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一升再升

作品:《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

    嘉靖四十二年初夏的北京城,护城河边的垂柳已染上深绿。


    苏宁身着簇新却低调的青袍,步履沉稳地踏入翰林院那扇朱红大门。


    院落里古柏森森,雀鸟鸣啾。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翰林正围在宽大案几前,小心翼翼地整理着《永乐大典》的残卷。


    阳光透过格窗,照亮了飞舞的尘埃。


    “你们看这里。”一位姓赵的老编修颤巍巍地指着《漕运志》部分,声音压得极低:“这三页缺得蹊跷,记载的正是嘉靖三十八年两淮漕粮改折的细则。老夫记得清楚,当年严世蕃为了抹去……”


    话音戛然而止。


    赵编修瞥见走进院中的苏宁,顿时像被掐住喉咙般噤了声。


    几位老翰林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纷纷低头整理起衣袖,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下官苏宁,见过各位前辈。”苏宁恭敬行礼,面上波澜不惊。


    赵编修轻咳一声:“苏修撰来得早啊。”


    “晚辈初来乍到,理当勤勉。”苏宁垂手而立,语气谦和。


    一阵尴尬的沉默后,老翰林们各自散去整理书卷。


    苏宁走到属于自己的那张榆木书案前,手指轻轻抚过案面上深深的墨痕。


    这里曾经坐过杨继盛,坐过沈炼,如今轮到了他。


    按本朝惯例,新科庶吉士该先观政半年。


    苏宁本打算利用这段时间潜心读书,细细观察朝中局势。


    谁知刚过半月,一场经筵之后,次辅徐阶侍立在丹陛之侧,趁着嘉靖帝论道完毕心情尚佳,躬身进言:


    “陛下,新科进士苏宁,虽年轻资浅,然于钱粮经济颇有见解。其《观漕运》、《农桑叹》等作,皆能切中时弊。如今《嘉靖会计录》编修正值用人之际,或可令其参与,以实学效忠陛下。”


    缭绕的沉香烟雾后,静坐于丹炉后的嘉靖皇帝眼皮微抬。


    这位已经二十余年不上朝的皇帝,手指在膝上轻轻敲击着,过了许久,才从鼻子里“嗯”了一声。


    不过一日,司礼监的批红便下达翰林院。


    当掌院学士宣布这道任命时,同僚们的表情都变得微妙起来。


    “恭喜苏兄。”几个同年围上来道贺,眼神却闪烁不定。


    这日晚间,同年张浩特意寻到苏宁在城西的宅子,一进门就让苏宁屏退左右。


    “安邦,此事凶险。”只见张浩压低声音,“《嘉靖会计录》看似清贵,实则是块烫手的山芋。盐课、茶税、漕运,哪一项不是严党的钱袋子?”


    苏宁为他斟上一杯茶:“兄长细说。”


    “三年前,都察院王御史你可知晓?”接着张浩的声音变得更低了,“就是因执意要查两淮盐账的亏空,不出三月,就被寻了个‘举止失仪’的由头,远贬至云南永昌府去了。”


    烛火在苏宁年轻的脸上跳跃,映出他微蹙的眉头。


    他沉默片刻,轻声道:“徐阁老此举,是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正是此理!”张浩急切道,“你如今名声在外,若是查不出问题,便是徒有虚名;若是查出问题……”


    他顿了顿,“严党的手段,你我都清楚。”


    窗外传来更夫敲梆的声音,夜已深了。


    苏宁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株在夜风中摇曳的海棠。


    “兄长可还记得,”他突然问道,“那日徐阁老送我至二门,特意提起裕王府缺个纪善?”


    张浩一愣:“你是说……”


    “徐阁老既要我用,又要试我。”苏宁转身,烛光在他眼中跳动,“这《会计录》便是试金石。我若畏缩不前,便不堪大用;我若一味蛮干,便是不知进退。”


    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一饮而尽:“这个局,既要破,又不能破得太过。”


    张浩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你的意思是……”


    “账要查,但不能只查严党的账。”苏宁唇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陛下这些年修玄炼丹,内承运库的支出,是不是也该理一理?”


    周正杰倒吸一口凉气:“你要碰宫里的账?”


