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限田

作品:《我夫郎是恶毒男配

    郑山辞忙不迭道歉


    虞澜意勉强原谅了郑山辞。小平安锤了一会儿腿就去玩了,小孩子待不住,


    “清音他们什么时候回来?"


    虞澜意还有些想念郑清音了,嫁人后还不知道他过得如何,在徐州习不习惯。


    郑山辞沉吟说道:“要是施兄抓住这次清丈田地的好处,再把地方治理好回来升官的可能性很大。


    虞澜意抓住重点:“三年任期结束,那清音还要待两年。”


    “徐州在大燕也是富庶偏下的地方,施兄也跟我通过信,你放心。”郑山辞安慰说道。


    “过年我多寄点东西到徐州去。”虞澜意的怜爱之心泛滥了。


    郑山辞说道:“到时候我跟你一块去挑。”


    徐州


    施玄把徐州一半的田地清出来了,还有一半的田还在继续,这段日子他让清音待在家里不要轻易出门,就连他自己出门都是带着佰役,世家逼急了就会狗急跳情,世家先会德衣炮弹,而后是威胁,这些手段都用尽后就会想把人做掉


    所幸现在还没出事。


    徐州的天气比京城要冷一些,现在已经到了十月份,天气渐渐变冷了。郑清音打算给施玄做一件披风,还有一件厚厚的衣袍,里衣也做一件毛绒绒的穿在身上,。


    想到施玄穿着他做的衣服去府衙,郑清音心里还有些高兴。


    他这段日子就一直在忙着跟施玄做衣裳,施玄让他少出门,他也静得下来,


    世家们不傻,他们知道施玄的身份是京城施家的人,如今的夫郞是户部侍郞郑山辞亲弟弟,掂量施玄的身份时就不能光看施家这边的关系网,还有郑山辞这边的关系


    日前施玄已经把一半的田地都清出来了,世家们要求也不多,他们希望用钱来换命,如今施玄愿意给他们一点面子,他们也愿嘉交出一些人给施玄交差,落得一个两厢满意


    施玄考虑过后,抓了几个典型就同意下来,把这几年的田税补全,另外还要罚三倍的钱,田地归府衙所有。


    世家们同意了。


    徐州清丈田地,在施玄和世家、乡绅的妥协下进行得飞快。


    功曹低声问道:“大人,我们就这样放过他们?"


    施玄淡淡道:“日子还长,这事放过他们也放过我。


    在徐州的地界上他始终是一个外来人,而这些世家在此地已经盘踞多年,先把朝廷交代下来的事完成,其他的都可以缓一缓。他还要在徐州待两年,慢慢跟这些世家磨


    再者施玄本身就是世家出身,只要徐州的世家知趣一些,施玄也乐意给他们一些面子。不管是在官场上,还是做事上,要圆滑一点。


    施玄是喜欢佛经,但他同样也是一位年纪轻轻就在朝中处于中坚位置的官员。


    世家子弟身上的脾气和特性,官员的精明,他身上同样有。


    这些属于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结果。


    施玄跟世家达成共识,郑清音也不用已经在家里了。休日,施玄就跟郑清音一块去爬山。


    两个人到了徐州越发恩爱,徐州的百姓都看在眼里,觉得太守跟太守夫郎是一对壁人,长得跟神仙人物似的,身份也相符.


    全州是地方清丈用地的一个编影、京城的态度强硬,连床次辅文样的人都照合了,可以话明帝是动了直格,他们这些地方上的官员要是不留神就会被游下去,现今不敢跟上面的硬动更,整下还把省流院和一些户部的官员派下来了,这样他们就更小心了。


