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谁能让大明百姓吃饱,本宫就用谁

作品:《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解缙拍掌,坦率道。


    “将来,你们负责政务,百姓福祉是你等成绩。百姓安康,五谷丰登,无饥馑之患,这是你们的功绩。商人逃税,乡绅避赋,豪门贿赂,这些都是可能的障碍。”


    “商人逃税,损害地方财库;乡绅侵占民利,导致民心动荡。豪门拉帮结派,无视民间疾苦,朝廷可能暂时不察,但不会长久。”


    红薯田中,有人眼神闪烁着恍然,也有人脸上难掩失落。


    心中暗潮再起,众人不免腹诽。


    自己竟成自己的障碍?


    可朝廷对那些贪腐失职的官吏,确实毫不留情。


    近年来,多少官员落马问斩,应天监生们哪个不晓。


    朱允熥见解缙讲至尾声,清了清嗓子,手指向不远处的郑明旭:“那边站着的是现任应天府府尹。”


    被太孙突然点名,郑明旭顿感紧张。


    众人视线随之聚焦,郑明旭愈发忐忑。


    本是凑个热闹,怎料被点名?


    一旁的应天府同僚们,也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


    朱允熥介绍道:“应天府尹郑明旭,曾在交趾任官3载。如本宫所记不错,3年前他还与你们一样,是一名寻常学子。科举高中,两榜进士出身,随即南下交趾从政。”


    “短短3年,治理有方,民生稳定,税收逐年增长。”


    郑明旭年纪尚轻,多次科考未中。


    朱允熥这一番介绍,让在场监生无不惊叹。


    短短几年,便已位居要职,成为应天府尹。


    再进一步,便是六部侍郎,若外放,必是统管一方的三司长官。


    朱允熥笑道:“本宫不多言,只一句赠言。”


    这话比解缙的言辞更吸引人。


    内阁重臣石伟毅,已是当今朝野的一段佳话。


    石伟毅入阁后,成了国子监中最常被议论跟艳羡的人物。


    谁不想成为大明石伟毅?


    然而监生们此时才惊觉,大明除了石伟毅,还有郑明旭这样的人物。


    朱允熥缓缓道。


    “谁能让大明百姓吃饱,本宫就用谁。”


    这关乎的是利益如何分匀,权力怎样制衡。


    “开饭啰。”


    监生们憧憬着未来的仕途,这时,一群人气喘吁吁地从上林苑的衙门方向走来,手里提着热气腾腾的大桶。


    人群聚拢,一股诱人的饭菜香瞬间弥漫开来。


    朱允熥悄悄退到一旁,而解缙则站起满脸笑意。


    “都吃饭去吧,吃饱了咱接着挖红薯。做事得有始有终,今天本官就跟大家一起。”


    话音未落,解缙已自个儿走到一个大桶跟前,揭开盖子,一股暖气夹杂着香气扑面而来。


    他从桶里取出两个烤得软糯的红薯,递给朱允熥一个。


    另一边,缪良哲等上林苑的人也围着另一桶美食分享。


    而突然到来的郑明旭等人,也好奇地凑上前去。


    监生们劳累了一天,此时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见太孙等人都有饭吃,连忙围向剩余的木桶。


    “全都是红薯?”


    围上来的监生惊讶地发现桶里除了红薯别无他物,不禁有些犹豫。


    但总有人耐不住饥饿,拿起红薯就大口嚼了起来。


    空气里,红薯香气越来越浓烈。


    那些还在犹豫的监生,最后也抵挡不住诱惑,纷纷决定先填饱肚子再说。


    “咋这么香。”


    “慢点,给我也留一个。”


    “别抢,我也要一个。”


    “……”


    或因饥饿驱使,或许是因为吃的是自己亲手挖出的红薯。


    每个咬下红薯的监生,原先疲惫的眼神逐渐变得神采奕奕。


    “明白农耕之苦,仅是第一步。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却抵不过金银财宝的诱惑。”


    朱允熥把一颗红薯吃完,顺口又啃了几口烤得焦香的红薯皮,对着身旁解缙低语。


    解缙侧头看向他。


    朱允熥接着说:


    “二叔眼下正忙着巡视外地,我的打算是让锦衣卫全力配合,朝廷得狠狠惩治一批官员,杀一儆百,好让朝堂内外都知道,违法乱纪的事绝对碰不得。”


    “就算不能完全遏制,也得让他们动手之前,心里多少有点忌惮。”


    解缙默默颔首,不管是在京城查办,还是在外省巡视,朝廷总归要树立几个典型示众。


    沉吟片刻,他话锋一转:“内阁正讨论信国公去世后的安排,微臣上次在皇上面前提议,皇上似乎有意派遣皇室成员跟重臣前往凤阳。”


    朱允熥耳朵不由得竖了起来。


    缓缓转头,目光锁定在解缙身上。


    “你莫不是想说,那位皇室成员是本宫?”


    解缙脸上浮现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红薯田里,劳累的学子们还在滔滔不绝地赞叹着红薯甘美。


    朱允熥半信半疑地盯着解缙:“难不成真有此事?你们难道没考虑凤阳还有那人?”


    照解缙的说法,去凤阳自然是为了代表朝廷,参加信国公葬礼。


    然而。


    朱允炆,那位被废黜的皇族,正被软禁在凤阳。


    自从几年前朱允炆被贬为庶人,囚禁于凤阳,朱允熥已多年未曾见其面。


    就连前不久朱允炆在凤阳成婚,也只是按照郡王规格低调处理,朝廷仅派遣礼部小官参与。


    岁月悠悠,朱允熥仍清晰记得,在蛟南码头为朱允炆送行的情景。


    但是,时至今日,朱允炆变成了何等模样?


    一旦前往凤阳,与朱允炆的相见似乎难以避免。


    解缙见朱允熥眼神中满是深思,稍加斟酌又开口道。


    “朝廷与瓦剌使臣马哈木的谈判接近尾声,双方交涉的条件基本达成一致。尽管还有些分歧,但目前首要的是建立友好关系,冲突暂且搁置。”


    瓦剌此行派使臣来应天,目的无非几点。


    大明对外防御重心仍在长城以北的东蒙鞑靼。


    大明欲分化境外力量,防止其联合;而瓦剌则需悄然壮大,图谋在广袤草原上开创新局。


    双方心思彼此心知肚明,所有谈判与条件都是公开的较量,胜负关键在于谁能策略更高明,最终笑傲江湖。


    朝廷与马哈木的友好协议已接近尘埃落定。


    朱允熥眼神一黯:“你们打心底就没想让我在应天过这个年吧?”


    “太孙这话从何说起。”


    解缙顿时一脸愕然,眼神里满是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