    “水既然已经浑了,”苏宁轻声道,“不如让它更浑些。”


    窗外,初夏的夜风突然急了,吹得海棠枝叶簌簌作响,仿佛一场暴雨即将来临。


    ……


    嘉靖四十二年的盛夏,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溽热之中。


    每日卯时三刻苏宁便已出现在翰林院那扇朱红大门前。


    晨光中的翰林院别有一番景致。


    古柏上的露水尚未干透几个老翰林正在院中慢慢踱步,手中捧着《贞观政要》或是《资治通鉴》。


    见到苏宁,他们都会微微颔首,却不多言。


    苏宁的书案设在翰林院东厢,紧挨着存放档案的架阁库。


    这里原是存放前朝实录的地方,空气中常年弥漫着陈年墨香和书卷特有的霉旧气味。


    “苏修撰今日来得早。”


    管理架阁库的老吏姓陈,已经在翰林院当了四十年的差。


    他颤巍巍地打开沉重的铜锁,将一叠黄册搬到苏宁面前。


    “这是嘉靖三十年的盐课总册,苏修撰要的。”


    “有劳陈老了。”苏宁接过册子,轻轻拂去封面的灰尘。


    陈老吏却不急着离开佝偻着身子低声道:“这册子……三年前王御史也借阅过。”


    苏宁抬眼看着老吏浑浊的双眼,会意地点点头:“晚辈明白。”


    翻开厚重的册页,密密麻麻的数字扑面而来。


    两淮盐场、长芦盐场、山东盐场……


    每一处的课税数额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但细看之下,就能发现其中的蹊跷:同样是年产万引的大盐场,课税数额却相差悬殊。


    “苏兄在看盐课册?”


    一个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苏宁不动声色地合上册页,起身拱手:“李检讨。”


    来人是比他早三科的庶吉士李维正,如今已是翰林院检讨。


    他随意地在苏宁对面坐下,目光扫过桌上的盐课册。


    “这些陈年旧账,看着实在无趣。李维正笑道,“听说昨日徐阁老在经筵上,又提起苏兄那首《观漕运》了。”


    “不过是些浅见,让李兄见笑了。”


    “浅见?”李维正摇摇头,“如今这满京城,谁不知道苏修撰的才名?连裕王爷,前日来翰林院,都特意问起你呢。”


    苏宁心中微动,面上却依然平静:“王爷厚爱了。”


    送走李维正,苏宁重新翻开盐课册。


    这一次,他取出一张白纸,开始抄录几个关键数据。


    墨迹在宣纸上慢慢晕开,就像朝堂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午时刚到,一个小内侍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


    “苏修撰,徐阁老请您过府一叙。”


    内阁值房设在文渊阁后的小院里,与翰林院仅一墙之隔。


    徐阶正在批阅奏章,见苏宁进来,只是指了指旁边的座位。


    “看过盐课册了?”


    “回阁老,正在看。”


    徐阶放下笔,揉了揉眉心:“看出什么了?”


    “各地课税数额悬殊,其中当有蹊跷。”


    “蹊跷?”徐阶轻笑一声,“两淮盐场每年产盐百万引,报课不过三十万两。你去问问扬州城的盐商,他们的宅子值多少银子。”


    苏宁垂首不语。


    “记住,”徐阶的声音突然严肃起来,“查账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让该看到的人看到。”


    “是!阁老。”


    从内阁值房出来,天色已近黄昏。


    回到住处时,月已上中天。


    苏宁点亮油灯,开始整理今日的笔记。


    他知道,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终有一天会成为刺向严党最锋利的剑。


    窗外传来梆子声,已是二更时分。


    苏宁吹熄油灯,却没有立即就寝。


    明日,还有更多的账册在等着他。


    ……


    嘉靖四十二年初秋,西苑万寿宫后的丹房内,龙涎香与檀香的气息交织缭绕,比往日更显浓郁。


    嘉靖帝一身道袍,正将朱砂缓缓混入炼丹的药材中,动作缓慢而专注。


    徐阶跪在青玉蒲团上,已经静候了半个时辰。


    直到皇帝完成了一道工序,净手更衣后,他才适时开口:


    “陛下,裕王府传来消息,纪善一职出缺已有数月。”


    嘉靖帝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在丹炉前的紫檀木椅上坐下,闭目养神。


    徐阶继续缓缓道:“老臣观新科进士苏宁,品性端方,学识渊博,或可充任此职。”


    玉熙宫内顿时陷入一片寂静,只能听见银炭在炉中迸裂的细微声响。


    纱帘后的嘉靖帝缓缓睁开眼,那双久经朝局的眼睛在香雾中显得格外深邃。


    “就是写‘春蚕未作茧,胥吏已催丝’的那个?”皇帝的声音带着特有的沙哑。


    “正是。”徐阶的头垂得更低,“此子虽有些少年锐气,但胜在秉性纯良。放在裕王府历练,正好磨磨性子。”


    丹炉中突然迸射出一道金光,映得整个丹房明暗不定。


    嘉靖帝的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良久才道:


    “吕芳。”


    侍立在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连忙躬身:“老奴在。”


    “拟票吧。”嘉靖帝的声音平静无波,“就让那个会写诗的进士,去裕王府当个纪善。”


    “老奴遵旨。”吕芳恭敬应下,悄悄与徐阶交换了一个眼神。


    徐阶依然保持着跪姿:“陛下圣明。裕王殿下向来勤学,有苏宁这样的年轻才俊辅佐,必能更加精进。”


    嘉靖帝忽然轻笑一声:“徐卿倒是会举荐人。”


    他顿了顿,语气意味深长,“裕王近来读什么书?”