    个个地方官员在自己的地盘上都是呼风唤雨的存在,现在遇见从京城下来的官员都是小心招待。


    看京城的态度这次一硬到底,没挽回的余地。


    地方官员对清丈田地敷衍了事,


    ,一方面就是认为京城中有大人物要阻止这件事,结果武明帝先拿京城开刀。京官都倒了,


    他们这些在地方上的官拿什么斗。要说阳奉阳违也成,


    ,都密院跟户部的官员都来了,


    想要阳奉阴违这就是在把自己的命递到都察院手里,


    地方官员老实了。


    清丈田地这事让百姓倒是看了一阵热闹,闹得最凶的时候府衙上午的菜市口都染满了血。


    “这群人终于遭报应了!"一个老汉痛快的说,"之前不把地卖给他们,他们就让混混上门来捣乱,不让人做生意,现在终于被砍脑袋了。““这些人仗着家里有人在府衙做事就欺男霸女,现在终于被收拾了,这些人一块被收拾了,剩下的人也要夹着尾巴做人,府衙这几年有好日子了。"有书生说道。家中有势力的,大多都隐匿了田地,清丈田地把这些人一块清走,让百姓的日子又好过了。上街出门时不用心里还夹着小心,生怕遇见这几个纨绔子弟。田地收拢到府衙,有非法收过来的田地,府衙就物归原主,剩下的田地留着等分地,还有一部分田地租给百姓种植,相当于给府衙种地。佃户们有的人凑了几两银子去买了一亩地。府衙的主簿会登记下来,一个人拥有的田地超过一百五十亩地就会引起府衙的关注。佃户们买了田地,心里很高兴,他们打算再到昭头上多打几天沙袋,多点钱就可以去买地了。他们不求上好的良田,只要是中等的田地就满足了,工部有新的沤草肥,类丹,要是田地肥力不好,他们可以多做点肥料,然后每年都轮种不做佃户后,也不会吊着一口气去地主的土地上劳作。他们不管是去客栈洗盘子,还是去码头打东西总归是靠自己的力气在生活。这靠着力气的生活不用把钱再给地主,这是他们自己的钱。现在佃户们最期盼的就是多攒钱买地回乡好好过日子。


    日子有盼头,做什么都有劲。


    佃户们浑身疲惫,他们扒拉着饭碗想着多扛几袋沙袋,多赚点钱


    刘大虎就是佃户中的人。他的力气很大,每天在码头上能赚一百文钱。给地主做活时,地主就把他当牛来使唤。


    他想当牛还当不成牛。牛这样的牲畜珍贵,用了一阵就要放牛歌息一会儿。但人就不一样,人只要能干活就干活,待遇还不如牛。


    刘大虎有次生病要死了,管事打算一张草席就把他打发走了。是他命不该绝自己又活过来了,这样才能撑到现在过好日子。


    他想先攒点钱去娶个媳妇,再到乡里置办田产,一辈子就在乡里安家。


    这日子他从前没有想过,现在想起来都是美滋滋的。


    都是朝廷把这些地主收拾了,让他们自由了。刘大虎心里感激朝廷,朝廷没把他们当根草一样,抛弃就抛弃了,踩死就踩死了。


    他们不是牲畜啊,他们也是人啊。


    京城


    崔子期的信看,他是都察院的人,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又不一样了。崔子期先是吐槽在地方水士不服,上吐下泻一点都不威风,郑山碎把崔子期的信看完,都京院的行动还算顺利,毕竟是领了皇帝的命,还给崔子期一把尚方宝剑在,崔子期不会轻易动用,但好歹能威惯这些官员郑山辞想了想,把田地收回来朝廷的地就多了,这些地会通过两种方式流出去,一是分地,二就是买卖。郑山辞铺开纸面,给两位好友分别回信回完后他叫旺福:“尽快把这两封信寄出去。“是,大人。”两位好友在地方上还味,规山碎看了两个人的信,他觉得对田地不要做出一定的限制,当然他没有想要逆天改变整个田地的宿命,在大燕田地就是最重要的,所以以后还是会发生隐匿田地,侵占田地的事,他能的的就是尽量延缓这个进度,郑山辞在奏折上写下限田。限制购买田地,首先百姓,商人跟官员这三个阶层的人限制购田的数量不能是一样的。郑山辞知道,如果把官员的田地限制太狠,他们反而更会选择隐匿田地,要把握一个度官员限制买多少田,郑山辞打算明日把户部的召集过来一块讨论。郑山辞把事情想完了,他走出书房。天色已经有些晚了,小平安去找小伙伴玩了,还没到用晚膳的时候他就没回来。虞澜意去找郑夫郎去了,郑山辞想出去走走。街道的商贩已经开始收摊了,晚上来的又是另一批商贩。郑山辞去买了一碗豆花,问了问卖豆花的大娘.“大娘,你在这卖豆花多少年了?"大娘边收拾摊子边说:“我们在这卖豆花卖了十五年了,这豆花都是干干净净,我们自己种的豆子,自己打出来的豆花,又嫩又好吃。京城中的人都喜欢吃。郑山辞吃了几口确实很好吃,还是热气腾腾的,“大娘你一般什么时候在这里摆摊?"


