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老外懂鸡毛

作品:《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

    好半晌后,曹子建听到了边上老外用英语说道。


    “此画风格好像同华国唐代的一些山水画,大相径庭。”


    “应该是后人仿董源的作品。”


    “你们俩将画给合上吧。”


    在老外的吩咐下,那幅画卷被重新给合上,放到了条案上。


    不过曹子建也没有选择继续打开,因为在他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画上的物象透过层层水墨晕染呈现交织的明暗光影。


    轻微皴擦造成的质感和轮廓线的消失,迥异先前的唐代绘画传统。


    这画风,就是介于唐宋两个传统之间。


    这个十至十一世纪形成的绘画传统,学界称作“巨碑式山水”。


    虽然说,曹子建也没有百分百把握这就是董源本人的作品,但他可以肯定,这是一幅宋之前的作品。


    当即转身,朝着缪俊开口问道:“缪先生,你来此,主要收什么古玩?”


    “家具和瓷器为主。”缪俊答道。


    “书画不收?”曹子建问道。


    “那玩意,太高端了,我看不懂。”缪俊摇头道。


    “那我看中了那幅画卷,我出手,不算抢你行吧?”曹子建确认道。


    “曹少,即便让你抢行,我也愿意阿。”缪俊笑道。


    “得,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曹子建说着,便是看向柳舒,开口道:“柳先生,我想问一下,我看中的了这里的一件东西,现在能跟你议价吗?”


    “有些东西可以,有些东西要等人到齐了,才能进行售卖。”柳舒答道。


    “那那件书画作品呢?”曹子建伸手指着条案上的那幅画卷,道。


    “可以。”


    “什么价格?”曹子建问道。


    虽然柳舒对收藏没兴趣,但是对于今儿要出手的这些物件,他早早就跟人打听过具体价格了。


    所以听到曹子建的询问,柳舒开口道:“那画卷,你要的话,一万大洋。”


    这价格一出,缪俊眉头一皱。


    因为在他看来,就那乌黑乌黑的画,凭什么卖一万大洋?


    这让缪俊忍不住开口道:“舒老弟,那谁的画作阿?这么贵?”


    “董源。”柳舒答道。


    “董源?谁?”缪俊压根就没听过这个名字。


    柳舒这就将自己背了一夜的信息说了出来。


    “董源,字叔达,洪州钟陵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时期,曾任后苑副使,由于副使是一个闲差,所以他又被称作“董后苑”。”


    “董源工山水,早年学唐代大画家李思训。”


    “后面又传承了王维的水墨山水。”


    “这个王维,就是写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王维。”


    “宋代书画家米芾,在《画史》中给了董源很高的评价。”


    “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峰峦出没’等等。”


    “他的画风影响了后世的许多画家,尤其是在南宋以后,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派“董巨”画风被世人所重视。”


    “到了元明以后,“董巨”画风几乎成了山水画主流,统治着山水画坛近千年,成为华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总之,缪老板可以将他看成华国很厉害的一名画家。”


    “而且,我跟你实话实说吧,那画我找行内人看过,他们跟我说,这是宝贝,低于两万大洋别考虑出手。”


    “我也是看在你跟我父亲相熟的面子,才只要一万大洋的。”


    “舒老弟,这董源被你说的这么牛逼,而且行内人也说是宝贝,那你为什么不直接两万大洋卖给他们?”缪俊不解道。


    这一问,问得柳舒一愣。


    其实,有些话他没说,那就是那些行内人给他的答复就是这是一幅疑似董源的画作而已。


    究其原因,是董源的作品,很多人都没见过。


    加上其山水画风格多变。


    根本没有一个统一性。


    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敢妄下结论。


    不过对此,柳舒自然不会如实相告,毕竟那会影响画作的价值。


    只得道:“那些书法大家手里没这么多钱。”


    可缪俊也不是傻子,笑着开口道:“我看他们也不敢保证,这就是那董源的作品吧?”


    柳舒闻言,沉默了半响,最后开口道:“缪先生,还真是什么都瞒不过您。”


    “要不是疑似,这就不是一万大洋那么便宜了。”


    本来曹子建还想跟柳舒讨价还价一番的,奈何,他的耳边听到了一道脚步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显然,要来其他人了。


    虽然说,那老外看不出,但他不敢保证后面来的人里有不懂字画的。


    所以,曹子建直接道:“行吧,一万大洋就一万大洋,我要了。”


    “曹少,考虑清楚,那幅画,刚刚我们进来的时候,那老外就在看,但是他没第一时间过来跟舒老弟谈价,说明对这画存疑。”缪俊忍不住开口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老外他懂个鸡毛。”曹子建心中腹诽道。


    因为相比起老外,他更相信自己的目鉴。


    这在古玩行,有一个专业名词:望气。


    就是对一件事物总体做出的迅速判断。


    举个例子,你第一次到一家餐馆,一进门,还没吃,但你已经知道这餐厅好不好吃了。


    就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卫生,桌椅餐盘的摆设,服务员的热情程度,店内的客流量。


    使你在一秒钟之内就做出了一个快速的判断。


    对于书画鉴定来说,望气是体会一幅画作的气韵。


    所以这种望气,对鉴定者的眼力有极大的考验。


    鉴赏家对书画的笔墨,造型,图章,题跋,装裱等诸多项目,有相应的认知和判断力。


    抓住几个重点,就立刻可以得出结论。


    而老外对华国书画的鉴定,主要是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归纳形成了所谓的‘形态学’的分析法。


    这种方法借鉴了西方美术史的鉴定方法。


    在他们的认知中,笔墨不过是描绘题材的一种技巧。


    并不能作为鉴定的独立标准。


    他们更注重绘画风格的线条,形态,色彩,质地,留白,空间感等综合表现。


    听起来,更偏重客观的理论分析。


    只是,这种偏重客观的分析,适用于西方绘画,而非华国绘画。


    因为华国绘画,是以画家人格,文化修养为基础的“情绪”的表达。


    这也使得,华国绘画,有一个西方人永远都不懂的词。


    笔墨。


    再有就是印章问题,关于盖有贾似道印章的作品,曹子建手里就有。


    而这作品上的印章,跟自己手里作品的贾似道印章,呈现出相似的状态。


    且印泥泛白褪色。


    虽然不能断定这幅画出于董源手笔,但也不排除其手笔之可能。


    此画的重要性,在曹子建看来,已经不在其与董源的关系,而更在其雄伟完整足为早期山水画的典范。


    这类作品,放眼整个华国都是孤品的存在。


    所以一万大洋,不亏。


    随着曹子建将钱交给柳舒之后,门外进来了两个人。


    喜欢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请大家收藏:()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