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孤是在通知你们,不是在和你们商量

作品:《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凉凉。


    任亨泰在心底暗叹,难掩悲戚。


    他高声呼唤:“殿下。”


    阻止意图,不言自明。


    朱允熥却仿佛没有听见,手一挥,指向北方。


    “大明朝廷的文官第一,世代承袭的衍圣公,千年圣人家族,士子楷模,孔府上下皆受大明28年的荣耀供养。现查明,孔家私下祭祀前朝帝王,并与草原通信。”


    说到这。


    朱允熥故意顿下。


    午门前顿时议论纷纷。


    在孔府全族被押往应天之前,没有人知晓他们究竟所犯何事。


    如今,朱允熥公之于众。


    这可是通敌叛国的死罪啊。


    与文臣们的震惊不同,现场的禁军跟锦衣卫个个面色阴沉下来。


    朱允熥这才又开口:“如此就是我大明28年培育的士林领袖,是我大明视为贵宾的书香门第。”


    孔府完了。


    刹那间,众人心头不免掠过同样的想法。


    朱允熥的话语并未偃旗息鼓,反倒是带上了一抹自嘲冷笑。


    “原本,本宫以为朝廷之内即便藏污纳垢,也不过是少数。可这次西行赈灾,亲眼所见,让人心寒。朝廷施恩减免赋税,本为解百姓之苦,却不想被尔等扭曲利用。”


    “河南道那一片,攀附权贵之风大盛,百万亩良田,在户部账簿上只是空壳。孔家一门数百口,竟能霸占兖州半座城池,让10万百姓依附,仅为供养他们一脉。”


    “天下十四道,怕是有十道都落入你们囊中。亿万苍生,你们轻轻松松就掌握了大半。国家给予功名,是为稳固江山社稷,而非肥一家之私。”ωww.xSZWω㈧.NēΤ


    “多少出身低微之人,从贫寒中崛起,一旦功成名就,便自视甚高,欺凌百姓,让贫穷者卖妻鬻子,生不如死。把天下百姓当作奴隶仆役,仅供你们驱使。”


    朱高炽迈出一步,手已近朱允熥衣角,正欲开口劝慰,却见朱允熥猛然回身,目光如炬直视着他。


    朱高炽心中一紧,却意外发现朱允熥嘴角勾笑。


    旋即,朱允熥再度转身,面向众人。


    “今天,在这皇城之中,午门之前,本宫要让所有人知道我大明朱家,得万民拥戴,执掌江山,而在朱家治下,众生皆平等,无论功名高低,没有人能凌驾于百姓之上。”


    “大明将广建学堂,教育普及民间,从此以后,再无特权优待。”


    任亨泰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手脚如坠冰窟。


    翟善两眼一翻,尖叫着倒在地上,旁边的茹瑺则呆若木鸡,眼神迷茫,一片空洞。


    郁新跟张襄面露惊骇,无法相信连流言蜚语也有成真的一天。


    午门外,因锦衣卫拘捕而短暂收敛的大臣们,此刻彻底沸腾起来。


    悲鸣声穿透厚重的宫墙,震动了整个应天府,哀声四起。


    “太孙,请您三思啊。”


    “太孙此言,置大明江山于何地?”


    “此举一定,天下必乱,十四道疆土转瞬烽火连天。”


    “朝廷尊崇科举功名,乃国之根本,太孙这般,可是皇上之意?”


    “我等愿以死相谏,此举万万不可。”


    “臣等宁死不从。”


    午门下,大臣们纷纷昂首,呼声震天。


    任亨泰双手颤抖交叠,眼中血丝密布,泪如泉涌。


    “太孙,您这是要天下动荡吗?”


    “太孙,真要让天下文人心寒吗?”


    “我朝建国至今不过28年,皇上初登大位,除旧布新,重振中原正统,安定万民,无奈时下人才稀缺,贤士隐于山野民间。”


    “皇上不惜财帛,重建书院,扶助老幼贫苦,尊贤礼士,经历二十八春秋,朝中官位仍频现空缺。国家培育士子,进士出身即为天子门生,天子广纳贤才于四海。”


    “朝中官二万八,而天下文人何止十万。就算有错,怎能让所有文人背负罪责?臣本才疏学浅,无鸿鹄之志,却也见大明盛世可望。”


    “太孙年少英杰,朝中一时梗阻,时日尚多,可徐徐图之。治理国家如炖小菜,需文火慢工。太孙因一时之事,波及无辜,将来子嗣若承此风,只怕烈火烹油,瞬息间大厦将倾,国基何安?”


    “臣今日死谏,望太孙三思慎行,为江山社稷考虑。”


    谏言落下,任亨泰匍匐于地,用力地磕着头,声音哽咽。


    朱允熥眼里是前所未有的毅然。


    他看着那些几近疯狂哀号的大臣,“本宫并非在与诸卿商议。”


    “而是在通知你们。”


    言罢,朱允熥转身,步入午门。


    “太孙。”


    “太孙。”


    “臣恳请太孙收回旨意。”


    “太孙,社稷不可乱啊。”


    “……”


    任亨泰声声呼唤,悲痛至极。


    茹瑺把昏倒在地的翟善扶起,面色苍白如纸。


    突然,他怒目圆睁,转望旁边的郁新跟张襄。


    郁新与张襄悄然转头,见到茹瑺一副吃人的模样,二人不由得一震。


    “这就是你们想看到的?”


    茹瑺怒声低吼,眼中几乎要冒出火来。


    郁新眉头拧成了结,不自觉地哆嗦了几下。


    张襄冷不丁嗤笑一声:“皇上还没发话,天下读书人的厚待现在并没有取消。难不成皇上真要像太孙那样,让天下书生寒心?真想看着社稷动荡不成?”


    咚咚。


    午门深处,朱允熥背影已然远去。


    随即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正从那城门洞里往外涌来。


    正是今天被召进宫,与皇上一同观戏的百姓,在刘建安的引领下,缓缓步出皇宫。


    或许是因为进宫前发生的那一幕,使得原本爱聊家常的老人们,此刻也失去了对午门前官员们的指责兴趣。


    可他们的眼神中,依旧充满了好奇。


    官员们看着这群离去的百姓,心里面凉飕飕的。


    朱允熥之前那番话,此时依旧如烙铁般刻在他们心头。


    大明功名特权即将成为历史,皇族以外,众生皆平等。


    今后,即便是面前这些白发老者,也无需再对他们行礼?


    在任亨泰几人看来,刘建安只是送百姓出宫,却没料到他出了午门竟停下脚步。


    一个小太监从刘建安背后走上前来。


    众人眼眸瞬间紧缩。


    那小太监双手托着一卷明黄色圣旨。


    圣旨交到了刘建安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