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范季教韩非商业致富,教育育人

作品:《大秦当瞎子,你让我娶少司命?

    范季慢条斯理道:“首先是创办学堂的事情。”


    “免费入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子可以免费读书,接受教育。”


    韩非眉头紧皱,面有难色地问道:“如果全国都这样实施,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秦国的如今的税收我查过,的确是较为富饶。”


    “但现在这种情况你也知道,打仗可是很费钱的啊。”


    “要是再出钱修建学堂,恐怕就是金山银山也不够使的。”


    而且不仅仅是修了学堂之后就不用花钱了。


    后续还有一系列的费用等着。


    比如说课本、老师的工资、教育用品。


    这些可都是钱。


    范季嘴角轻轻一扬:“谁说要让国家出钱了?我问你,秦国乃至各国之中,最有钱的是哪些人?”


    韩非不假思索道:“像你这样的生意人。”


    “嗯?”


    范季愣了一下。


    “生意人就生意人,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像我这样的?”


    韩非笑道:“我听红莲说了,你把吕不韦的生意都接了过来,现在做的比他之前还大。”


    “紫女和弄玉几个人都忙不过来。”


    “仅是上个月一个月的收入,便抵得上之前韩国半年的税收。”


    “那可不是像你这样的生意人?”


    范季听后脸色顿时变得古怪起来。


    原来我这么有钱?


    你别说,他还真不知道这茬。


    生意是紫女在打理,收入自然也是她在管。


    从来了秦国之后范季就没操心过这方面。


    要不是韩非这么一提,他还真不知道现在自己的收入已经这么恐怖。


    不过话又说回来。


    虽然我家挣得多,但是花的也多啊。


    前段时间小衣还跟他说过。


    要不是有紫女这个生钱罐在,就算是把吕不韦的罗网接手过来也养不起。


    罗网和流沙养了这么多人,那么多张嘴需要吃饭,这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范季摸着下巴道:“既然商人这么有钱,那何不让他们出钱来建学堂?”


    韩非闻言苦笑道:“谁不知道那些做生意的都是属貔貅的,只知道把钱往肚子里吞,要让他们拿钱出来比要他们的命还难。”


    眼看着范季脸色不太对劲,他赶紧补充道:“我没说你啊,也没说紫女。”


    范季摆了摆手,不以为然。


    “商人虽然挣得不少,但却一直地位低下。”


    士农工商,从周朝开始,商人的地位便一直很低。


    其中有着很多因素在里面。


    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又离不开商人。


    各国中商人每年提供的税收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还能带动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一个国家要想经济繁荣,就离不开这些商人。


    最实际的例子便是现在的齐国。


    齐国是个富饶之地,物产丰富,因此衍生出了很多的商人。


    而齐国也是靠着这个成为七国中最有钱的存在


    虽然如今的齐国并不主张发展军事力量,但他们的国力可不弱。


    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在背后作为支撑。


    这些钱哪里来的?


    大部分都是商人的税收!


    这个时代就是一边享受着商人提供的便利和条件,一边鄙视这些勤劳的小蜜蜂。


    在宋代有文章记载:“士农工商,四者谓之业。士者为学,农者为耕,工者治器,商通有无,此之谓事。”


    说的就是士农工商虽职业分殊,但皆为本业。


    故四民作为社会的基本民众,正所谓柱之石,国之本也。


    秦国的商人地位原本是不低的。


    但自从商鞅变法提出重农轻商之后,商人的地位才急剧下降。


    秦代军人、官吏和百姓都享有人身、财产、婚姻和单独立户的权利。


    但商人、赘婿、后父三种人的权利却受到限制。


    秦国推行“重农抑商”。


    认为农耕是本业,经商是末业。


    所以商人阶层受到歧视,甚至有商人不得穿丝绸一说。


    可范季觉得,适当提高一下商人的地位并不是什么坏事。


    商人的确是挣钱,但也是靠本事挣钱。


    特别是在这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


    在各国间往来做生意的,那可谓是把脑


    袋拴在了裤腰带上。


    每个国家都是在一边吸着他们的血,一边痛斥他们。


    商人心里苦,但是商人不说。


    聊到这里,范季才点名主题道:“可以以捐办学堂的名义让他们出钱,凡是捐办学堂的,可以给到他们一些相应的优待政策。”


