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二十一章

作品:《八零大佬有读心术

    姜鸣夏在全部做完饰品后,再次精细调整了各种细节,精益求精,保证自己不敷衍每个饰品。


    要想生意长久地做下去,商品的质量方面一定要把好关。


    也不能说她自己制作的东西,做的粗糙的便低价出售。


    绝对不行。


    质量方面不把好关的话,他们生意做不长久。


    所以姜鸣夏制作好后,没有立刻拿出去售卖。


    她陪着奶奶摆摊的时候,也去了几家卖饰品的摊贩那里看过。


    他们小摊贩的态度比店铺里的那些老板好上不少。


    姜鸣夏走出去了才知道,外边的世界真的很不一样,发财的机会多到不需要找,只要大胆干,足够细心,生活都会过得好。


    她也相信,自己肯定的未来肯定和大梦一场不一样。


    直至每个细节完善,姜鸣夏决定在奶奶的摊位旁边,支个小摊位,先卖两天看看效果。


    她摆的摊位很简单,东西不多不少。


    奶奶编的方形筐翻过来扣在地上,上边铺上一层蓝色格子布。


    支起来的摊位都是奶奶提供的工具。


    摊位都摆在道路两旁,夏季闷热,露天摊位毫无遮挡,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


    不管是摆摊的还是逛街的,人手一把蒲扇,纳凉驱蝇。


    姜鸣夏满头大汗,是热的也是紧张激动的。


    发丝贴在脸颊两侧,姜鸣夏擦干汗珠,用蒲扇快速扇两下。


    扇子是奶奶自己用竹条编的。


    制作时间太长,不适合大批量制作出来售卖。


    不然的话,夏天是很受欢迎的。


    即便是不纳凉,摆放在家里也相当美观。


    姜鸣夏的摊位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摊位,位置太小,很难吸引到大家的注意。


    其他的小摊地方大,东西摆放在那里,路过的人看到了就会上前询问。


    思来想去,姜鸣夏把发圈缠绕在手帕上,挂了起来。


    又在竹筐下边增加了一个竹筐,增加高度。


    这样一串串全部被她挂了起来,然后她也学着其他摊主的样子,在有客人来的时候吆喝两声。


    “丫头,你声音太小了。”陈奶奶搬着小凳子,坐在姜鸣夏身边。


    “声音尽量放的大一些。”陈奶奶笑着给姜鸣夏扇两下扇子鼓励说。


    晚上这边儿本来声音就嘈杂,吆喝声混杂着聊天八卦的声音,沸反盈天。


    姜鸣夏要想吸引到顾客,嗓门要亮。


    不过第一次出来摆摊,已经很不错了。


    闻言,姜鸣夏脸色微红。


    她发誓,真的很努力在喊了。


    但是人太多了。


    喊一嗓子再喊第二嗓子的时候,不是很能适应。


    不过,她也会努力适应的,尽量让自己不那么在意别人看过来的目光。


    毕竟是要赚钱,她早晚要踏出这一步。


    没过多久,就有顾客上前光临姜鸣夏的摊位,她人长得漂亮,站在那里不必吆喝,也会有很多目光停留在那里。


    不过也是太漂亮了,让人一眼只注意到她的脸,面前摆放的东西倒是很难看到。


    姜鸣夏增加了摊位的高度,自己又坐在那里吆喝,双管齐下,也是有人停留的。


    上前询问价格的是年轻的小姑娘。


    “这个蝴蝶结发圈真漂亮,多少钱?”


    “三分钱。”姜鸣夏说:“本来是四分钱,不过你是第一个顾客,要的话就三分钱。”


    这可是第一个上前问价的客人,姜鸣夏可不能让人就这么跑了,价格低些便低些,她得挽留住这个客人,讨个好兆头。


    “好,我可以挑一挑吗?”小姑娘问。


    语气中的试探忐忑十分明显。


    她是看面前漂亮的姐姐温柔又好说话,还给她减少了一分钱。


    一分钱可以买好多东西的。


    价格都减少了一分钱,那么她就想好好的挑选一下。


    本来她也没想多买,就是看到很漂亮。


    上前一问价格,远远低于她之前询问的价格,少了一分钱真的很不一样。


    她一下子心动起来。


    但是她也害怕自己的问题太唐突,到最后发圈买不到,还要被赶走。


    她可是听说很多店铺老板不满意了直接赶人走。


    以前和同学一起逛的时候,店铺里边根本不敢进去。


    进去就怕必须消费。


    那样的话她怎么可能付得起钱。


    尽管如此,来这边逛街也是谨慎谨慎再谨慎,小心小心再小心。


    不小心怎么行啊。


    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出言训斥。


    就在她的忐忑不安中,她听到对面的女同志说。


    “当然可以,这些挂着的你都可以尽情挑选,还有手帕你看看喜欢了都可以问价。”姜鸣夏温柔一笑。


    随便挑选,她的东西不怕被挑选。


    而且停留的时间越长,越能替她招揽其他顾客。


    她的想法与部分摊位老板不同。


    其他的老板认为,买完了东西就要立刻走,还在摊位前停留的话,会遮挡住摊位的视线。


    影响其他人来摊位上购买。


    但越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越是热闹。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都喜欢去热闹的地方。


