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8章带头大哥

作品:《重生84,从养鱼开始

    杞柳的种苗已经分发到各家各户了。


    404林场的技术员在九分场驻扎指导,还带着大家伙到地里手把手的教学。


    怎么种,怎么挖坑,怎么填土,怎么浇水。


    四月的天气已经回暖。


    冰雪已经开始消融。


    大田地里,雪水浸湿的泥土在春风的吹拂下,十来天就把表土的水分吹干了。


    再加上轻耙重耙的整地,既松了土,也调整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为春播打下了基础。


    而种杞柳的1000亩大田,却不用整地。


    杞柳的种苗是去年割下的种条,开春之后,被切成一段段的,在温室大棚里种上。


    这个大棚年前就要建好,年后烧上几天的炉子,把室温提起来,太阳再把地温提升,就能育苗。


    从2月下旬开始,一直到四月中旬。


    用四十天的时间,种条上的芽孢就能长出近四十公分的枝条来。


    这就是种苗了。


    如今,一车一车的种苗被拉到了九分场,要一颗一颗的移栽到大田里。


    此时室外的气候条件与温室中虽有差异,可也不算太大了。


    林场技术员在田中做着示范,其他职工都围着看。


    有些人还亲自挖坑栽种,让技术员指导。


    卢昌华站在不远处,望着上百人的学习队伍,心里很是感慨。


    如果杞柳试种成功,那么长水农场就真的与众不同了。


    正在想着未来美好前景的卢总,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他还以为是媳妇儿想他了,结果是大哥的电话。


    自从上次跟大哥深谈了一次城市发展规划的思路,好长时间没来找他了。


    这会儿难道又有了麻烦?


    接起电话,卢昌中爽朗的笑声就传了过来。


    “哈哈,老弟啊,你出的主意不错,我按照你这个思路又扩展了一下。现在规划已经批准了,我准备大干一场。”


    “好啊,这样你的工作就有成效了。”


    田间的风很大,卢昌中听见话筒里尽是风声。


    问道:“你在哪儿?”


    “我在九分场。”


    卢昌华也知道室外噪声大,赶紧捂着话筒,说话的声音不自然的大了起来。


    “哎哟,我的耳朵。”


    那边的卢昌中被激的赶紧离开听筒。


    “我有事找你,有空来一趟……”


    卢昌华只听见让他去一趟,具体到哪儿也没听清。


    他赶紧跑出农田,上了车。


    关上车门的那刻,立马隔绝了外面的风沙。


    噪音也小了很多。


    “喂,大哥,我没听清。”


    “我说这几天有空你来一趟,我跟你商量一下招商的事。”


    “你开招商会就行呗!”


    “嘿,五大连池一个县级市,想要招商何其难啊!总得有个带头的。”


    “你的意思是让我当的托儿?”


    “什么忙托不托的,就是你帮我起个头。”


    “行吧,这两天我这有点忙,过几天我就去。”


    哥俩撂了电话。


    卢昌华在车里坐了一阵。


    大哥说的也是实情。


    五大连池虽然有一定的名气,可是毕竟是个县级市,人口也少,只有三十来万。


    在那儿做生意全靠外来人口。


    要么就是旅游的,要么就是把产品销往外地。


    当地的市场不大。


    五大连池最大的优势就是水资源。


    至于什么火山石啥的,全国各地有火山石资源的地方也不少,这也不是他的主要优势。


    他最独特的优势就是矿泉水。


    这可比那些世面上的水品牌要有优势的多。


    只是可惜。


    资本并不青睐他的资源。


    为啥?


    因为人家普通的水,经过净化之后就能卖高价,为啥还要用你这么好的水呢?


    这水是要付资源使用费的。


    是要给国家交钱的。


    成本这么高,谁用好水?


    在消费者心目中,水这个东西随处可见,很多人还没有接受花钱买水喝的观念。


    城里的讲究人也只是在外出办事时,才购买瓶装水。


    可不是十年二十年后。


    真要是带头,恐怕自己也只能投矿泉水了。


    正琢磨着,九分场的书记凑了过来。


    卢昌华赶紧推开车门。


    把他让了进来。


    卢昌华拿出香烟来,又递给他火机。


    九分场的书记李东,四十多岁的年纪,被风吹成大背头的造型,让人看了就想笑。


    “卢总啊,这一千亩杞柳能打多少条子?”


    “一千五百万根吧。”


    “这么多?”


