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蒸汽机的首秀,吊物

作品:《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大庭广众之下。


    新晋的工部尚书张襄,眉头紧锁。


    成为全场焦点的他,却毫无惧色。


    只见他先是对着朱元璋跟朱标拱手行礼,接着缓步上前至朱允熥面前。


    “微臣遍览古今工艺典籍,未曾见闻无需人力,即能移动万斤重物的奇技。”


    朱允熥默默颔首,显然这位新官在用他的专业视角提出质疑。


    张襄继而开口,“昔有楚霸王项羽力举千钧,留名青史,为力大无穷者,至今无人超越,足见人力有限。”


    这番话,借用古人例证。


    朱允熥脸上依旧挂着笑,静待张襄的下文。


    张襄稍皱眉头,诧异地望了一眼沉默不语的皇太孙,心想或许自己的话击中要害,让皇太孙有所觉悟?


    转念间,又担心自己是否过于直白,让皇太孙颜面无光?


    片刻犹豫后,张襄缓缓言道。


    “殿下恐是被太平矿那些谄媚奉承,求功心切的工匠蒙蔽了双眼,他们企图以此欺骗殿下,谋取升迁。微臣以为,应对这些奸猾之徒严加惩戒。”


    朱允熥忽然笑了。


    原本以为这新任工部尚书是个死板的腐儒,却没想到,其动机竟是出于羡慕与嫉妒。


    在张襄的观念里,一群工匠出身者怎可能创造奇迹,无非是遵循上令,按图施工罢了。


    这既可以说是目光短浅,也可以说是自视甚高,无视现实。


    然而,朱允熥尚未开口,詹徽却哼了一声,语带讥讽。


    “工部何时养成未经证实便妄下结论的习惯了?”


    张襄正欲辩解,茹瑺也轻轻接口:“无论殿下所言真假,皆需亲眼目睹。万斤重物就在那里,称量之后自然分明。”


    张襄张口欲引经据典以捍卫专业权威,却被吏部尚书任亨泰打断。


    “圣人有云,未见之事勿妄言,张尚书怕是过于执着了。”


    圣人什么时候说过这话?


    张襄心生疑惑,而詹徽三人已齐声质疑,周围官员却无人替他辩解,他猛然醒悟。正如任亨泰所言,他确是陷入了偏执。


    张襄感激地望了任亨泰一眼,小心翼翼地瞥向皇帝跟太子,幸好二人并未显露不悦。


    随即,他转向朱允熥,深深一揖:“微臣失言,请殿下责罚。”


    朱允熥微笑道:“工部何错之有?若对此类事务缄默不言,反倒是不正常了。”


    张襄眼神闪烁,明白今日太过急躁:“微臣……微臣确有不当……”


    朱标轻咳两声,试图缓和气氛:“关于蒸汽机之事,是否如太平矿所言,还需亲眼见证。当前,还是继续前行吧。”


    言毕,朱标有意无意地看了看朱允熥,心中暗想,回头要好好教导这小子,行事说话不可太过绝对。


    朱允熥点了点头,朝身后的解缙跟冯宏朗挥了挥手。


    “先把一台送到正阳门顶上吧。”


    随后,他满面春风地走到朱元璋跟前。


    “皇爷爷,您先歇会儿,等这蒸汽机上了城墙,孙儿我用它不用人力,就能轻松吊起万斤重物。”


    朱元璋上下打量着朱允熥,分辨不出这究竟是不是一场胡闹,摆摆手说:“你去忙你的吧,咱在这儿等着看。”


    朱允熥应声颔首,随即领着解缙跟冯宏朗,自顾自去筹备如何将蒸汽机放到到三丈高的正阳门城垣上。


    另一边,刘建安早已安排人手搬来了两把椅子,“皇上,太子殿下,稍事休息,老奴看太孙殿下还需要准备一会儿。”


    朱元璋嗯了声,转身对群臣说:“你们随意些。”


    众官员见皇帝与太子都已坐下,又望了眼仍在城墙下忙碌的太孙,显然要将那蒸汽机弄上墙还需些时间。


    詹徽首先转身,对身旁吏部的官员说:“派人去工部拿些板凳来,总不能让大家一直站着。”


    一旁,因自己先前失言而懊恼的张襄,扭头看向詹徽。


    这家伙莫非是要报复我?


    詹徽即刻察觉,脸不变色心不跳,“工部离咱们近嘛。”


    张襄抿抿嘴,淡淡嘟囔:“你怎么不去太常寺搬呢?”


    工部位于东城洪武门东侧,太常寺在西侧,两处皆离正阳门不远。


    正当两人互不顺眼时,群臣中忽然响起一阵哗然。


    詹徽和张襄迅速转身环视。


    只见正阳门城楼下,那盖着油布的马车已被揭开,里面放置着一台约四尺高、两尺半宽、五尺长的钢铁构造物,沉稳地卧于车厢之中。


    城墙顶上的阳光照耀下,这蒸汽机散发着钢铁特有的光芒。


    对于那些见过世面的大明官员而言,即使它尚未运行,那繁复得令人目眩的结构,也足以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这不是凡品。


    尽管还不知这蒸汽机能否拖动万斤之物,但仅凭其外表,无人敢轻视它。


    “都是精铁百炼钢打造的?”詹徽脱口而出。


    张襄也茫然地点了点头:“至少3000斤重。”


    “花费几何?”任亨泰问道。


    平时不大显山露水的郁新小声说:“连同人工与材料,至少千两。”


    他话音刚落,詹徽,任亨泰等人齐齐皱眉:“哦?”


    郁新一怔,随即解释:“这只是初步制作蒸汽机的费用,以后若大量生产,工匠们熟练了,铜铁成本自然降低。”


    茹瑺插话说:“3000斤重,搬上城墙可不容易。”


    “那是滑车吗?”


    一名工部官员手指城墙上搭建的一组滑轮道。


    官员们抬头一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


    滑车自古有之,并非稀奇事物,但眼前固定在城墙上的滑车却与常见的不同。


    几个工匠领着士兵在城墙边缘搭起一座大型钢铁支架,支架顶部超出城墙少许……


    架子顶上是个规规矩矩的长方框,里头密密麻麻地分了两排。


    十几只滑轮像小兵似的排好队,被牢牢绑在各自的位置上。


    手腕那么粗的麻绳,绕着这些滑轮跑来跑去,最后哧溜一下,从城墙顶滑到了下面。


    匠人们和士兵们,嘿咻嘿咻,合力把一袋袋沙包,一块块石头往城墙上搬。


    城墙底下的官儿们,虽然看不见,但也心知肚明,这些东西肯定是用来压脚的。


    “嚯,动咧,真动咧。”


    城墙之上,在冯宏朗的吆喝下,两队士兵整齐划一地喊着号子,拽紧了那两根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