    郑山辞跟大娘聊了几句,大娘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每个月的摊位费么?我的摊位小就是一个推车,每个月一百五十文。有什么诉求,害,就是想让朝廷把摊位的位置做了防雨的棚子,下雨天总是麻烦。


    郑山辞听完笑着点点头。


    买豆花的大娘过了几日后下午准备收摊,看见有人来修屋顶。


    “这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说是要在这片空地修个房顶,这样我们买菜下雨时就不用淋雨了,撑着伞也不方便。


    卖豆花的大娘笑道:“哎呀,朝廷里的大人真细心啊,这都想到了。"


    有商贩找来办事的衙役说几句,递一根烟就把话套出来了,“谁说不是,这修房顶不单单是京城在修,下了文书让地方都修一修。


    大娘:“哎哎哎,我之前碰到一个小伙子他还问我说这里需要有什么改进的地方没,我就说了下雨天会淋雨的事,这事不会跟他有关吧。


    个商贩果断摇头:“什么小伙子有这么大的份量,就是凑巧的事。


    大娘想了想也是,她推着推车回家。把遇见郑山辞的事抛之脑后。


    修个屋顶几天就修好了,这屋顶比棚子好使,耐用。


    郑山辞写了折子说摊位的事,这是一件小事到了内阁手里就批下了,这份奏折甚至没有经过武明帝的手,这样的小事,武明帝也不会过问,魏首辅只提一句,武明帝就点头了。


    郑山辞另一份奏折倒是让阁老们思量了许久。


    “限田这个主意不错。”萧次辅沉吟道。这样土地可以最大程度上的调配,有了眼制田地不会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些人的手里,现在提出这个办法是最容易施行的时候,要是过了这个时机受到的阳碍就更大了。


