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来自太孙殿下的关注,要平步青云了

作品:《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人群中央,朱允熥两侧,是已有孕相的太孙妃汤清悦跟侧妃沐彤云。


    二人一左一右,挽着朱允熥向外走。


    “太孙此行,要小心行事,保重身体,稳打稳扎。晚些回来无妨,但别太迟。家里添丁进口,团圆饭总得全员到齐嘛。”


    汤清悦细声叮嘱着。


    而沐彤云在一旁,低头不语,手里捏着平安符跟香囊,系在了朱允熥的腰间,眼神里满是忐忑与挂念。


    朱允熥温柔地摸了摸沐彤云的头,又把手移到汤清悦微微隆起的肚子上。


    “又不是去前线打仗,只不过是去救助灾民,年底前肯定能回来的。”


    一行人这才迈步走出府门,门外守卫跟锦衣卫已整齐列队,见皇太孙出现,皆是驻足静候,目光汇聚在他一人身上。


    朱允熥则侧头望向神烈山,天边初露曙光。


    他轻声道:“出发。”


    随即一挥马鞭,千余人的队伍启程。


    碧水连天,绿意盎然。


    蓝天里几朵白云遮不住深处的蔚蓝。


    南迁的雁群再次振翅,穿云裂雾,向北飞回它们的家园。


    在这之下,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滋养着广袤农田,支撑着两岸百姓的生计。


    大河奔腾,小河蜿蜒。


    眼下,洪泽湖被黄沙侵染,广阔无垠,横亘于两地之间。


    对扬州隐隐构成了威胁。


    与此同时,一支庞大的船队自南向北,全速前进。


    领航的三艘大船两侧配备火炮开道,轻舟疾驰驱散航道上的小船。


    船队尾随的是十艘装载重物的巨船,周围环绕更多载满士兵的快船,戒备森严,以防不测。


    船队尾部则由三艘装有火炮的战舰押后。


    而在前列战船之后,一艘巍峨的九桅十二帆大明宝船平稳航行,如同在平地行走,河面上波澜不惊。


    船舷两边站立的锦衣卫,严密监视着两岸,不让任何隐患靠近。


    此外,沿岸还散布着众多骑兵,巡视30里范围,及时传递信息。


    自舰队从长江转入大运河,经过扬州府,这样的严密防护就成了常态。


    宝船前端的瞭望台上。


    一群华服大臣和将领,簇拥着朱允熥。


    “过了三门峡,黄河河道开阔,地形逐渐平缓,与河南融为一体。穿过河南府……最终在洪泽湖跟淮河汇合,然后进入淮河,向东流入东海。”


    “地势平坦,使得湍急的水流变得舒缓,来自关中的泥沙随着河水流动,不再沉积于渭南平原。一旦通过三门峡,水流速度陡降,泥沙失去快速流动的冲刷。”


    “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如今黄河高于两岸的独特景象,开封城也因之屡遭淹没。至于下游,年年遭受洪水侵袭,堤坝频破,洪泽湖附近的土地盐碱化严重。”


    “海水还出现了倒灌侵蚀的迹象,淮安府每年用于治理出海口的花费,不下10万两。殿下这次亲临开封,主持大局,既要治理洪水,又要收拾黄河决堤的烂摊子。”


    “这桩桩件件,哪一件不得朝廷上下使出浑身解数,掏空腰包,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换得百年安宁,让黄河乖乖听话,惠及两岸百姓。”


    宝船上,瞭望台上,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潘开朗,弯腰抱拳,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朱允熥轻轻叹了口气。


    眼前的洪泽湖,水域足足扩张了百里之广。


    黄河水与清澈的淮水在洪泽湖相遇,变得浑浊不堪,水面漂满了残枝败叶。


    远眺湖岸,隐约可见袅袅炊烟。


    尽管距离甚远,朱允熥仿佛仍能听见那炊烟背后隐藏的抽泣。


    他收回目光,转向身旁低头行礼的潘开朗。


    工部五位都水清吏司郎中中,唯有潘开朗随行离京。


    据说,多年后的大明会有一名潘姓治河奇才,是个技术型的实干家。


    就是太子太保潘季驯。


    不知眼前的潘开朗与那位留名青史的治河名臣潘季驯,是否有所关联。


    “潘大人是哪里人士?”


    朱允熥突然当众问道。


    随行官员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潘开朗。


    这人引起了太孙的注意?


    同行的周豪不动声色地离开了瞭望台。


    他要安排人手彻底调查潘开朗的底细,以便太孙随时查阅。


    瞭望台上,潘开朗显得有些局促。


    这次随行,是他主动请缨,向尚书表明态度的。


    朱允熥的提问让他一时有些困惑。


    他如实回答:“殿下,微臣是湖州府乌程人,洪武18年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做到正五品的工部要职?尐説φ呅蛧


    朱允熥的眉宇间闪过一丝诧异,心中已有计较,这位潘开朗恐怕也非等闲之辈。


    像任亨泰那样仅用了十几年就成为朝中大员的,无不是进士乃至三甲出身。


    同进士本就因为朝廷需要广泛吸纳人才,其地位自然略逊于进士跟三甲。


    朱允熥暗自思量,但无疑,潘开朗作为同进士出身,能在不到10年间,坐到正五品的位子,确有其实力。


    而且,他出自湖州府……


    潘季驯好像也是那里的人。


    具体哪个县,朱允熥一时记不真切了。


    潘开朗心中的紧张感愈加强烈,自他回答完毕,太孙便未再言语。


    或许,自己湖州府的出身让太孙心存芥蒂?


    但是,朱允熥却当众伸出手,轻轻搭在潘开朗肩头。


    引领他至望台边沿,二人共览眼前波澜壮阔的黄河流埮。


    “潘大人,如你来治理河患,您会如何做?”


    朱允熥刻意放缓语速,免得惊到了对方。


    背后众人却已心跳如鼓,目瞪口呆。


    重责如山,高位诱人。


    成败之间,家族荣辱系于一线。


    潘开朗身躯微震,目光呆愣转向身旁朱允熥。


    思绪无需多绕,潘开朗连忙低头,腰弯近乎直角。


    “微臣有法,可治理大河。”


    朱允熥嘴角轻扬,笑意盈盈,鼓励道。


    “潘大人但说无妨。”


    潘开朗科举后进入工部,九载磨砺,今朝终得展翅翱翔之机。


    心潮澎湃间,周围官员皆屏息以待。


    他们深知,只要潘开朗应对得宜,得到太孙认青睐,将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