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朱小三罢官了

作品:《这是朕的大明

    街上的更夫,敲响了子时的梆子,午夜的应天府,月朗星稀,夜凉如水。


    午门外,两个千户所的大汉将军高举着火把,将这里照的一片明亮。


    那些官员和书生仍然跪在这里一动不动。


    虽然晚上已经凉快了很多,但是,被暴晒了一天的官员和学子们,早已饥肠辘辘,饥渴难耐。


    突然,人群中又传来噗通一声,紧接着,是几个人急切的呼喊声。


    “刘大人,刘大人你怎么了?快来人,刘三吾大人晕过去了。”


    几名大汉将军连忙抬着担架跑过来,将刘三吾抬到墙根,一名太医急忙上前给他搭脉。


    过了片刻,太医张开微闭的眼睛:“刘大人无事,就是有些虚脱,喂一些盐水和稀粥就好了。”


    这边,上来两个小太监赶紧给他喂水喂粥。


    那边,刘三吾家的下人们紧急上前将他们家老爷搀扶上了马车。


    看到刘三吾被送走,现场很多人动了心思。


    在随后的半个时辰之内,不断有官员晕倒过去,随后被家人带走。


    等到第二天的清晨,当午门前迎来第一缕朝阳的时候,门口跪着的人已经不足开始的一半。


    身穿官袍的只剩下齐泰、黄子澄、铁铉、练子宁、景清、方孝孺等寥寥几个青年官员。


    “圣旨到!”突然,午门的城墙上传来一道尖锐的声音。


    午门下跪着的人群立刻交头接耳的议论纷纷。


    很多人都在猜测,这个时候圣旨到了,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肃静!”宣旨的太监高喊了一声,等到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这才清了清嗓子,展开圣旨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皇孙朱允熥,于应天府六合县担任县令期间,行事鲁莽,激起民变,现免去其六合县令一职,并责令其于东陵百户所禁足反省,无诏不得外出,钦此。”


    轰的一声,现场立刻喧哗起来。


    随即,现场所有跪着的人跟打了鸡血一样,慷慨激昂的不断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泰性子急躁,宣旨的太监刚念完圣旨,还没离开,他喜出望外的跳起来就跑。


    半个时辰之后,帽子歪到一边,换身大汗的齐泰站在刘三吾的门口,兴冲冲的敲着他们家的大门。


    门子刚把门打开了一条缝,齐泰一把推开大门,也不管被撞倒的门子躺在地上哀嚎,一溜烟就跑进刘府。


    齐泰到达刘府的时候,刘三吾还没有起床。


    当其他撞开房门冲进卧室的时候,睡在他身边的两个小妾尖叫着拉过被子捂在胸前,这才把刘三吾吵醒。


    被齐泰撞破了床上的这点事儿,刘三吾羞愤不已。


    他对着齐泰怒喝道。“齐泰,你这是作甚!”


    齐泰却完全不在意刘三吾的愤怒,他兴奋地说:“刘大学士,陛下下旨了,三皇孙被罢黜了六合县令,而且被禁足在东陵百户所,无诏不得外出!”


    刘三吾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精神抖擞,他挥了挥手,齐泰退出他的卧室,在客厅兴奋的来回踱步,脸上一副喜不自胜的表情。


    大约一炷香的工夫,刘三吾披着一件袍子,来到客厅,看到齐泰之后,也是一脸喜色:“尚礼,你刚才说的可是真的?”


    齐泰兴奋的上前一步站在刘三吾的面前。


    “大学士,千真万确,我是听了太监宣完圣旨之后,第一时间来给您报信的。”


    “好,好,好!”刘三吾兴奋的连说了三个好,右拳不停的捶在自己的左手掌上。


    “为今之计,我们要赶快联络同僚,替二皇孙把路不好,只要今年秋收之后江宁不出乱子,那事情就稳妥了。”


    “老大人说的是,那接下来......”齐泰恭敬的请示着刘三吾。


    刘三吾沉思了片刻,这才对齐泰说:“尚礼,你去请一下大宗伯,户部左侍郎宋宪,让他通知度支、仓部郎中,还有吏部右侍郎候泰、让他通知文选、考功部郎中以及应天府知府、同知等人,就说本月八月二十,我要请他们去秦淮河幽篁阁小聚。”


    “是。”齐泰应了一声,匆匆走了出去。


    紫禁城养心殿,朱元璋坐在一张圆桌前,桌上摆着糖蒜、腌小瓜、葱丝、凉调萝卜丝的几个小菜。


    手里端着一个脸大的碗,里面装着一碗大肉面。


    大肉面就是把面煮熟之后,浇上卤肉的汁水,再在上面盖一大块卤出来的五花肉。


    端到面前的时候,香气浓烈,咸鲜可口。


    朱允熥坐在他的对面,手里也端着一个同样大的碗,就着糖蒜,吸溜吸溜的大口吃着面。


    朱元璋拿眼睛撇了他一眼,一巴掌在桌上拍散一颗生蒜扔到嘴里。


    一边嚼着一边说:“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吃什么糖蒜,这个生蒜吃起来才够劲。”


    朱允熥也不理他,低着头就是吃。


    片刻之间,将一大碗连肉带面全部装进肚子,又喝了一小碗面汤,这才笑眯眯的看着朱元璋。


    “皇爷爷,您今天叫我来,不光是请我吃面的吧。”


    “你这小崽子,鬼精鬼精的。”朱元璋笑骂着。


    “今年旱灾这么严重,整个北方诸省几乎都遭了灾,到了秋后朝廷肯定要拨发赈灾的粮食,咱想让你当个钦差大臣,帮着咱监察各省赈灾事宜你看如何?”


    朱允熥顿时被老朱这天马行空的想法惊呆了。


    “皇爷爷,我这一个县令都干不好,被您给撸下来了,现在你让我当钦差大臣,朝廷里面那些文官能答应吗?”


    朱元璋嘿嘿的笑着,“你的县令干的好不好,咱还不知道?


    把你撸下来,那还不是为了给你留够时间把你那些个谢姑娘啊张姑娘什么的安顿好。


    要不是懒得和他们掰扯,咱都准备过了今年给你弄个应天府干干呢。”


    朱允熥听到他的话,心里有些意动,他知道,自己的做法目前是符合朱元璋心意的。


    朱元璋毕竟是穷苦人家出身,他是同情那些黎民百姓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还是局限于依靠士大夫治国的思想当中。


    实际上他已经发现了那些地主缙绅靠不住,也因此反复的对贪官污吏举起屠刀。


    但仅凭这样根本无法扭转那些儒生的思想惯性。


    朱允熥在六合县的做法,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也得到了他的部分认同。


    只要不动摇他的皇权基础,发动一部分黎民百姓来对抗和制约地主缙绅,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祖孙二人吃完饭,朱允熥准备回他的东陵百户所,临出门之前,被朱元璋叫住了。


    “最近一段时间,你且安生呆着,先把你基础教育总理衙门的事儿办好。


    另外,咱给你提个格,把你的百户所升成千户所。


    在咱的谕旨没来之前,你先不要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