    “这样一来,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商业便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商业才是财源滚滚的最佳路径。”


    “商业得到发展,国家有钱了,军事自然而然也能上来。”


    韩非若有所思道:“学堂的事情也能得到解决,一举多得。可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在里面。”


    他抬头看着范季,面色尴尬道:“王上他......好像比较讨厌商人。”


    范季淡淡点了点头:“我知道啊。”


    赢政讨厌商人,绝大多数原因是因为吕不韦。


    “所以这才需要你去劝谏不是?”


    韩非惊讶地指着鼻子:“我去劝谏?”


    不是应该你去吗?


    你说话可比我好使多了。


    范季语重心长道:“是你要改革还是我要改革?是你要儒之教化还是我要儒之教化?”


    “现在连学堂的事情都解决不了,还谈和教化?”


    “办法已经给你了,干不干随你。”


    韩非咬了咬牙,劝谏就劝谏。


    反正我要是惹恼了秦王还得你去保我。


    “若是学堂办好了,那如何让普通百姓愿意将子女送去读书呢?这改变命运又是怎么个说法?”


    范季侃侃而谈道:“这便涉及到另一项政策,科举制。”


    韩非疑惑地问道:“何为科举制?”


    范季解释道:“凡是入学堂的学子,不分贵贱,接受教育的同时定期进行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让普通人也能有机会步入仕途。”


    如今的官员要么是世袭下来的,要么是通过察举制选拔上来的。


    普通人要想进入仕途基本无望。


    而科举制便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机会成为官吏。


    这样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发展更多的人才为国效力。


    另一方面,是可以削弱士族在官场上的垄断。


    而对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一旦跨入仕途,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面对这样阶级性的改变,恐怕很难有人会做到无动于衷。


    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考生的参考次数。


    被淘汰下来的就不能再参加以后的应试。


    范季梳理道:“学堂可以设置不同的级别,一步步往上升。”


    “初级学堂人人可以入学,但中级、高级就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


    “然后将全国各地的高级学子聚集到一起来,在国都设立大学。


    “能不能进入仕途,就由他们今后的考试成绩来决定。”


    凡事都要设立一个门槛。


    否则人人都指望着用这个办法来改变命运,从十八岁考到八十岁,劳动力便会逐步减少,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其实这就是借用了现代小、中、高的分类方式。


    不同等级的学堂所教的东西也不同。


    能不能升到更高等级的学堂改变自己的命运,全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天赋。


    韩非听得目瞪口呆,脑子里全是范季刚才说的那些陌生名词。


    虽然有些词从来没听过,但结合整体来看,也不难猜出是什么意思。


    韩非愣了许久才反应过来,像看怪物一样的看着范季。


    “先生你究竟是如何想到这些办法的?”


    这不但解决了儒之教化的问题,还能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最关键的是,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打破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范季坦诚道:“借鉴过来的罢了。”


    他是结合了后世的应试教育和科举制两种方式。


    你要问从哪里借鉴过来了,自己就说了韩非恐怕也不会信。


    “借鉴?先生真会开玩笑。”


    想我韩非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博览群书,却从来没从书上看到过这样的制度。


    你借鉴?


    你从哪里借鉴来的?


    想了想,韩非突然对范季肃然起敬:“先生真是谦虚。”


    先生一定是不想太过惊世骇俗,所以才说是借鉴的。


    嗯,一定是这样!


    有


    能力有实力,为人又随和。


    要风度有风度,要气度有气度。


    这样的品性,难怪会让自己那性格顽劣的妹子都芳心萌动!


    范季风轻云淡的喝了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