    他们争权夺利有一个前提就是大燕必须稳定,限田就限田吧,他们还有别的路子可以赚钱。


    还是有几个阁老反对,魏首辅说道:“那我们举手表决吧。


    半对一半平了。


    “这样我就把这个结果写上去让陛下做决定。”魏首辅把问题抛给武明帝。


    阁臣们纷纷赞同。


    雷阁老是支持郑山辞的,他做过户部尚书,对田地的了解比其他人都要深,郑山辞说限田的办法能让外边稳定下来,百姓踏踏实实的,这样对他们也有好处。而且郑山辟限制官员买两百亩地,这也把官员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了,不至于跟制得太死,郑山辟不是一个激讲的人,很有分寸,雷阁老欣常这样的人,要是说那种中硬腆气不会说话,但为民着想的官员,罱尚书也遇风了。不过并不喜欢。他们做官后考虑的事情复杂,不是一个愣头青。要是像头青这样在官场上走不远。奏折到了武明帝手上,武明帝琢磨了一下就把折子批了。谢承跟在武明帝身边,他也能看一部分的奏折。谢承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他陪着武明帝处理奏折时,全当自己不会说话。等武明帝把奏折批完后,他摆摆手:“你也先下去吧。谢承应声出去。他找谢澹去了,谢澹对武功很有兴趣,武明帝找人教他练武。谢承到了院子,一个桃子扔到他头顶,谢承捏着桃子抬头就看见谢澹笑吟吟的看他。"皇兄,你这身手太慢了。做了太子也要锻炼身体。”谢澹说这话眉眼飞扬,样貌浓墨重彩的漂亮。他从树上直接跳下来,谢承的心顿时就跳得七上八下的。谢澹早就这么玩过多回了,他拉着谢承一块进屋,谢承做了太子后,接触朝廷就更深了。再加上武明帝看重他,谢承一直都很忙。这次终于能找二弟一块吃饭,谈天说地了谢承会喝酒,但谢澹年纪还是太小,谢承不让他喝酒。谢澹只好同意。谢承用完膳他回去继续做课业,他在武明帝那批奏折,回到东官还要做郑山辞给他布置的作业。这次郑山辞给他布置的课业只有四个字,稳扎稳打,对郑山辞给他出的课业,谢承都很慎重。稳扎稳打,谢承思考起来,大燕现在的情况,国车新克盈起来,至少在面对天交的时候还能妆实,边境安稳,最近听以盗夷有点小。快要到终天了,蛋典就会闹出一点小司,现在朝产因为田地的事都有些准道,在谢军看来这样的懂值才是对的,谢巴自己最近的见闻感受跟稳扎稳打联系起来,心里有了思路,他一口气写完。写完这篇文章谢承回过神来,天色已晚,而他现在然开朗。把这篇文章写完,谢承更加理解这段日子的朝廷局势了,。田地清了,父皇不会再做出更大的动作,至少不会比清丈田地更震动,现在所做的就是安静下来,等今年这个年过去后,新的一年慢慢的磨出来,提拔新的官员,打压旧系官员。一拉一压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另外谢承在盘龙殿注意到武明帝对边疆的关注度变高。看来裁军后又把虞将军调回来,父皇还是不太放心。朝堂上的官员都是老狐狸,谢承深知自己现在还做不到让他们真心实意的畏惧,但他可以先培养小的一辈,抓他们的小辈比如他的两个伴读。两个伴读的家世不差,伴读天然就是他的班底。谢承现在的思维越来越向武明帝靠拢了。谢承把郑山辞的课业想通了,郑山辞却还没闲着,他回到家里才把户部的公务处理完了。郑山辞喝了一口热水,起身给书房落了锁。他走进屋子里,虞澜意听见动静斜了他一眼,自己躺在床上拿着话本继续看。郑山辞洗漱后上床抱着虞澜意。虞澜意把郑山辞的脸薅到一边,自己继续津津有味的看话本。“什么话本这么好看?"虞澜意:“这是你们户部名下的书铺新出的话本。写的是一对夫夫的事,挺好看的。户部名下书铺每次出了状元笔记,虞澜意都会买一套,留着给长大后的小平安。


    户部的书铺是开始接其他的话本了,郑山辞让管事分辨了,出的话本也是符合大众的,毕竟是官府下的书铺还是要正经一些。


    有太学生见崔子期写的话本很有趣,他们也写了几本,只是能过稿的人在少数。崔子期那是真实经历,旁人没经历过写不出来。


    郑山辞自己也拿了一本书看,他没看一会儿竟然闭着眼睛睡着了。


    虞澜意见天色不早了,把话本放下正好喊郑山辞去吹蜡烛,抬头一看郑山辞坐着睡着了。


    虞澜意只好把他手里的书抽出来,给他盖好被褥后,自己从郑山辞身上跨过去吹蜡烛


    郑山辞睡到早上就去上值,休息之后,他翻看了今年漕运的单子,郑山辞想了想把玉风,叫过来.


    玉风恭敬道:“这事不经过下官们的手,一般都是尚书跟侍郎大人做主。户部只管京城这一条河道,地方上的河道是由地方衙门管理。


    郑山辞领首:


    “我知道了。


    玉风被郑山辞派下去主管发俸禄还有其他一些琐事,项郎中办事不错,郑山辞就让他管着户籍,田册这事是郑山辞亲自管,


    至于范侍郎什么事都要管一管,只要郑山辞需要了就可以甩些是给他做。侍郎是二把手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郑山辞管户部来后,只要是该给的款子都没有拖延过。他做太常寺少卿时就还被项郎中拖延过体禄,这事不能再做了。该给的银子就给,不该批的款子就不批。


