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武举,似乎也是条路

作品:《红楼霸王:项羽穿薛蟠

    项羽听到贾珍的提议,先是呆愣了一下,随后却是苦笑道:


    “武举倒也是个路子,可武举也需文试,哪里那么容易过的?”


    他自然是会打仗的,但若说考试却是两眼一抹黑了。


    大魏的武官,多是以世袭、恩荫等继承制度为主,对于武举这个选拔方式并不是很重视。


    武举在大魏,也只作为选拔武官的一个补充,比直接捐的官略好上一点,却也有限。


    武举考试的内容没有文举那样细致,一般只有两科。


    先试策略,后试武艺弓马。


    其中还是以策略为重。


    如果策略没能中试,直接就不能继续参与后面的武艺弓马考试了。


    贾珍见他这个反应,立刻想到薛蟠大字都不识几个,更别说兵书战策了。


    想到这些,他刚刚射箭被爆杀的沮丧心情顿时都好了不少,却还故意笑着安慰项羽道:


    “不过是考《武经七书》,又不是让你写策论,死记硬背足矣。”


    《武经七书》就是武举的官方教材。


    其汇编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兵法》、《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而成。


    这是北宋时,朝廷为了武举推行的官方教材,被各朝代沿用至今。


    这七本书里除了《李卫公问对》是唐朝的,项羽一无所知外。


    其他六本他倒是都或听过,或看过。


    但就是没背过。


    你让项羽打仗,他带兵堂而皇之的刚过去就能赢。


    但你让项羽用计谋,他照样带兵压过去,根本来不及用。


    项羽闻言,却也往心里去了,但很快又摇头道:


    “如今还剩两个月,我哪里背得完?”


    “且若真要参加乡试,怕是要即刻出发回金陵,难道我要在路上背书?”


    不同于文举的三年一次,武举是六年才举办一次。


    而今年正是六年一次的武举,且距离举办乡试的时间只有两个月了。


    不论是文举还是武举,乡试都是在原籍进行。


    且若想要参加,还需提前报名。


    也就是说,他除非立刻回金陵,不然可能就赶不上武举的乡试。


    “说起来,今年是今上改元后第二次武举。”


    “当初第一次武举,因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才未能殿试。”


    “若是所料不差,今年很可能会进行殿试。”


    贾珍明知薛蟠不会参加,却是一脸遗憾的提起殿试。


    想起刚刚输了一把宝弓,还搭进去四百两银子,他还忍不住半开玩笑,半是嘲弄的道:


    “到时候文龙在今上面前露露脸,若能得今上看中,没准还能拿个武状元回来呢!”


    武举的时间和模式基本照抄文举。


    乡试和秋闱一样也在秋天,九月份举办。


    会试同春闱,在春天三月举办。


    至于殿试,就主要看皇帝心情了。


    如果皇帝没时间,或是没心情。


    会试通过后,就会直接按名次钦赐武进士及第出身,恩荣次第,刻录立碑,一如文进士。


    如果皇帝心情好了,就会在四月初一举行殿试。


    到时会由皇帝会亲自勾选一甲三名,选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但大魏迄今为止,就只有过两次武举的殿试。


    一次是在太祖时期,刚刚确立要开办武举的那一次。


    一次就是在如今的太上皇登极之初,第一次举办武举的时候。


    所以若按照这个惯例来看,贾珍倒也不全是胡说八道。


    因景顺帝登极后第一次武举时,因为某些原因没举办武举殿试,直接赐了出身了事。


    所以按照惯例,这一次说不准还真有可能来一次殿试。


    虽然有特殊原因,但比起文举次次都有殿试的荣耀,也能看出武举在大魏是多么不受重视。


    “珍大哥也不必激我,若只比武艺弓马,拿个武状元不过探囊取物。”


    项羽听出他话中的嘲讽,冷哼一声,又皱眉道:


    “就是文试确实有些麻烦。”


    其实以他的悟性,两个月将《武经七书》吃透也不难。


    但若说咬文嚼字的将全文背下来,又确实没那么容易。


    “乡试好说,金陵那边都是咱们的老亲,只要差不多就肯定能点你。”


    贾珍听出他的不满,忙笑着帮他分析起来。


    “倒是会试有些麻烦,这边兵部暂时没有多少咱们的人,恐不一定能帮得上忙。”


    项羽一听这话,眉头微微舒展,点头道:


    “这么说起来,倒也不是不能试试。”


    他最担心的就是时间太紧,乡试不能通过。


    若乡试过了,就有半年时间将《武经七书》背下来。


    且上辈子他就吃了兵法的亏,被韩信用计搞得兵败垓下。


    若是将《武经七书》吃透,倒也不失是件好事。


    哪怕他自己不用,也能防患未然。


    “那你就去试试吧!其实只要能进会试,哪怕最后得个同武进士出身,只要运作得当,由虚转实也不难。”


    贾珍这些日子被薛蟠缠得早就不耐烦了,自然乐得他去参加武举,还补充道:


    “京营许不一定能行,但只在都中却是不在话下。”


    和文举相比,武举入仕更为艰难。


    授予的官职品级通常都不高,且多为署职、试职。


    说白了,就是原本有官身的职务不变,官衔升一到两级。


    而没官的,则只授虚衔,并不实授。


    虽然武举不受重视,但大多时候,普通军户和平民想通过武举当官也很难。


    基本都是低级武官或军中幕僚,用来锦上添花或是由幕后转台前的一个出身。


    不过,正如贾珍所言。


    以贾家的人脉,若薛蟠真有了武进士出身。


    想帮他由虚转实,混个能带兵的实职就太容易了。


    项羽却是听出他的言外之意,斜睨着他道:


    “如此说来,珍大哥这边是要不来官了?”


    这些日子,贾珍根本就没去问过,只是一味推脱罢了。


    此时一听这话,贾珍顿时有些讪讪,忙解释道:


    “以咱们的背景,弄个虚职不难,但除非你有世职,或是恩荫,否则能代兵的实职你就别想了。”


    “哼!”


    项羽冷哼一声,刚要发作,就见一众丫鬟婆子簇拥着一个小妇人来了。


    这一下,项羽顿时呆愣原地,眼中满是震惊的看着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