    “回陛下,殿下近日在研读《资治通鉴》,尤重汉宣、光武之治。”


    “嗯……”嘉靖帝重新闭上双眼,“告诉裕王,好生读书。至于那个苏宁……”


    徐阶屏息静听。


    “让他记住‘春蚕到作茧时,自然要吐丝’。”


    “是!陛下,”


    三日后,司礼监的批红正式下达。


    当这道旨意传遍朝野时,所有人都明白,这看似平常的“磨砺”,实则是帝心默许的储君班底构建。


    那个曾经在诗会上摔玉明志的年轻进士,正在一步步走向大明王朝的权力核心。


    而在裕王府的书房里,年轻的裕王拿着苏宁的会试卷宗,对身旁的讲官冯保笑道:“父皇又给本王送来一位人才。”


    ……


    嘉靖四十二年的深秋,苏宁兼任裕王府纪善的消息,如同野火般一夜之间燎遍了整个翰林院。


    这日清晨,苏宁如常在史馆内校对《太祖宝训》和编修《嘉靖会计录》。


    窗外银杏正黄,偶有几片落叶飘在窗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他正提笔蘸墨,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苏编修真是好手段啊!”


    人未至,声先到。


    只见独眼龙严世蕃的心腹、吏部郎中赵文华大步踏入史馆,身后跟着两个小吏。


    他径直走到苏宁案前,将手中的《永乐大典》残卷重重摔在案上,震得笔墨纸砚齐齐一跳。


    “翰林院的冷板凳还没坐热,就攀上裕王府的高枝了?”赵文华俯身逼近,声音刻意压低却字字刺人,“怎么?是觉得这清水衙门,容不下你这尊大佛了?”


    馆内其他翰林纷纷低下头,假装专注案牍,却都竖着耳朵细听。


    苏宁缓缓放下笔,起身施礼:“赵郎中言重了。下官蒙圣上恩典,徐阁老举荐,不过是去王府做个记录言行的闲差,何来攀附之说?”


    “闲差?”赵文华冷笑一声,手指重重敲着案上的《永乐大典》,“这《永乐大典》的校勘重任,苏编修就这么撂下了?还是说……”


    他故意提高声调,“裕王府的差事,比修撰国朝大典还要紧?”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赵郎中今日好兴致,竟有空来史馆指点校勘?”


    众人回头,只见掌院学士李本拄着拐杖站在门口,面色肃然。


    赵文华神色微变,随即堆起笑容:“下官只是来取几卷典籍,顺道与苏编修话别。”


    待赵文华悻悻离去,李本走到苏宁案前,轻叹一声:“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邦此去裕王府,好自为之。”


    ……


    是夜,京郊八角亭。


    秋风萧瑟,寒意渐浓。


    苏宁按约前来,远远便见一个挺拔的身影立在亭中。


    张居正一身深蓝直裰,正在亭中煮酒。


    “叔大兄。”苏宁拱手施礼。


    张居正回头,脸上带着温润的笑意:“安邦来了。”


    他执起酒壶,为苏宁斟满一杯,“先饮此杯,为你饯行。”


    二人对饮一杯后,张居正引苏宁走到亭边,指着山下京城的方向。


    但见万家灯火,明灭不定,宛如星河倾泻人间。


    “安邦你看,”张居正声音沉静,“这京城夜景,看似繁华似锦,实则暗流汹涌。严党势大,如灯下之黑,遮蔽圣听;清流诸公,虽有心振作,却如风中残烛,自顾不暇。”


    他转身凝视苏宁:“唯有裕王府……方是真正的百年基业。王爷仁厚睿智,礼贤下士,正是我辈实现抱负之地。”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半块玉玦。


    那玉玦形制古朴状似兵符,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是?”苏宁微微一愣。


    “王爷的信物。”张居正将玉玦放在苏宁手中,“持此玉玦,可随时入府议事。王爷说……他期待与你详谈《农桑叹》中的为民之思。”


    苏宁握着那半块尚带体温的玉玦,只觉得重若千钧。


    他望向远处紫禁城的轮廓,轻声道:“王爷厚爱,居正兄提携,苏宁……定不负所托。”


    张居正抚掌而笑,再次举杯:“来,今夜与你畅饮,明日共辅明主!”


    秋风吹动亭角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为这个不平凡的夜晚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