    买东西也是一样的。


    她就不会把人赶走,那么赶着快结账,结完帐人走了,她的摊位就会再次恢复到无人问津的样子。


    不如现在,有人站在前面,一直挑选,营造出一种很受欢迎的氛围。


    一位顾客胜过她开口招揽十句。


    年轻的小姑娘挑选了一个粉色格子发圈,正好搭配上她家里的那件粉色裙子。


    付完钱后,年轻的小姑娘没有再多停留,她着急回去穿上裙子试一试。


    姜鸣夏的想法奏效了,在摊位开张后,很快又迎来了第二位客人。


    是个上了年纪的中年女人。


    “小姑娘,这个发圈多少钱?”她一边问着,一边上手挑选。


    相当自由。


    “四分钱,发圈都是一种价格,不管有没有蝴蝶结,都是四分钱。”一个价方便她收钱。


    中年女人手中的动作不停,不过脸色却是变了又变:“不是吧,你这个小姑娘怎么这样,刚才我可听你说的三分钱。”


    “一模一样的发圈你竟然对我涨价


    (function () {var id = "2377029035902478992-21409";document.write(''<ins style="display:none!important" id="'' + id + ''"></ins>'');(window.adbyunion = window.adbyunion || []).push(id);})();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多收了一分钱,一分钱不是钱啊。”


    说着,中年女人的声音渐大,有意叫嚷起来。


    姜鸣夏觉得是不是自己表现的太软了,让面前的中年女人缠上了。


    或许中年女人好声好气同她搞一下价格,她也会三分钱卖出去,但是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


    像是被人要挟一般。


    这样的话,她如果认下了第一次,那么下一次呢。


    不可能次次都要受要挟。


    认了这一次,姜鸣夏已经能想到下次中年女人的说词。


    肯定会说“上次你给我的就是这个价格,这次也一样,买的东西又没有什么变化,怎么价格越来越高了。”


    还没等姜鸣夏开口拒绝,在旁边做的陈奶奶,拿起手中的竹扇就朝中年女人身上打。


    “去别地方撒泼去,下次再敢来,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陈奶奶严词厉色。


    姜鸣夏还是第一次见到陈奶奶发这么大的脾气。


    中年女人悻悻离开:“这么便宜质量一看就不行,我还不买呢。”


    等人离开后,姜鸣夏佩服道:“奶奶,您刚才可真厉害。”


    自从见过陈奶奶后,姜鸣夏没有见她和谁红过脸,甚至都没有见她大声讲过话。


    这还是第一次如此厉害。


    “丫头,她是街上的惯犯,每家新摆出来的摊位她都会去闹一闹,刚开始大家还会念着她的年龄推让一二,也会想着自己刚出来摆摊,怎么都不能赶人走,白白吃了亏。”


    “关键是这个女人得寸进尺,今天低价卖一次,明天她就要求同样的价格卖十次,一直这样下去得赔死。”


    陈奶奶摇两下扇子:“原先不知道这女人本性的几家摊位,都被她缠上了,纠缠许久才解脱。”


    “这种人一开始就要赶走,不赶走的话,她就会认为你是个软柿子,没事儿就会想着欺负你。”


    姜鸣夏真的受教了。


    没想到还有投机取巧钻空子的。


    “奶奶,您之前也被她这般欺负过吗?”姜鸣夏看向奶奶问。


    “没有。”陈奶奶得意地说,“从来没有过。”


    一是因为她是这边摆摊的老人,二是她一旦发现有想要恶心她的苗头,便出手制止。


    打一次不长记性还是打得少,多打两次她就记住了。


    除了新摆出来的摊位,其他经营时间长的摊位,中年女人都不敢去。


    去一次他们就会驱逐一次。


    已经是一致认同的一种方法了。


    “奶奶,那个人这样做就不怕对家里影响不好吗?”姜鸣夏实在是不理解。


    一个人可以不在乎自己的面子,可是家里人的面子多多少少总是要在乎的。


    自己厚脸皮不怕被人指指点点,家里人也会害怕的。


    陈奶奶叹口气:“鸣夏,你是还没见过,这样的女人,家里也不会有什么好的,都是一样的。”


    “谁也不嫌弃谁,是附近的一大奇葩。”


    “甚至是很多人不想和他们家做邻居,都嫌丢人,小儿子还总爱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进去过好几回,还总是欺负小姑娘。”


    “真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