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雪大路滑,走慢一点

作品:《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一番话,既说明了情况,也不忘归功于上。


    朱允熥微微一笑,正当众人以为已经渡过了难关,准备放松时,他却又突然道:


    “各位都是大明栋梁,心系国家百姓。今冬雪灾已持续20多日,民间疾苦,诸位了解几分?”


    “本宫阅史无数,常见百姓困苦,遇此等灾年,往往卖儿鬻女,典房卖地,只为一口活命之食。今年,可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言罢,朱允熥靠向椅背,静静地观察着面前的大臣们。


    原本稍感轻松的官员们顿时紧张起来。


    这个话题,太过沉重且不讨喜。


    种地,是大明多数人一辈子的活计。


    种地,念书,考科举,做官发财,置地,让人代自己种地。


    这是那些读圣贤书,走科举路的文官们的生活轨迹。


    一旦田产丰盈,他们便远离田间劳作,子子孙孙也如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的食利阶层。


    先是小家,再论国家。


    这道理,人人心里明白,却绝不会公然言说。


    而大部分人,往往只顾及到“小家”那一步。


    朱允熥嘴角勾起一抹冷讽。


    “本宫记得洪武24年冬,浙江那场大雪灾,朝廷随后在浙江尝试摊丁入亩,仅仅一年,浙江的税粮就增了300万担,各种商税也激增百万之多。”


    “而今,税收年年增长,百姓非但未哭穷,家里反而渐渐有了余粮、新衣和取暖的柴火。”


    浙江这两年的成绩,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特别是因征讨交趾,扩建昌华港,连带着钱塘港也兴旺数倍。


    每日吞吐的不仅是交趾的货物,更有两广,云南等数道的丰富商品。


    连西洋的商人们也纷至沓来,不仅光顾云平码头,钱塘港也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此刻,朱允熥重提浙江的旧事,文官们却面色紧绷起来。


    他们的眼神开始闪烁,显得不那么坦然。


    皇太孙此时提及往事,无疑是在影射当前。


    恐怕,接下来要揭露的是国朝的种种积弊了。


    大殿内,响起轻微的咳嗽声。


    朱允熥摩挲着白玉扳指,上面已有一道练习弓箭留下的凹痕。


    他的目光扫过朝中重臣。


    “大明辽阔,这话本宫已多次强调。”


    在东宫学堂,洪武24年就讲过。


    翟善等人在心中默默回忆。


    这两年,这些事也慢慢不再保密。


    朱允熥接着说:“但大明如此之大,怎么天灾一来,百姓就要忍饥挨饿,衣不蔽体,甚至妻离子散?各位爱卿,可曾细思考过?”


    他们思考过。


    却不敢说出口。


    文渊阁内,炭火正旺,官员们的头压得更低,无人敢在此刻发声。


    他们不仅想过,而且清楚地知道缘由所在。


    朱允熥轻哼道:“世人常言时势造英雄。从邹源,吴广起,此类声音就响彻云霄。但什么是时势?不过是朝廷无能,百姓食不果腹,连饭都吃不饱,百姓反抗又怎么了?”


    朱允熥语调平和,没有半点波澜,也不见怒意,仿佛只是在叙述一件寻常事。


    官员们却愈发不安,如坐针毡,脊背发凉。


    坐不住了,官员们纷纷拭去额头的汗珠,跪倒一片。


    “臣无用,臣该死!”


    朱允熥挺直腰板,双手撑在膝上,向前倾身,居高临下地望着群臣。


    “你们没错,你们已经做得够好,错在本宫,错在朱家,错在天命。”


    翟善等人大惊失色,抬头望向朱允熥,眼中满是惶恐与震撼。


    “臣……”


    “不必多言。”


    朱允熥的声音略显抬高,带有一丝不容辩驳:“你们和百姓都是这么认为的,对吧。”


    “汉文帝,汉景帝无为而治,使国库充盈,钱币堆积至腐,粮食丰饶以至于生虫。唐代贞观年间,文治武功并重,中原疆域拓展,中原之民无人求助于外邦。”


    “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商业繁盛,占得半壁江山,即便辽,西夏相继衰亡,国运依旧延续。”


    朱允熥冷嘲:“功过是非,岂是几句言语就能判定?君臣之心,功归谁,过又归谁?”


    官员们如坠冰窟,后背冷汗涔涔。


    “臣等愿领万死之罪,绝不敢让君王蒙冤。君王授予权力,但天下灾情频发,实乃臣等无能所致。”


    大殿之内,除了官员们认错的声响,一片寂静。


    解缙手持奏折立于一侧,微微点头。


    皇太孙已非昔日可比。


    朱允熥眼神深邃如墨。


    “功过,非你们或本宫一人所能论断,历史自有公论。后人如何看待,皆由今日所为决定,本宫虽不能左右后人口之舌,但作为监国皇太孙,必不让天子威名受损半分。”


    官员们闻言,心中不禁暗暗放松。


    尽管皇太孙言辞严厉,最让人忐忑的却是他没说出来的话。


    而今,只要目标明确,要求清晰,一切便有转机。


    翟善挺直身躯,神色凝重,代文官发言。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今冬雪灾虽重,然朝堂团结一心,共同抵御,上天定会感知,保佑我朝百姓,彰显君王仁政。”


    朱允熥鼻中轻哼:“你们都是大明初创至今的见证者,今日本宫就给你们留个颜面。朝廷需团结一致,心之所向,无需本宫来教导。”


    “你们是朱家社稷的基石,百姓同样是国家根基,我们不做无根之木,也绝不容许他人有此念想。”


    “地方官府官员,乡绅商人跟百姓,朝廷须得权衡利弊,不可因小失大。回家后亦要告诫家人,勿伸手干预不当之事。京都十万兵马遍布各地,他们是皇家的剑。”


    “本宫必须提醒你们,这剑已不再完全由朱家掌握,剑锋所指,取决于你们是否珍视这份颜面。”小說中文網


    解缙紧闭双目,郁新,张襄等人身子一软,心中惊骇。


    唯有翟善瞪大眼睛,直视皇太孙身上骤然升起的肃杀之气。


    启用京军,果然别有用处。


    此事从始至终,不仅为救灾,也不仅是打压朝中文官势力。


    它的真正目的,指向更加深远之处。


    京军这柄皇室之剑,虽离京在外,但剑柄何时真正脱手?


    最终剑锋所向,全在于握剑人的一念之间。


    一番敲打之后。


    朱允熥微微颔首,靠向椅背,“行了,都回去吧,雪大路滑,走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