时,原本坚硬度极高的石块,便会变得酥脆


    只有当受到极其强大的外力作用时,才会出现破裂的情况。


    刘远带着下属,来到了一处不容易察觉的位置,居高临下俯瞰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惊诧。


    他们竟然对建设大明河道工程的材料下手。


    这简直是叛乱。


    身旁一名隶属于北镇抚司的小官员悄声道:


    “大人,或许此法乃是该村子长久以来世代相传的秘密。起初他们只是希望通过人为手段,增加市场对于此类建筑材料的需求,以获得额外收入罢了,今天却成了阻碍大明建设进程的利器。”


    道理简单易懂。


    “如今朝堂推行的新政惠及万千百姓。纵使眼下仍有困难重重,但未来光明可期。豫州府地区实施均田制政策,众多官僚地主手中土地亦被列入纳税范围。难道他们的目的,仅止于此么?依下官看,并非这么简单。”


    说罢,其神色已转为森冷。


    整个海庆村都在参与谋反行动。


    谷底的火焰照亮了周围树木林立的地势,跳动着红橙光芒的光源,倒映在流水潺潺的水面之上,泛起点点荧光。


    一位村民不慎,在搬运一块刚完成加热及冷却工序的青石时,掉在地上,随即传来了尖锐而短暂的声音。


    这块粗如人腰,用于河堤防护工作的坚固材料,瞬间四分五裂。


    只见赵飞航紧锁眉头,张口朝那边怒斥了一番。


    但从上方远眺此处场景的刘远,无法听清具体言语内容。


    不过可以推测得到,肯定是责备的话语。


    “据卑职猜测,海庆村事件背后,必藏匿有更深的原因。”


    刘远身旁的下属,躲在树影之下。


    眼中闪烁着深邃复杂的目光,投向依然在忙碌中的村民们。


    刘远微微颔首。


    不用说也知道,海庆村内一定隐藏着未被揭露的重要线索。


    从海庆村这批人的技艺来看,都是娴熟的高手。


    以前,他们也许只是靠这种技巧,让青石时常更换,以确保海庆村有稳定收益。


    肯牵连河道的事。


    这可是诛连九族的大罪,海庆村的人不可能不明事理。


    黄河一事后,真的就没有人来买青石了吗?


    绝无可能。


    在多赚些钱财和冒着性命之虞之间,只要不是白痴,都会选择安全。


    到底是豫州府的地方乡绅,还是在京都初露端倪的白莲教。


    这正是目前刘远苦苦思索的问题。


    “回去吧,把消息传递出去,等待太孙指示。”


    刘远最后一次瞥向山谷里的海庆村村民,眼中满是轻蔑,随后淡淡地下令。


    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应成为企图颠覆大明、制造祸乱的理由。


    更别说大明开国还不到30年,这些人没有任何理由去这么做。


    无论海庆村背后是什么原因,刘远始终坚持认为,他们都应该受到严惩。


    暴力应为不得已的最后手段,绝非首选。


    眼下朝廷的新政刚开始推行,并正在向各地落实。


    任何企图破坏稳定的个人,都是民众的敌人。


    对海庆村而言,他们的结局注定不会好过,也不可能逃脱这场劫难所带来的责罚。


    太孙需要一个例子,朝廷也需要通过海庆村给世人一个警告。


    下山之前,刘远走在所有人的末尾,眼神深邃地思考着海庆村可能面对的结局。


    待他们一行人,悄然回到位于海庆村杂物院时。


    之前被制服的那个暗哨,仍在原地沉睡未醒。


    ……


    应天府。


    清晨第一缕阳光,尚未照耀大地,居民们便已早早起床,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直到夜深人静之际,带着一丝疲惫,安然入眠。


    当每日例行的响晨钟传遍全城时,城内百姓也逐渐醒来迎接新的一天。


    皇城东侧长安右门,与西侧西安门历来最为热闹繁忙。


    官员以及通政使所收集整理的奏折,会由长安右门送入宫中。


    而西安门,便是各路封疆大员,及军队汇报军机要务的重要通道。


    今早举行朝会。


    地点在奉天门。


    除京官外,此次大会还将邀请朱元璋亲临指导,并由近来屡次主导朝政的朱标辅佐协助。


    作为燕王府长子及税收署主管的朱高炽,身穿特制王室服饰出现,健壮身体使得整件衣服,显得尤为挺括得体。


    行走间英姿勃发,令人肃然起敬。


    他很早就来到税署处理日常行政事宜。


    梳理完前一日报告,并整合了最近一段时间内,税收机构运营状态报告。


    然后,率领随行人员离开了办公区域。


    此时隔壁六科廊内的各级监察官,刚刚完成工作离开。


    穿越右顺门后,便是位于午门与奉天门之间的开阔地带。


    过了五龙桥,找到了自己位置。


    朱高炽就见到奉天门下,有一张大而黝黑的脸,正冲着他用力地挤眉弄眼。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对朱尚炳暗示了一下皇家的体面问题。


    此刻,掌管鸣鞭的校尉,已在奉天门下的拱门前甩响了长鞭。


    朱元璋今日出席早朝的消息,大家异常特别。


    在所有人的目光中,皇上与朱标已经出现在奉天门后方。


    瞥了一眼他们后,朱高炽看向仅在京师留存的三位内阁成员。


    任亨泰、解缙还有徐辉祖。小說中文網


    在这几位之后,便是满朝文武百官的身影。


    关于今天朝会上即将发生的议题,在最近一次内阁讨论中早已敲定。


    随着新政执行已将近一年之久,朝廷里急需一场坦诚相见的辩论,来寻找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未来的道路。


    当然,若真的遇到挑战。


    朱高炽十分好奇,朱元璋会选择何种方法来应对困境。


    这段时间以来,京师里面新增了不少生面孔。


    每天傍晚时分,朱高炽习惯性登上西安门城头远眺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