    几个部门来拿款就利落多了,户部的官员也不端着了,把事情办完就去做自己的事。郑山辞对户部的人员没有什么调动,只是把公务跟职责都分明了,出了事故直接找人。


    礼部的官员来一趟户部办事办得很快,他回到礼部只在私下跟人感叹户部的人不爱拖着人了,以前这是小事,尚书都不爱管这些,郑山碎自已经过一遭后,才知道户部官员胸里的傲气,这便要改正这种风气。


    郑山辞最近的目光落在漕运上,找了户部不少官员问过,打算明日下值后亲自去码头看一看。今天下值还要为给谢承上课做准备。


    苏言每次同苏大能说话,苏大郎的目光闪烁,联想到众亲前后态度的变化,苏言觉得突破口在苏大郎身上。等一日苏言找苏大郎相熟的几个叔伯给他们银两,请苏大郎一块去吃酒。让叔伯们瑞着说是自己的一点心意。


    等苏大郎喝醉后,叔伯都由人扶着回去,苏言扶着苏大郎问他:“爹?“


    苏大郎没搭话,醉得厉害。


    “你为什么不让苏言去刑部?"


    苏大郎嘀嘀咕咕听不清。


    苏言的心情突然急切起来,灯笼的光照在苏大郎验上,苏言对目光落在苏大能脸上,他打量者苏大郞的脸。眼睛、鼻子、嘴.….苏言回想自己的长相,他是薄唇挺鼻,跟云娘要像一些,跟苏大郎却没甚相似之处。


    云娘跟谁像,她是聂夫人的丫鬟,听说之前是逃荒逃出来的,聂夫人好心救了她,一洗干净云娘跟她长得有些相似,又见她可怜就留在身边做了一个丫鬟。


    苏言端详苏大郎的相貌,又问道:“你为何要偷偷去看聂公子?"


    自打他在刑部跟着杜宁做事后,他就对家里的一切产生的怀疑,母亲为何对聂府的事避恐不及,聂大人跟聂夫人待她都很好,父亲转念态度太快,还不敢直视他的目光。还会偷偷的去聂府后门只为了看聂公子。


    苏言出外勤,有机会就会跟着苏大郎,每隔五六天,苏大郎都会去聂府后门看一看。


    为什么要看一个毫不相干的人,除非他们有关系,有利益。


    “你的儿子是谁?”苏言扶着苏大郎轻声的问道。


    苏大郎半晌没反应,他突然推开苏言,歪歪斜斜的走在路上


    “我儿子啊…以后要做大官


    苏言听见这里有些无奈,苏大郎一直都盼着苏言能扬眉吐气做大官,这话苏言已经听过百遍了。他突然对自己怀疑自己不是苏家父母的亲生儿子这事觉得有些荒诞,怎么可能。


    他该是魔障了。


    “我儿子从小….锦衣玉食荣华富贵”苏大郎歪歪倒倒的又说了一句醉倒在地上。


    苏言扶着苏大郎回到家里,云娘见苏大郎这个样子眼中闪过一丝嫌恶,“怎么喝成这个样子?给我吧。


    云娘扶着苏大郎,顺嘴问道:“你爹有没有说什么胡话?"


    苏言微微一笑:“没说什么,就是说想让我做大官。


    云娘闻言心中松了一口气:“做甚大官,只要稳稳当当的就成了。我们家就是普通人的条件,家里又穷,没人脉,当个小官都是天上掉馅饼了。


    苏言沉默不语。


    锦衣玉食,荣华富贵,这样的日子他没享受过。要是苏大郎的话还有疑虑的话,那云娘在他进门后问苏大郎有没有说实话,这就可以断定下来。


    苏言这几日跟着杜宁一直出外勒,他拐弯抹角的跟杜宁打听了一些聂大人的事.


    杜大人给他透露三条信息,聂大人喜欢喝春芳楼的茶,每日休沐若无事都爱去。聂大人喜欢严谨细心的人。聂大人只有一个儿子,想要讨好他就跟他儿子拉拉关系。聂大人的喜好,杜大人都说了一些。


    杜宁只是想苏言想了解一些上官的喜好很正常,说明苏言上进,他把知道的都说了。


    苏言休沐日就去春芳楼,去了三次,终于撞上了聂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