    “这是估算的,具体还要看实际产量。”


    李东就是在外面被风吹的受不了了,这才挤进来避风的。


    卢昌华也乐得和地方官做朋友。


    在九分场,卢昌华坚守了十天。


    这1000亩杞柳算是都种下了。


    然后就是组织承包户浇水。


    春风大,水分流失也快。


    杞柳是喜潮湿的习性,没水就不长了。


    等他赶回家,三分场也开始组织春播了。


    卢昌华去六号地看了一圈,也没啥可操心的。


    家里就爹妈在,糯米三月份就开学了,盛宇也去了幼儿园。


    媳妇儿这段时间也留在北宁照顾孩子。


    老卢本想着三月份也搬去北宁,可老胡头劝了一番,说九月咱们一起再去,现在你要走了,我们就一家在这儿,多孤单啊。


    老卢再三思量,觉得还是九月份一起去为好。


    这事,卢昌华和王瑶又商量了几次。


    决定,把原先给爸妈准备的房子转给老胡头他们。


    至于爸妈去了就跟糯米和盛宇住在一起,反正房子也大,楼上有四间呢。


    这样,就变成了,赵雅和胡乐都在自己家住了。


    学习的时候可以在一起,写作业也可以在一起,吃饭各回各家,都是小灶,干净卫生又营养。


    不然,这些老人来北宁干嘛?


    他们的爱心都没地方释放。


    上学的时候,他们都跟着,放暑假寒假了,就一起回农场,这样也挺好。


    这个事总算是理顺了。


    让卢昌华也松了口气。


    他一直还惦着给胡家也租套房子呢。


    可小区里就是没有空房。


    现在这么处理,皆大欢喜。


    在家休息了一天,熊宝也跟着腻歪了一天。


    第二天,他就去了北宁。


    在路上给大哥去了电话。


    卢昌中等了十天才把老弟盼来。


    赶紧在电话里说道:“那什么,你去鱼庄,让你大嫂给你开个包房,你先吃着,我这就赶过来。”


    “大哥,你别急,我也没到呢。咱俩可能差不多时间。”


    “那就在鱼庄见。”


    卢昌华赶到鱼庄时,大哥卢昌中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见老弟来了,他迎了过来。


    “老弟啊,你可是真难请啊!”


    “大哥这话说的。我的1000亩杞柳苗刚种完。虽然不用我亲自种,可也得监督着。”


    “来了,老弟,快进来。”


    大嫂赵妍见卢昌华来了,也迎了出来。


    冯婷婷也鸟鸟婷婷的过来了。


    “昌华来了?可有阵子没见着你了。”


    “忙啊。”


    一行人进了包房。


    大嫂和冯婷婷都去忙了。


    哥俩坐下,喝着热茶。


    卢昌中看看老弟笑着说道:“看样子,你这个带头大哥是当定了。”


    “怎么个意思?”


    “我们在哈市的招商会刚开完,也来了两波投资商,实地考察之后,都觉得投资条件不是很成熟。”


    “哪里不成熟?”


    “一个是电力,一个是交通。”


    “电力方面,现在我们也使用的是北宁电厂的电,确实电力缺口很大啊!”


    “第二个就是交通。”


    “虽然我们正在抢修旅游专线,可是他们乡镇的道路还不是很完善。”


    “既然知道这些条件不成熟,那就去改善嘛。”


    “我也知道要改善啊,可钱呢?”


    “我们现在是归北宁管,可是北宁也没有多余的钱啊!”


    “那你的意思是?”


    “我是这么想的。”


    “现在这种情况,我们市府只能邀约昌和集团来先投资了,你看有没有可行性?”


    卢昌华喝着茶没有说话。


    卢昌中见状,心里一沉。


    过了一会儿,卢昌华这才说道:“大哥啊,昌和集团早就股改了,投资这种大事可就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了。”


    “那,农场的柳编……”


    “那是我个人的投资,跟昌和集团没关系。”


    “哦,我还以为是昌和集团的呢,宣传上都这么说。”


    “嗨,这是农场局要借点名头,我也就随他们了。”


    “老弟,那你看……”


    “大哥啊,投资人都不愿意投资,说明你们条件确实有欠缺。”


    “是,这个我知道。我们已经着手筹资,准备把路修一修了。”


    “电的事,也重要。要是这个不解决,是没人来投资的,包括我。”


    “那?”


    “我觉得,你应该协调一下北宁供电局,实在不行,花点钱搞个专线,就为十几二十家重点企业服务,他们不与当地居民抢电用。”


    “老弟,只要你答应来投资,这个事我来办。”


    “大哥,如果让我个人投资,我只能投资矿泉水开发项目,而且要独家开发。”


    “独家开发?”


    卢昌中一听这话,眉头一皱。


    他知道独家开发意味着什么。


    可要是那样,自己这招商计划就得搁浅一半。


    原本,他们计划在矿泉水开发上,引进五到十家企业。


    这样至少可以引进五千万到八千万的投资。


    如果是一家,你能投多少?


    “大哥,我们可以签订一个协议。”


    “正式投产后,我们当年的产值要达到5000万,你们的税收优惠政策我都不要,就要独家。”


    “如果你们同意,我马上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