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佬沈三通,第一场戏(2/3)

作品:《华娱之女明星请自重

    沈三通道:“距离《甲方乙方》已经十年有余,《英雄》上映也七年多。”


    “我们现在的发展是一年一个样。”


    “电影数量也越来越多,优质的好档期少,暑期档要和好莱坞竞争。”


    “大家扎堆在贺岁档,去年贺岁档就有三部大片,很拥挤。”


    “电影票仓在一二线城市,我们城市化水平很快。”


    “而城市的居住环境,也不像以前农村地区,家家户户亲朋好友住得非常近,走亲访友相对便利。”


    “城市里,过年娱乐没有农村那么丰富,存在文化需要,这就是春节档的机会。”


    “电影首先是文化商品,有需要,我们就要供给。”


    “过年全家或者两口子去看一场电影,娱乐一下身心,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成为城市生活新的一种年俗。”


    “广义上的贺岁档最好时间点在平安夜,距离春节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完全可以做成两个档期。”


    “这部戏已经定了明年1月27日,春节一周前上映,我打算用三部到四部电影,把春节档给做出来。”


    “就像我第一部戏《超市》上映的时候说的那样,我愿为先登。”


    “这一次,我再说一句,我愿为先登!”


    “春节是我们一年最重要的节日,辞旧迎新,这样的节日应该成为最大最好最强的电影档期,也能够成为我们最大最好最强的电影档期。”


    “这部戏不成,那就下部戏,两部不成,就三部。”


    这还是沈三通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阐述春节档的概念。


    此前听过春节档概念的几个女演员,一个个也不由紧了紧大腿。


    帅!


    沈三通太帅了!


    站在电影产业的高度,来推动一件事。


    举手投足之间,行业大佬的气息,一下子沁满了女演员的心田。


    有一种隔空被沈三通征服了的感觉。


    一众主创也是心潮澎湃。


    造出堪比元旦档期的春节档,是直接带动整个电影行业发展的大事。


    现如今不是《甲方乙方》上映的97年,也不是《英雄》的02年,如今电影行业的各项规则已经有了一个框架,想要有开创性难上加难。


    沈三通就是要做难事!


    摆明了也知道很困难,还是要去做。


    如此野心勃勃,又朝气蓬勃。


    主创或多或少听过一些风声,在场的记者可是第一次听到。


    不由齐齐震惊!


    沈三通言语中透露的信息太多了!


    直接回溯了华语贺岁档,从港片到国产片,有一种再开一片新天的气势!


    对春节档的定义,是最大最好最强,要一举超过暑假档和贺岁档,做成最大的档期。


    有记者和沈三通打交道有了年头,《超市》上映时就在现场。


    此刻,望着台上褪去一丝丝青涩的青年,心生感叹。


    三年多过去了。


    当年那个年轻人没有一丝丝改变。


    处女作首映,就敢开轰行业。


    如今可以说事业有成,还能喊出“愿为先登”这样的话。


    不管如何去说,沈三通确实是电影行业,娱乐产业的新势力。


    带动整个行业气象不同以往。


    后续记者又问了一些问题,和王保强再度合作、电影主题之类的。


    沈三通连续回答了几个,便让记者不要盯着他问,去问其他主创。


    沈三通说话的时候,也在观察众人反应。


    默默扫视一周,非常满意。


    高调喊出春节档,不只是提前造势宣传,也是进一步掌握剧组。


    直至今日,沈三通威望足够,不用担心剧组失控,没人敢在他面前闹幺蛾子。


    不过有一个宏伟的目标作为驱动,能更大程度调动剧组主创的积极性。


    嗯?


    沈三通发现不对,几个女演员望向他的目光,有些拉丝,吓的他正襟危坐。


    这个时候,沈三通才发现,剧组的主要女角色他竟然几乎都做过朋友。


    过分了!


    以往剧组没这种情况,沈三通发现最近欲望有些大。


    引以为戒,下次一定不能这样!


    记者招待会结束,制片人出面清场。


    沈三通渊渟岳峙进入片场。


    这个剧组太多朋友了,必须拿出威严来:“准备准备,我们开始第一场戏。”


    《人在囧途》第一场戏开始!


    原版讲的是春节将近,公仔集团老板李成功回长沙过年。


    同时在情人曼妮的逼迫下,准备过年后跟老婆离婚。


    结果,在机场遇到前往长沙讨债的“资深”挤奶工牛耿后,霉运不断。


    命运的捉弄,牛耿一路都与李成功不期而遇。


    两人路途中囧事不断,也遭遇了各式各样的人和千奇百怪的事情,弄得李成功狼狈不堪,高贵形象荡然无存,牛耿却不以为然乐观积极。


    为了能够回家,二人结伴而行,他们换了各种交通方式奔波在回家的路上。


    飞机,火车,大巴,轮渡,搭货车,甚至拖拉机,但是两人还是在荒郊野外度过了大年三十。


    回首这一路的艰辛,与他们路途中遇到人或事,对两人人生有了很大触动。


    最终。


    在两人一路经历了从陌生人到成为朋友,牛耿的真诚也改变了李成功冷漠的性格,唤起李成功对真情的回归。


    沈三通如今学会看优点。


    原版很成功,700万的成本,五千万的票房。


    徐光头《泰囧》就是在《囧途》基础上,没有拿到续集版权,自己开搞。


    版权是个大问题,没的说,属于硬伤。


    不过一些人主张《囧途》比《泰囧》要好,沈三通不认可。


    《囧途》光场景就是硬伤。


    前世《囧途》是10年1月拍摄。


    有一说一。


    只看电影场景,说是01年拍的还差不多。


    港岛导演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不小心,很多场景挑选的,让人很不舒服。


    说难听点,带着凝视和歧视。


    《囧途》就算是几年后上映,也很难有现象级的票房。


    越往后,观众对这方面越敏感。


    不排除有些观众喜欢,但是主流观众,能感受到不舒服的。


    这种不舒服,会直接反应于票房上。


    这就是港岛电影人的票房天花板根源。


    与其说剧情有问题,其实是视角存在问题,也可以说立场。


    立场决定了切入视角,决定了剧情走向,决定了场景选取,决定了道具,以及最终剪辑。


    这种立场,不一定是对抗式的,仇视,也有俯视和凝视。


    《毒舌律师》反派用钟念华、董卫国这两个名字,大陆能上映,还能过亿。


    只能说大陆观众够宽容。


    一些人逼逼赖赖《毒舌律师》港岛大爆特爆,为何大陆票房遇冷。


    装不懂是吧?


    光是给反派按这样的名字,有什么好问的?


    还能过亿,要感谢大陆是真的自由。


    否则把头给打爆。


    抛开那种咬牙切齿、阴暗、潮湿、歹毒、张牙舞爪等各种恶毒心态不谈,就说合理性问题。


    钟念华是富家女,钟家是权贵家族,只手遮天,做事不择手段。


    擅长使用下流的招数,能调动传媒界、警界、以及司法界的力量。


    董卫国是钟家法律顾问,御用律师。


    这种的背景,在港岛,会用中文名吗?


    用“念华”“卫国”这样的中文名,合理吗?


    主创,反,不愿意光明正大的反。


    阴嗖嗖的,自己心里不难受吗?


    《毒舌律师》的监制是蒋志强。


    沈三通《囧途》第一场戏,就是亮明主题。


    开拍之前,他改写定好的剧本,把雪灾写了进去。


    雪灾后,沈三通审视这部戏,《囧途》明显是从雪灾获得的灵感,但是刻意在回避。


    沈三通不回避。


    第一场戏就是抗震救灾的武警战士,奔赴在救灾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