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红星研究所内,如火如荼!
作品:《四合院:我街溜子,捡属性逆袭!》 红星研究所。
已经完全进入了运转状态。
电风扇项目,越干越热。
每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
研究所那栋三层小楼,就开始亮灯了,能看到几个年轻人打着呵欠,端着搪瓷缸。
他们一边喝稀饭,一边往楼上跑。
嘴上说着困,但脚下却走得飞快。
这些年轻人,都不缺聪明劲。
从清大、哈工大、京城大学这些地方筛出来的,哪个不是天之骄子。
但真正能把聪明劲用在一个项目上。
肯咬牙,肯坚持......
就需要靠氛围带动,而且要有明确的目标。
陈宇凡之前在聚餐的时候,说了项目成功后亲自下厨给大家办庆功宴。
说的时候,他其实心里是有安排的。
这顿饭不只是犒劳。
更是一个标志。
就是给这些年轻人一个努力的方向,给他们一个生活中的盼头。
工业方面的梦想,陈宇凡相信他们每个年轻人都有。
但这样的梦想毕竟太大了。
只是想着这样遥远的目标,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迷失了自我。
所以,陈宇凡才选择给他们一个短期的、更实际的目标。
这口头上的约定,在现实中的激励效果绝对不容小觑。
......
早上九点半。
研究所例行的早会结束之后,大家各回各组。
电机组占了最大的一间实验室。
里头摆着一堆拆开来的电机、电枢、线圈,还有几个被锯开的旧电机壳。
孟玉兰穿着深色工作服,头发用发卡往后一别,眼睛里全是光。
她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着绕组示意图。
“如果按所长说的那套无传感器思路,那我们就不能再沿用课本里的那种反接法。”
“必须按反电动势的波形来划分六个导通区。”
“这块我昨天回去又算了一晚上,等会儿拿给所长看。”
她嘴上说得平静。
心里却很清楚。
这种东西......放到现在的工业界,就是没人干过的。
全世界范围内,估计也还都在用最传统那套有刷、带传感器的老办法。
换句话说。
他们现在在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无
人区。
孟玉兰心里压力是有的。
但更多的是兴奋。
“能遇上这种事,这辈子也算值了。”
她一边这样想,一边又回头看了一眼实验台上那几个原型电机。
“再努努力。”
“等将来这玩意儿投产了,真要是成了全国第一台无刷直流电机......”
她没敢往后想。
有些话,不适合在这个年代说得太满。
但那种冲击感,她心里非常清楚。
...............................
材料组那边也没闲着。
谢国政抱着一本从清大借来的《磁性材料概论》,眼睛里都是血丝。
昨晚他看到半夜。
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而是他发现了一件事——
“课本上这些,很多都只是现在的水平。”
他心里明白。
如果按现在冶金水平,做出来的磁钢,性能确实就这么回事。
可问题是。
所长提到的“稀土永磁”,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玩意一旦搞出来,磁性能把现有那些锰锌、铁氧体一脚踹翻。
“要真能做出来...可不只是一个电风扇的事。”
谢国政合上书,抬头看着桌子上画得乱七八糟的几张草稿纸。
上面写满了“稀土元素”、“居里温度”、“矫顽力”这种术语。
他使劲揉了揉脸。
“行,先别想那么远。”
“按所长说的,一步一步来。”
“先把现在条件下能做到的,敢想敢试的,通通列出来。”
他知道,自己现在的水平还不够。
但跟着陈宇凡干,他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就像是有人在前头开路。
哪怕前面是黑灯瞎火的山林,没有人能辨识出方向。
但只要陈宇凡说能走,那就一定能走出去。
.....................................
另外一间屋子里。
李志明正在黑板前给其它人讲解“双金属片定时器”的原理。
他一边画弧线,一边讲。
“这东西原理其实不难。”
“难就难在你怎么把温度、受热
时间和形变量,统一算进去。”
“要的是可靠,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频繁失灵。”
他说得很认真。
心里却忍不住感慨。
如果是放在一年之前,也就是还没遇到陈宇凡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
自己竟然会在这样的一间研究所中,率领队伍完成如此重要的研究工作。
这就是人生的机遇。
许多时候,跟对了一个人,或者是做出来一个不同的选择。
你的整个人生轨迹,就会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长这人吧...”
“真是看不透。”
李志明心里想。
但他能确定一点。
跟着这样的人走,绝对不会走歪。
......................................
(卑微小作者求一切支持~)
喜欢四合院:我街溜子,捡属性逆袭!

